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當了三年的太上皇,這期間都在幹什麼呢?

老黃聊遊戲


除了某些想法特別奇葩的皇帝,歷史上大部分皇帝都不想當太上皇。品嚐過手握天下權的滋味,怎麼可能退居二線?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創造了兩項歷史記錄:一是成為首位沒有當過君主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二是成為首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對劉太公來說,他是因子而榮,當上太上皇已經實現了人生的飛躍,沒什麼更高的奢望了。但對於廣大皇帝來說,活一天就得當一天皇帝,太上皇聽來尊榮,然而一國不可有二主,皇帝才是真正的國之主宰,太上皇就是個養老的職位。

(電視劇中的乾隆)

很顯然,乾隆並不想養老。可是康熙帝在位60年,乾隆又發自內心的尊重崇拜著祖父,不想破了他的記錄,於是登基滿60年時拿出一封事先立下的詔書,說永琰是他秘密立下的繼承人,現在可以上位了,他老人家退位為太上皇。

估計他也沒想到自己能活這麼久吧,才會早早寫好立儲詔書。

此後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才去世,那時已經是89歲高齡,很長壽了。那這三年太上皇生涯中,除了寫那些沒有流傳到後世的詩篇,他都在幹什麼呢?這麼說吧,和當皇帝時沒兩樣。

雖說退位了,實際上乾隆並沒有放權,仍然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時還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電視劇中的嘉慶)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對此的記載是:嘉慶元年正月戊申朔,舉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為皇帝。尊上為太上皇帝,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

也就是說,不但軍國大事是他辦,重用文件上的年號都沒用嘉慶,依然用乾隆。除了稱呼不同,和他在位時區別不大。

嘉慶雖已是皇帝,卻只能居住在毓慶宮。毓慶宮本是清朝皇太子的居所,胤礽當初就是住在這裡,但因為奪嫡之亂,雍正設下了秘密立儲制,生前不立皇太子,毓慶宮就不再是東宮。

乾隆尊父意,也是秘密立儲,但因為他的長壽,秘密二字沒了意義。

嘉慶當上皇帝之後,乾隆因毓慶宮曾有過的特殊意義,命嘉慶遷居於此,說是皇帝,其實也就是有了名份的皇太子。

(電視劇中的和紳)

登基前三年,嘉慶都是小心謹慎,從來不敢和父親對抗,爭權什麼的更是不存在,反正父親都那麼老了,自己總有一天能親政;若是惹得他不喜,被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也許是前期壓抑得太狠了,才會在乾隆駕崩後迫不及待的懲治了父親寵信的和紳,算是一種小小的發洩吧。

總之,乾隆當太上皇期間,依然掌控住了朝政,做的事兒和沒退位時差不多。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乾隆活了八十九歲,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帝,但卻不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他二十五歲剛繼位的時候就曾焚香向上天禱告過,大概意思就是,因為他的爺爺康熙在位了六十一年,他不敢與之相提並論,如果他可以在位六十年,那一定要在八十五歲時把皇位傳給皇子,自己退休下臺。

他能說出這樣的話,首先是因為乾隆自幼時就很崇拜並且敬重自己的祖父康熙,一直以他為榜樣,希望自己能也成為一個明君,發誓在位時間不會超過康熙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祖父的尊敬。其次,古人的壽命都相對來說比較短,乾隆也不曾料到自己能活這麼久,讓位的問題就真的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在古代,君王自己退位是少之又少的。我們可能會想,他們明明可以自己主動讓位,在生前就交代好未來的繼承人,自己也不用那麼辛苦忙碌,皇子之間也不會為了皇位互相殘殺。但是君王的行為一向無法用我們普通人的思維去理解,他們從小經歷深宮之中的爾虞我詐,很難再去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永遠存在的只有權利和利益。他們活著,說白了也就是為了爭奪權利。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新皇帝上位,難免不會先剷除舊勢力,培養自己的新勢力,這樣做朝廷內勢必會有矛盾,發展到更加嚴重的後果就是兵變。讓位的皇帝此刻的處境就會變得相當危險,繼承者很有可能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除掉舊的統治者。從古至今,為了爭奪皇位,即使是親生兄弟也會手足相殘,朝廷內先君臣後父子,那麼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鞏固政權殺掉自己,好像也不是什麼特別不能理解的事情。

所以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自己主動讓位,是具有極大風險幾乎不會發生的,那麼乾隆為什麼要主動讓位給嘉慶呢?他當太上皇的這三年又在做什麼呢?

