疫情过后的一个月,你是选择继续在家做饭还是外出就餐和点外卖?

蘑菇咸鱼


当然是在家里做饭了。原来都很少下馆子,外卖从来没叫过,所以,疫情之后更的注意些。


出水芙蓉wrx


从很早之前就养成了自己带饭的习惯,每天早上早一些起床做好中饭以及自己早饭,而且每天都不重样,吃着自己做的饭突然有种幸福满满的感觉,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即使没有疫情了我还是会坚持带饭。不过偶尔还是会去外面吃个一两顿,毕竟自己手艺还没这么好,有的菜品也只有去店里才能吃到。


胖乎乎逗你玩


突如其来的黑天鹅,造就整个社会流动性冰封,政府不让营业,消费者不敢出门吃饭,企业现金流断裂,每天睁开眼,房租,工资,社保,税收等成本或多或少该交的还要交,库存积压的食材一天天的变质过期损耗。

对于有些风险抵抗能力差的小微餐饮企业来说,无异是一场灭顶之灾。

即使很多平常风光无限的领头企业也都集体步入卖菜,送外卖等杯水车薪的方式自救,活下去,成为了今年很多餐饮老板的共同目标。

然而,在咬牙死扛自救的同时,更让很多餐饮人焦虑的是,

第一,什么时候才能正常复工?什么时候市场才能基本复暖达到盈亏平衡?

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还要扛多久,还要烧多少钱?以及值不值得扛下去的问题?

第二,疫情过后的餐饮市场将可能产生哪些不确定性的变化,会不会寒冬之后还是寒冬。该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决策判断和资源储备?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到我这些相同的问题。 所以,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分析和看法,仅供参考。

什么时候才能复工?预计要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正常营收?

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三方面。

1、疫情的控制情况

这一点我们公认的首席专家钟南山已经明确给出了判断。2月中下旬将出现拐点,3月底能全面控制。

我个人认为这个判断相对比较保守,实际情况一定会提前。因为疫情对全国经济的创伤太大了,国家一定会持续加大力度迅速剿灭,以最快速度恢复经济流通。

其次是像钟南山这种权威的专家,他的判断和预估一定会偏谨慎和保守。

2、地方政府的政策

抗击疫情,防控传染,和恢复经济是同步进行。既要相互平衡,又要相互博弈。

所以各行各业不可能都等到疫情完全消灭才开始复工。 不同的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的实际疫情情况,在防控疫情的情况下同步恢复经济,且各地方的主要经济支柱不同,实际疫情也不同,政策上也会有很大不同。

但基本逻辑应该是:

(1)首先恢复的是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养殖业等等农业)因为这是其他产业的基础。而且季节也不等人,耽误了春播,会引发一系列连带问题。

其次恢复的是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因为我国毕竟还是加工制造业大国,现在国家经济转型都在强推2025智能制造,不可能因为这次疫情耽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最后恢复的才是第三产业(酒店餐饮,旅游,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因为第一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后端的产业没有先恢复,第三产业也不可能完全恢复。这个道理就跟下棋一样,先有第一步才有第二部。

其次,因为这些服务业人口密度流通大,感染风险高,防控也难。

(2)再者,一二线城市,因为人口流动密度更大,餐饮这种高密度聚集场合相对会管控的更严,广州深圳已经明确下发通告禁止堂食营业。有些三四线城市疫情比较轻,流动人口相对也少,可能会提前允许复工。

(3)刚需类快餐小吃餐饮应该会允许提前复工。休闲,社交,宴请,大正餐类,非刚需,人员聚集密度大,会更晚。 这个也很好判断,餐饮毕竟是解决吃饭的这个问题。政府在既要防控疫情又要保障基本饮食供应,肯定是先遏制社交需求,逐步开放餐各饮品类。

(送菜上门自己做——自己出门买菜自己做——自己出门买回家就能吃——做好了送上门——几个人去饭店吃——几十人聚会——几百人婚宴聚会)

