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甲冑文化到底是如何演變的?

鹽荒子孫V


東晉、南宋和南明,作為有名的動亂時期,期間發生的戰爭引人注目。但很少會有人想,那些浴血殺敵的戰士,他們的身上穿著怎樣的甲冑,他們的戰馬又是什麼模樣。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被我們忽視了的戰亂之中的軍隊“時裝秀”。

東漢末年分三國,而三國之後跟魏晉。一方面,東晉離漢並不遙遠。另一方面,這一時期戰亂頻發,社會經濟生產遭到極大破壞。雖然軍事思想在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中迅速發展,但武器裝備卻還停留在漢代。

甲冑,是古代戰士和戰馬身上的重要防禦。甲是身上穿的,胄是頭上戴的。東晉的甲,從文字記載上,有黑光甲、明光甲、兩當鎧、環鎖鎧、馬鎧和筩袖鎧等。前四種如今既無畫像,更無實物,因而至今還停留於紙面。不過據推斷,黑光甲和明光甲在結構上應該大體相同,不過在防鏽處理上有所不同。因而他們一個泛“黑光”,一個近“明光”。

而馬鎧,顧名思義,就是戰馬的鎧甲。東晉時期,馬鎧一改以往的皮製,而為鐵製。我們可以想象,穿著一副沉重的鎧甲,戰馬不再是戰場上的一道道閃電,而是一輛輛微型“裝甲車”了。

而東晉時士兵最普遍穿的,是筩袖鎧,一種長相酷似現在的T裇的鐵鎧甲。不同於以往的方塊裝甲片,筩袖鎧像是一片片魚鱗連綴在一起。如今我們有魚尾裙,而在東晉,將士們就有了“魚鱗衫”。

在他們的頭上,戴著的則是皮製或絹制的五色帢。帢的形狀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的瓜皮帽有些相似,但顏色要豐富不少。魚鱗搭配五色帢,不得不說,東晉的戰士們,可都是走在時尚前沿的人啊。

而到了南宋,甲冑的地位卻一降再降。偏安一隅以後,為了向金國示好,以及阻撓將士和百姓抗爭,南宋朝廷對軍備生產採取了能忽視就忽視的策略。因而除了出現了一種新的,長相酷似今天遮陽的寬簷圓頂的太陽帽的首鎧(即頭盔)以外,南宋其他的甲冑基本沿襲隋唐的樣式。可以說,南宋時候的將士們,走的是“復古風”。

南宋普通士兵頭上戴的,也就是普通的皮笠子(即皮製首鎧)。而高級將領們,則有用金、銀和玉等珍貴材料做成的束髮冠。不過這束髮冠也是走的復古風,而非南宋原創。早在西周時,將士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束髮冠了。大概正是因為南宋朝廷不重視軍備,沒人去發明新裝備,南宋將士們才踏上了“復古風”這條“不歸路”吧。

等到了南明,將士們就更像是“精緻的豬豬男孩”,甲冑的樣式愈發考究。

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南明的甲冑多用鋼鐵製作,且幾乎每個部件都有明確重量規定。不要一絲多餘,正是南明將士們追求的工藝的精緻。而甲冑還有更多款式可供選擇:齊腰甲、柳葉甲、長身甲、魚鱗甲、曳撒甲、圓領甲……可謂是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將士們穿不了。

不僅形式上有了更多選擇,精緻的南明人還有對精緻細節的追求。他們從遼國學來了護心鏡,給冰冷的甲冑加了一份意蘊;他們在腿裙中間加上兩片鶻尾,讓單調的方形鎧甲多了一份圓潤。而明代腿裙不斷被加長,因此在南明,人們在腿裙兩邊各掛一個小鉤子,平時把腿裙捲起來,掛在鉤子上,以免影響自己走路或上馬。這個小發明給了甲冑“一衣多穿”的基因,讓原本笨重的甲冑忽然變得靈動,可以說是“精緻男孩”們身上的點睛之筆。

不僅在乎身上穿的,南明將士們更是把頭上戴的看做重中之重,畢竟,腦袋被來一刀就真的沒命了。堅固,這是南明對頭盔的第一要求。可畢竟習慣了“精緻”,南明的頭盔,依舊很講究。

除了傳統的金屬頭盔,南明還有用處理過的藤條編制的頭盔,形狀上有些像南宋首鎧,但頂部為頭髮留出了圓孔,更實用,也更具有“自然風”。此外,南明還有“宮廷風”的頭盔。2001年,在湖北曾出土一頂由十二根鐵條做成帽架,鐵條之間平貼多層麻布,然後塗上紅漆,用金粉寫上“勇”字的頭盔。而像抹金鳳翅盔這樣的頭盔,從名字,我們就可以想象它的華貴。

從東晉的初入“時尚界”,到南宋的追求“復古風”,再到南明的“精緻即是正義”。面對血腥的戰爭和漫長的軍戎歲月,將士們在不幸之中也演繹了別樣的風采。戰爭是殘酷的,但生活可以美好而多彩。那些在軍營裡上演的“時尚大秀”,其實也是將士們不辭辛苦為國家的直接見證。感謝每一位為國奮鬥的軍人,感謝擁有無限可能的生活。


鄧海春


自古以來,衣服的功用性形成了服裝文化的起因。由於服裝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文化內涵,對於服裝的功用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和見解。於是,在人類戰爭殘酷的相互爭鬥與廝殺中,鎧甲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毋庸置疑,保護人體也就成了它最重要的使命。鎧甲中有很多設計不但體現出了巧妙的實用價值,而且也擁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

在古代戰爭中,鎧甲主要保護的是胸背,鎧甲的主體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從形制上可以分為:單片式;側襟式;前開式;套衣式;披掛式;披裹式;兩件套式等等。從鎧甲形制的演變我們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發展的豐富和深邃。




淡墨染輝煌


從春秋早期開始,春秋五霸之中發展最早實力最大的魏國,當時的戰爭主要以短兵器冷兵器為主,需要極大的增加防禦性能,魏國控制著當然兩大鐵礦產區之一。甲冑兵優點是防禦高,近戰功擊高,缺點是機動性差,以及需要極大的財力支撐。春秋早期弓箭無法穿透,是當時最厲害兵種。

後面由兵家孫臏出謀,田忌出策,(田忌賽馬)齊國大量引入馬匹加入戰爭,使得作戰機動性優異的齊家軍隊,打敗了魏國龐涓的甲冑兵,從此甲冑兵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平南老夫子


六千年前,中國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稱為圖畫文字。象形字後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文字。

古人很迷信,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把龜甲拿到火上去燒,然後根據龜甲上的裂紋來判斷吉凶。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甲骨文。

至商朝,甲骨文已成熟。


gzj6068


 雖然隨著火器的誕生,笨重而遲鈍的甲冑使兵士變為了戰場上的活靶,最終也使金屬退出了甲冑製作的舞臺。但另一種形式的更大更厚的甲冑卻在源源不斷地出現,比如馬其諾防線,工程無不耗費巨大,卻只是單純地在為某種文化提供一個堅不可摧的甲冑,雖然事實上被證明毫無用處,但在當時卻給統治者提供了一道堅實的心理防線,並使他們的人民相信自己的絕對安全。





讀讀書看看報喝喝茶


由記事符號演化而來


光亮禪語


甲骨文,其實就是圖形文化,經過歷代歷朝逐漸演化成現代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