  1. 繼續掌權

因為繼位時自己立下的誓言,再加上八十五歲確實已經年邁,身體各項機能都在下降,繁重的治國工作已經力不從心。乾隆便在1796年舉行了歸政大典,宣佈自己為太上皇,嘉慶繼位。雖然表面看來乾隆把皇位給了嘉慶,可實則他並未真正放權。早在退位之前,乾隆就事先說明,只是將一些普通的接待和祖宗祭祀之類的工作交給嘉慶,其他軍國大事他仍然親力親為。其實就是隻讓嘉慶負責一些無關緊要的雜事,真正的大權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並且退位後仍然住在象徵著權利的養心殿。

雖然乾隆年輕時確實是個明君,但是當局者迷,再加上他為人本身也就比較自負,晚年的他沉溺於自己曾經的功績,再難看清當時的局勢,殊不知大清朝已經開始慢慢衰敗,即使他使盡渾身解術也再難力挽狂瀾,所以遲遲不肯放權大概也只是他的“自欺欺人”吧。

  1. 鎮壓白蓮教起義

當時的清朝雖還稱著“盛世”的架子,實則早已開始腐朽。“康乾盛世”走到了盡頭,各地官員行為作風不正,剝削當地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本源於唐宋時期的白蓮教又在這時逐漸興旺了起來,白蓮教彙集了數十萬長年被驕奢淫逸的各路官員逼到忍無可忍的窮苦百姓,一起前來對抗清政府,這也是清朝發生過的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晚年的乾隆決心徹底根除白蓮教,對白蓮教首領和教徒進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殺,急忙調集軍隊清剿。雖然朝廷的軍隊比較普通百姓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當時大清朝廷對川楚地區的管轄還是相對薄弱,使得清政府損失了大量軍力。乾隆幾乎耗盡自己全部的精力在這件事上,起義最後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也讓清王朝元氣大傷,國庫本就緊張的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乾隆大概還沒意識到自己早已不是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而大清朝也不再是康乾盛世之時的模樣了。而這無論晚年的他怎樣掙扎,不肯放權也好,殫盡竭慮也罷,都無法挽回當時的局面,有人抨擊乾隆說是他敗光了國庫和祖宗積攢下來的偉業,最後把爛攤子留給自己的兒子,但是盛世之下必有腐朽,大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並不是乾隆一個人所造成的,是時代的變遷,也是歷史的的必然結果。

在現代社會,退休本是一個新的開始,意味著老年人終於結束了自己一生的工作,可以好好的享受天倫之樂。乾隆雖然長壽,但他的晚年生活卻不盡人意,這三年對他來說大概比前半生都要漫長得多吧。


木劍溫不勝


這段期間乾隆可沒好好享受晚年啊,最少幹了三件大事啊!

我們說起清朝皇帝,大傢伙估計第一個會想起乾隆吧!估計他也沒想到自己會被人這麼惦記!


乾隆一生履歷還是蠻燦爛輝煌的哈!在位60年,退位後做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乾隆帝在位第60年,本可以繼續做皇帝,但是礙於自己之前和大臣的許諾,以及所謂的不想超過自己爺爺的在位時間,迫不得已,主動讓位嘉慶,開始太上皇之旅!但乾隆帝是誰?怎麼可能輕易交權!所以其實這三年以來,算是讓位不讓權!

開始說三件事,這第一件就是,監政訓政哎雖然位置給你嘉慶了,但是你還得聽我的,也就是說這三年,全國大事還是掌握在乾隆手裡的。

第二件事呢,是很多人比較羨慕的哈。人家太上皇了,還不忘納妃子,嘖嘖,他將自己最愛的富察氏的侄孫女小富察氏封為了晉妃,說是為了紀念皇后的。哈。

還有一件事,就是眾所周知的鎮壓白蓮教起義,乾隆一生輝煌無比,威嚴堂堂。他怎麼允許底層挑釁,所以由他主導鎮壓,產生了巨大的震懾作用。可惜,乾隆不知道的是,在他後面,大清國不在輝煌,最終……

我是先啟,為你分享更多趣味歷史!


