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荒”到來,3000萬“光棍”將出現?為何年輕女性突然減少了?

據統計,中國已從建國之初的4萬萬人人口達到了如今的14億,可謂是一個泱泱人口大國。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龐大的人口成為了發展的重要紅利。其實對於任何國家來說,人口都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國家發展的一切,都是要“以人為本”,人口的數量也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此前,我們曾進行計劃生育,並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今又放開了二胎。但據統計,我國目前的人口增長率仍在下降,最為關鍵的是,女性人口逐年下降。

“妻荒”到來,3000萬“光棍”將出現?為何年輕女性突然減少了?

根據聯合國2019年6月17號發佈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顯示,預計全世界在未來30年內將會再次增加20億人口,到了2100年的時候,全世界人口將會接近110億左右。此外,聯合國還預測,到了2100年的時候,中國人口數量將會下降到10.65億。不得不說,這些預測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

1990年以來,中國女性人口一直在下降,而現在這種趨勢仍在發展,“男女比例失調”成了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曾經在一些工廠上班的人都是女性,還有很多網友說:如果你想找女朋友,就去工廠吧。但現在你會發現,工廠的年輕女性已經很少了,大部分都是已經成家立業,出來補貼家用的。那麼究竟是為什麼,中國的年輕女性會突然減少呢?

“妻荒”到來,3000萬“光棍”將出現?為何年輕女性突然減少了?

眾所周知,在老一輩的觀念中,都存在著“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雖說時代在不斷地進步,我們都應當摒棄這些舊的觀念,但是目前仍在一些地區,存在著這樣的思想,甚至還要檢查孩子的性別,剝奪很多女孩出生的權利。因此便造成了這種“僧多肉少”的現象。當然,所謂的光棍越來越多,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光棍的人數是越來越多了。

當然我們也知道,現在的醫院都是禁止查胎兒的性別的,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此外,隨著社會壓力和經濟壓力的增大,現在有很多人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還不想結婚,很多人現在都開始崇尚晚婚晚育,甚至是不婚不育,這些情況也導致了中國出生率的下降。也就是說,中國新生兒的數量都在下降,那麼女孩的出生率更是低了。

“妻荒”到來,3000萬“光棍”將出現?為何年輕女性突然減少了?


據國家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約為71351萬人,女性人口約為68187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4(100名女性)。這個男女比例實屬很不協調,甚至這個問題比“年輕人不生孩子”更為嚴重,3000萬的“光棍”讓無數男性娶媳婦成為了大難題。但是專家認為,男性數量超過女性是正常的,當然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但現在已經超出了範圍。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宋月萍認為,男女人口結構存在一定差距,但這並不意味著3000多萬男性找不到伴侶。畢竟,男性的結婚年齡和女性是不同的,兩個相同年齡的人結婚畢竟還是比較少的,而且國家也規定,結婚年齡男性不得早於22週歲,女性不得早於20週歲。因為,畢竟男人需要養家養孩子,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積累物質。

不過根據界面新聞和國家統計局網站的統計自2006年以來,中國男女失衡狀況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如果全面開放生育政策的話,人口性別比例恢復到正常水平也是有可能的。此外,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崔樹義表示,當生育能力恢復到自然狀態時,出生性別比將逐漸趨於平衡,上述問題將得到解決。但目前來看,即使國家開放計劃生育,效果也不是很明顯。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孩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由於他們“養不起”。就目前來看,教育孩子的成本實在很高,除了物價上漲和生活成本變大之外,很多家庭還揹負著房貸、車貸。根據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總結報告,中國有14億人口,其中5.6億人是零儲蓄,國民儲蓄情正在逐步消退。80%以上的年輕人選擇借貸。據悉,中國的90年後一代人均欠債12萬元,是他們總收入的18.5倍。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天價彩禮”。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上升了很多。現在要想娶媳婦,就必須得買車買房,甚至還要準備幾十萬的彩禮。很多偏遠山村的人為了買房,甚至要花光全部的積蓄,有時還需要四處借錢,導致全家都背上沉重的債務。其實彩禮本是一種婚嫁的習俗,但是近年來卻成了人們相互攀比的“工具”。而現在一些農村的彩禮更是高得驚人,有很多人都認為這不是結婚,而是在變相的“賣女兒”。

“妻荒”到來,3000萬“光棍”將出現?為何年輕女性突然減少了?


而今消滅天價彩禮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有許多部門都開始進行監督,不能讓天價彩禮成為結婚的阻礙。為了解決人口結構問題,國家也開放了二胎,還鼓勵早生早育。但是介於現在社會的壓力較大,很多人都不想早早結婚,都覺得應該是“先立業再成家”,因此他們也不會隨便的生孩子。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