毕竟地方政府都不想因为疏忽大意而出事担责。

综上所述,一二线城市的休闲正餐类要做好最晚复工的准备,也就是钟南山说的3月底之前疫情完全控制。大家做好基本的资金预算和决策判断。

3、消费信心的恢复

政府是有形之手,市场是无形之手。

即使疫情恢复期某些地方政府允许营业,但依然还一个更棘手的问题。

就是消费者还是不太敢出门吃的问题。

这也是目前很多餐饮巨头都在推无接触外卖,狠抓食安消杀工作的原因,都是为了希望能解决疫情期间消费者不敢吃的问题。

然而,可能依然是事倍功半,杯水车薪,唯一的功能作用就是能和顾客保持链接,让消费者还记得你。

因为这次疫情的影响力这么强,企业做的很多消杀工作,很多消费者依然还是心理有阴影。很难相信企业自身的自卖自夸,更多的还是只相信政府和钟南山等医护专家。

这就跟三聚氰胺期间消费者不敢吃奶粉一个道理,唯一能解决的就是时间。

所以,即使3月底疫情完全控制,很多主打家庭聚餐社交宴请的休闲正餐类,要想恢复到去年同比的营业额,至少还要准备一两个月的缓冲期。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疫情阶段,亏肯定是亏,开不开都是亏,无非是亏多亏少的问题。很多地方大正餐类企业在保障活下去的同时, 更应该思考的是,除了外卖还没有其他的方向?赚不到钱还能不能赚到其他的什么?

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利用自身中央厨房供应链的优势,走生鲜平台。提供一站式切配好了的净菜配送服务。满足疫情期间消费者在家又不想做饭,又想吃好点,又担心外卖不安全的需求?

比如,是不是可以暂时考虑先放下需求萎靡的c端市场。把战略重心调整为,主攻医护人员市场。 因为这个阶段医护人员是消费者与死神之间的“防护墙”,是消费者的恩人。把消费者的恩人感动了,就感动了全中国。

而且医护人员能到店就餐,本身就是最好的食品安全卫生的背书。

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交警,司机,环卫工,是城市的守护神,是英雄,他们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鼓励和支持。

人类是一群基于共识的生物。但是共识的情况已经体现在了当下的价值表现里,没有太大的溢价空间,

所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必定曾经有人做出过勇敢而孤独的反共识决策。

第二,疫情过后的餐饮市场将产生哪些不确定性的变化?

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消费理念的变化。

因为每个人都是理念的产物,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一旦发生变化,所对应的就是消费需求的变化。而需求又是所有商业的原点。需求发生变化,那牵一发就动全身,影响的是整个行业格局。

具体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这次疫情过后野味肯定是不能吃了。餐饮行业的整条野味产业链肯定连根拔起。

然而这可能只是显性的直接影响,隐形的间影响可能还包括:

比如,外省的湖北菜这个品类,可能也会受到直接冲击。至少除了湖北本地人之外,其他地方的人会减少选择吃湖北菜的频次。所以,要提前考虑评估换赛道。

其次,以刺生为主打的日料店也会大受影响。因为在消费者的认知里,生吃、冷冻的食物含细菌量高,这条跑道的选手也要提前准备解决方案。

再比如,很多没有认知基础的地方小吃美食,以及国外的特色美食,包括主打新奇特食材的品牌,例如水鸭,黑鸡,等小众品类品牌。在经过这次疫情后,获客都会非常难。

此消就会彼长。“危”与“机”并存。

因为十四亿的消费基数依然在,只是消费理念变化的驱动下,消费需求和消费选择发生了改变。

原来的消费者会从20个品类品牌里选择,现在只会在15个品类品牌里做选择了。

品类是需求的管道。品类选择减少,需求就会集中。

那么,牛羊肉,鸡鸭鱼猪肉,火锅烧烤等常规品类就会有增量, 尤其是牛羊肉品类,因为在消费者的认知里,牛羊肉提升人体免疫力。

同样,也不能乐观的太早,因为信息时代,已经没有太多的信息不对称了。需求侧的增量同时对应的供给侧也会增加, 也就是那些野味类赛道的选手,面对品类萎靡的情况下肯定会选择切换赛道。

意味着这些牛羊肉常规品类的赛道,竞争会加剧。拼的是先知先觉的先机扑捉能力和品牌的基本功。

这里面有机会也有风险。各位依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判断。

2、疫情过后,各种网红打卡品牌会迎来致命性打击,包括一些旅游景点的特色餐饮都会受各种因素影响。

因为,新奇,网红等餐饮品类品牌,提供的核心购买理由就是尝鲜。

而尝鲜就意味着试错。

经历这次疫情后,消费者在收入下降和卫生安全的影响下。“不想花后悔钱”的思维,“没认知有风险”的思维会异常顽固。

从而会降低尝鲜试错的频次。 也就是说疫情过后,消费者的需求会降级。会更愿意选择一些以前体验过,以前就信得过的一些品牌。

餐饮,说到底的本质就是四点,饱腹,解馋,社交,尝鲜。所对应的就是需求爬级。

需求的基本规律就是越底层的需求越恒定,溢价低,但刚性强。

越高层级的需求,溢价也越高,但是也最不稳定。

同理,需求降级,那么这些性价比高,食品安全卫生做的好,有信任积累的老品牌,类似老乡鸡,华莱士,超意兴等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将会逆势崛起。