先啟歷史


乾隆傳位的思想其實很早就已經有了,直到當了滿滿六十年的皇帝后,乾隆傳位給嘉慶,正式做起了悠哉悠哉的太上皇。太上皇三年,他主要乾了以下這些事:

♧總攬朝政

乾隆雖然已經是太上皇了,但是依然為自己保留了極大的權利。凡官員的任免、軍務佈置、政治舉措、山河建設、賦稅徵收減免等關乎大局的事物,無一不經手。雖然體力大不如前,視力也明顯下降,乾隆依然每天在養心殿認真地批改奏摺,處理軍國大事。而嘉慶只能批答一些無關緊要的題本。嘉慶在這幾年是一個傀儡皇帝,沒有實權,說到底,乾隆只是為了成全他“十全老人”的好名聲罷了。

♧回憶過去和暢想未來

跟歸政前對比,嘉慶分擔了乾隆大量禮儀行的活動,自然多出了很多空餘時間。乾隆常常回憶過去的事情,比如:他如何一字不落地在雍正面前背誦經書,祖父康熙如何誇獎他。也暢想未來,他盼望自己能再活二十年,能長命百歲,盼望玄孫早日生日,抱上來孫。這些內容皆錄在《清高宗御製詩餘集》裡。如:仰望如霄上,俯臨欣目前。一身親七代,百歲待旬年。願謂無者勉,喜瞻來者連。自謂不知足,又願庶應然。——《八月初九作》

♧安排後事

每個皇帝對身後事特別關心,乾隆也不例外。歸政之後,乾隆派人把已經修好的陵寢進行再次修葺。同時,安排葬禮,他吩咐只需要按照歷代帝王的慣例,以日換月,不需要行三年的喪期。

嘉慶三年後,乾隆的身體越來越差,不得不把權利還給隆慶,四年春,壽終正寢。

總而言之,乾隆當太上皇的日子,依然掌管朝政,但又多了一分清閒。乾隆晚期,國家各種弊病已經慢慢顯現,可是,陷入驕傲自滿的乾隆沒有看到。中國錯失世界良機,乾隆多多少少要負些責。




小高讀史


乾隆退位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坑和珅,把和珅坑的萬劫不復。以至於在他死後,嘉慶不顧禮制也要在他的國喪期間把和珅給法辦了。而他乾的那些醜事,自然也是被嘉慶扣在和珅的頭上,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公元1795年九月,在位已經60年的乾隆宣佈第二年正月退位,正式讓位於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這個時候他決定退位,沒別的意思,僅僅就是因為要兌現繼位當年立下的“皇爺爺在位61年,我不敢和他比,只敢在位60年”的flag,不能不退位。

既然並非是出於真心想退位,因而禪位之後的乾隆,便讓位不交權,仍然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他對外自稱為“朕”,諭旨也稱為“敕旨”。而身為皇帝的嘉慶,則只能屈居住在毓慶宮中。

並且,乾隆為了不讓大臣們議論,還下詔稱皇帝還小沒經驗,軍國大事不能懈怠,他必須要在軍政大事上教導皇帝,以免將來嘉慶會因沒有做皇帝的經驗出錯。

說來也是巧了,乾隆剛退位,川楚白蓮教就舉行了起義。這真是瞌睡了有人給枕頭,乾隆名正言順的踩在嘉慶頭上,替他處理複雜難搞的鎮壓起義的工作。



總之,退位之後的乾隆,除了名號換成了“太上皇”之外,所行的依然還是皇帝的權柄。不論是人事任免還是軍政大事,全部都由他來做主。

但是,乾隆當時畢竟老了,已經85歲了。處理朝政這種事情,他力不從心,所以他需要找一個貼心的“小秘書”替他把把關。而這個貼心“小秘書”就是和珅。



和珅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熟悉,這裡就不贅述他的履歷了。就專門說說他在乾隆退位之後是怎麼給乾隆背鍋的。

首先,和珅要給乾隆斂財,但他不能說是給太上皇斂的,只是說是自己貪汙的。當然和珅自己的手腳也不乾淨,他替乾隆斂財,自己也撈了不少好處。但是總的來說,老百姓恨的都是他,而不是乾隆這個“十全老人”。

其次,和珅要替乾隆制約嘉慶,但他也不能說是太上皇讓他這麼幹的,只能說是自己權利燻心。比如,嘉慶呈給乾隆的奏摺,經常會被乾隆故意打回去。但是和珅如果是呈上去,往往經他一番言語,就會被批准。導致對他恨得是牙癢癢。

第三,和珅要替乾隆打壓不聽話的官員,但他不能說是太上皇讓他這麼做的,只能說是自己鬼迷心竅。比如乾隆上朝時,和珅通常都是侍立在乾隆和嘉慶的身側,朝臣如果奏事,必須要先經過他,然後他再傳達給乾隆聽。有時他自行判斷,彷彿攝政王一樣,被人調侃為“二皇帝”。如此一來,朝臣哪有不恨他的?

