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歷史上的保護消費者的故事

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每年3月15日,中國媒體都會發揮監督功能,曝光一批假冒偽劣企業和產品。這其中,當屬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3·15晚會”最受民眾關注。

由於晚會與每個消費者以及企業運營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3·15晚會”也成為每年中國經濟領域最大的“熱點”之一。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據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微博消息,經批准,為了全力做好防控新冠肺炎工作,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檯3·15晚會延遲播出,具體播出時間提前預告。

3.15,歷史上的保護消費者的故事

3.15晚會讓我們繼續期待,今天就先說下歷史上的保護消費者的故事。

消費者雖然是個新名詞,不過對應的奸商就歷史悠久了。

奸商最早也有個豪橫的名字,叫豪族。簡單說就是有錢、有地、有人。豪族從西漢就存在了,今天就更多了。

我們常說的三教九流、農工商學兵,歷史上商人地位是不高的。那麼奸商就更不受待見了。

3.15,歷史上的保護消費者的故事

白居易的《琵琶行》裡就說: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但因為商人一般有錢有勢,與官府採取賄賂等手段取得支持,甚至沆瀣一氣,在封建社會里,遇到奸商自然也無處去投訴。

所以,一般就把希望寄託到清官身上,或者寄託給狐仙等鬼怪神仙,惡有惡報。

《聊齋志異》中的《金陵乙》,酒商為謀利,欺詐成性。他“每釀成,投水而置毒焉;即善飲者,不過數盞,便醉如泥。”顧客飲後便藥性發作,還誤以為酒精作用致醉,卻不曾料想中毒所致。由是某乙釀酒名聲越做越大,家遂暴富,“得‘中山’之名,富致巨金。”蒲松齡對此極為痛恨,遂讓這奸商化為狐狸,“四體猶著人衣。將殺之,妻子叩請。僧命牽去,日給飲食,數月尋斃。”

北洋時期,馮玉祥在湖南常德做旅長,當時有一家日本商店要求制止反日活動,保護日本商人。馮玉祥痛快承諾,在日本商店門口派兩個士兵進行保護,荷槍實彈,刺刀明晃晃的,只要有人進店,士兵就嚴加盤查。一來二去,日本商店就門可羅雀了。

最保護消費者的行動,就是虎門銷煙了。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燬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保護消費者,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做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