3、很多三四五线的中老年人以后会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回家吃饭,外面的不卫生” 。

以前,消费者没有太多卫生安全的意识,也嫌在家做饭麻烦,同时很多餐饮店的选择性多,性价比也高。

所以,很多家庭外出就餐的频次都高。 经过这次疫情的教育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意识会上升。同时天天呆家里有些人厨艺也见涨了,也培养了在家吃饭的习惯和温馨。

疫情过后,如果在没有强社交属性驱动的场景下,家庭客群在家吃饭的频次会增加,毕竟心理感知上会觉得家里自己做饭更安全。

这就意味着在家聚餐的需求会有增量,意味着,京东到家,盒马鲜生,钱大妈,锅圈等提供到家就餐解决方案的品牌会有所增量。

同时,家庭客群到店聚餐的这个消费场景需求会递减,对应的就是餐饮市场的4.6万亿的总量增长会下滑。

4、在嘴馋的生理驱动和疫情压抑的精神驱动,以及强人情社会交互的驱动下,疫情过后的就餐需求,肯定会出现短期报复性的消费。

首先是很多人关在家太久了,嘴馋的太厉害,想吃火锅,想吃烧烤,想吃海鲜,各种想吃,一旦放出来第一件事肯定是先大吃三天。

其次,是有些人在重大灾难面前心态会偏悲观,因为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先来,所以很多原来的长远计划会瞬间抛到脑后,追求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也是为什么越是战争年代越是歌舞升平的原因。

所以,疫情过后这帮困久了的吃货不但要大吃,还要挑好的吃,挑贵的吃。

再次,是中国是人情社会,春节的人情走动宴请,婚宴喜宴,或多或少还是存在很多该走的程序要弥补。

综上所述,压抑的就餐需求需要大量释放是必然。

但是,凡事不能只看好的一面,否则过于乐观就容易造就思维遮蔽形成决策失误。

因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同样,疫情来的时候一夜封城,但疫情过后恢复消费信心还是需要时间,不可能今天通知疫情结束,明天就集中一夜爆发。

其次,是这次疫情必然造就很多小微企业洗牌。所产生的连带影响就是很多工薪族,可能面临着失业或者减薪,很多餐饮品牌的主力客群都是这些8090后,这些8090的工薪阶层,实际上很多都是过着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的透支生活,一旦疫情影响产生失业潮,银行的欠款可以延期,但不能不还。所对应的就是疫情过后的消费能力有限和消费频次的递减。

但是,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这种情况下,“口红效应”就会非常明显,也就是消费者虽然口袋没什么钱,但是想吃好点,玩好点,犒赏自己,维持自己的小资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需求依然存在。

那么这种时候很多类似喜茶,耐雪等满足这种口红效应的品牌就会逆势崛起。

同时也对应着很多休闲特色类餐饮的单店模型要倒逼进化,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体验,更高的性价比,来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 这才是根本。


搞笑动漫大全


作为曾经是一名外卖人员来说,定外卖跟自己做其实都是个人习惯罢了。有的人会说外卖不干净,不卫生,难道你去饭店吃饭的时候你就知道是卫生的了么?而且有的人点的外卖总价也就才十多块钱,还有两三个菜,稍微脑子好用一点的应该都能想清楚吧。想吃好的,那就点品牌店,知名一点的饭店外卖。不要一边想着便宜,实惠,应该多考虑点商家的品牌,毕竟现在没有白干活的,你出多少钱你就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支貔貅


在家做饭



panghiuweng5470616


疫情过后的一个月,你是选择继续在家做饭还是外出就餐和点外卖?

我依然选择在家做饭,在家做饭干净,卫生,健康,对身体好。



顽皮霸王


:没有一天自关在屋里,天天买菜游公园外围,就是我的精神支柱,生死由命,富贵尤天,亍门口也是无出入自如。


用东方雄


别说疫情过后一个月,通过这次疫情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有意识的自己在家做饭然后带到公司吃,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颖丶隨熙月


我一般都在家做饭,有时候和朋友同事出去吃饭,从来不点外面,第一觉得外卖味道也就一般般,还不如自己做饭,而且可以省钱


大冰箱


外出吃自己在家不会做的好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