另外,和珅還秉承乾隆的意思,往嘉慶和朝臣身邊安插眼線。比如,嘉慶的侍讀吳省蘭兩兄弟,就都是和珅的耳目。但嘉慶對他們不做猜忌,反而與他們“相處融洽”。

總之,退位之後的乾隆,有虛名,他領,有鍋就讓和珅去背。乾隆把嘉慶和滿朝文武對他的怨恨,全部都轉移到了和珅身上。



對於太上皇的“好意”,和珅心知肚明,但他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他很清楚乾隆貪圖虛名的德性。此時他除了俯首聽命於乾隆,按老主子的意圖去總攬大權,壓制嘉慶帝的參政可能,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而嘉慶皇帝雖然即位,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對和珅這個言出法隨、一呼百諾的太上皇乾隆帝代理人,是恨之入骨。

這樣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日子過了三年,到了公元1799年,活到快90歲的乾隆帝,戴著“中國壽命最長皇帝”和“中國實際執政時間最久(63年)皇帝”的兩頂桂冠,心滿意足嚥了氣。

乾隆死後,嘉慶在乾隆去世第五日,便將和珅拘捕入獄,並查抄家產,10日後便頒佈20條大罪,將他賜死。

和珅一死,嘉慶爽歪歪了。這裡說的爽歪歪,不僅僅是說嘉慶查抄了和珅的家財,填補了國庫虧空。更多的是說,嘉慶通過賜死和珅,給自己立了威。


最後,給乾隆的太上皇生涯做個總結。

第一,禪位不交權,一切軍政大權仍然握在乾隆之手。禪位之前是什麼樣,禪位之後也是一樣。

第二,內憂外患,內有國庫收入逐年減少之憂,外有川楚白蓮教起義之患。乾隆的三年太上皇生涯,都沒有搞定這裡兩件事。

第三,讓和珅背鍋,把老百姓、文武大臣和嘉慶對他的不滿,都遷怒於和珅身上。以至於和珅在他死後不久就被賜死,並且還在死後揹負上了“史上頭號鉅貪“的汙名,成為了古代貪官墨吏的頭號代表人物。


Mer86



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一生風流倜儻,六下江南惹了不少風流債,大名湖上的夏雨荷還記得嗎?乾隆也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活了八十八歲,共在皇位六十年,後來傳位給兒子嘉慶,自已又當了三年太上皇。

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間都做了些什麼呢?

歷史上每個帝王對皇位,權力都視若珍寶,不到死時決不讓位,能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屈指可數,而乾隆就是這屈指可數的皇帝其中之一,為了不超過他爺爺康熙,乾隆選擇在八十五歲傳位給自已兒子嘉慶,雖然退居二線,但是他對權力的慾望一點沒變,朝中大小事務都還由他作主裁定,鎮壓白蓮教是他當太上皇后做的一件大事,雖然成效不大,但在當時影響很大。還有就是這三年裡乾隆掌朝,他這一做法最終導致在這三年裡嘉慶帝成為了傀儡皇帝,以至於到後來乾隆剛死嘉慶就把乾隆生前的寵臣賜死。


都說“康雍乾”盛世是清朝最頂盛時期,然而就是乾隆時期看似頂盛的背後,卻隱藏著衰敗的痕跡,乾隆享樂遊玩敗國庫和固步自封成為大清滅亡的導火索!!


唐古看今


乾隆這太上皇當的跟別人的可不一樣。

為啥呢?他當太上皇是自願的,他自己主動讓出了皇帝的位子。

皇帝的權勢如此之大,榮華富貴,誰又不想當皇帝呢。所以之前的太上皇是被逼迫讓位,為了保命心不甘情不願,手裡已經沒權利了。

而在乾隆小時候,就渴望自己能夠繼承大統,後來他當上皇帝后還專門下了一個詔書,稱如果上天眷顧自己能在位六十年,將讓出皇位。因為他的祖父康熙在位61年,在乾隆小的時候非常崇拜康熙,康熙也很喜愛乾隆,很看重他。所以他不敢超越康熙,在其在位60年時便自願退位了。

前面也說過了,沒有人會放棄這帝王之位,乾隆也不例外。

他所謂的讓出皇位自願當太上皇也只是名義上的。

實際他將皇位傳給嘉慶時也只是傳了一把椅子和一個名號而已,並沒有將實權交出。

嘉慶手裡的權利也不過是接待、祭祀、禮儀等日常。

真正的權利還是掌握在乾隆手上。所有的國家大事還是由乾隆來做決定。

乾隆這麼長壽,熬死了好幾個兒子。再加上當時的後宮嬪妃大多不是顯赫的家族,導致皇子背後沒有大臣支持。背後沒有強大支撐也就沒辦法做到架空乾隆,皇權還是握在乾隆手裡。

所以他這三年說是太上皇,其實還是掌握大權做著真正的皇帝。



我是阿呆呆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帝王都是終身制,都會幹到駕崩為止。除非是在位期間出現特殊情況,皇帝是不會主動禪位退居二線的,更不會出現“一朝兩帝”的現象。

但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太上皇這樣一個特殊的現象。雖說人數寥寥,但也確實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存在,乾隆就曾在退位後,當了3年的太上皇。

(乾隆劇照)

那麼,乾隆為什麼會在有生之年選擇退位呢?退位後的乾隆又在幹什麼呢?

乾隆在年幼時,就很受康熙賞識,是康熙最為寵愛的孫子。乾隆一直非常崇拜康熙,對康熙的文治武功也打心底裡仰慕。因此,乾隆當皇帝期間,曾焚香許願:“昔皇祖御極六十年,予不敢相比。若邀彎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果然,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拿出了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密旨,宣佈將皇位傳給了十五皇子永琰,自己過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應該說,乾隆的退位之舉,確實有其歷史進步意義。他的皇位禪讓是主動的,並非是因受到武力脅迫,或健康原因被逼退位。

但乾隆的退位,又是表面的和不徹底的。在他交出皇帝寶座的三年裡,實際上還是將皇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處處宣示著他仍然是這個國家的實際掌權者。

(康熙劇照)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從乾隆退位後的太上皇生活就可以看出來。

一、把控軍政大權和人事權,訓政嘉慶。

乾隆在退位的同時宣佈:“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勃幾體健,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可以知所察承,不致錯失。”

這段話明確說明,即便乾隆退位後,朝廷的軍國大事和官員任免仍由他說了算,而且明確要求,嘉慶必須每天到他面前接受訓政。

根據乾隆的旨意,退位後的他仍自稱“朕”,他的諭旨仍稱“敕旨”。乾隆的生辰稱萬萬歲,嘉慶的生辰只能稱萬歲。文武官員進京朝見或離京赴任,都必須到乾隆跟前聆聽訓示,恭請聖安。乾隆擁有的禮儀規格和實際權力,都遠遠高於嘉慶。

嘉慶唯一能做的,除了定時向他彙報勤政情況和接受訓政外,主要任務就是按期參加各種祭祀、經筵、耕藉、大閱等禮儀活動。

(嘉慶劇照)

二、乾隆仍居養心殿,嘉慶則住在毓慶宮。

乾隆在退位之前,就為自己修建了氣勢恢宏的寧壽宮,作為他的休養之所。但他並未搬離養心殿。他的理由也很充足,那就是“寢興六十養心慣”,換句話說,就是住在養心殿60年,習慣了。“當仍居養心殿, 諸事咸宜也”,意思是說,只要住在養心殿就萬事大吉,安全順利。

乾隆住在養心殿,還有一個理由是“己便兼亦欲人便”,方便自己訓政。也方便文武大臣向他彙報和請示工作。雖然乾隆不止一次聲明,會盡快搬出養心殿住到寧壽宮。但一直到死,乾隆都住在養心殿。

三、仍使用乾隆年號行文鑄錢。

嘉慶繼位後,改元為嘉慶元年,但在清宮內務府的檔案中,仍能看到乾隆六十一年和六十二年的歷書。直到乾隆去世,宮中仍在使用乾隆年號,說明乾隆的歸政退位,並不徹底。

按理說,嘉慶繼位後,朝廷的鑄錢局和各省的鑄錢機構,就應該使用嘉慶通寶。但為了表示對乾隆的尊重,鑄錢局採用了將“乾隆、嘉慶年號各半分鑄”的方法,乾隆欣然接受,並未提出任何異議。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懷著對權力無比眷戀的乾隆,終於走完了89歲的人生,駕崩在了養心殿的寢宮裡。直到此時,40歲的嘉慶才真正擁有了帝王的權力和地位。


張生全精彩歷史


自古以來,太上皇就沒有好下場,乾隆為何還要主動禪位去當太上皇?

關於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當中取勝,很多史料中都認為是康熙看好乾隆,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雍正,這種隔輩傳位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康熙曾將乾隆養育在宮中。

可以說康熙皇帝對於乾隆整個人生的啟蒙是相當巨大的,而乾隆也十分敬佩康熙,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父親雍正的崇拜。

在乾隆即位時,就曾經面對天下蒼生許下誓言,他在位的時長決不能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而康熙的在位時長是61年,那麼就給自己定下了只在位60年的目標,也可以說是誓言。

當時乾隆不過25歲,想要執政超過61年,那需要活86歲,這在古代是很難以想象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乾隆這個誓言有點不走心啊!然而君無戲言,當乾隆在位真的到了六十年的時候,估計他也有點吃驚。

在吃驚的同時,他也有些後悔,六十年的時間他把弄權力已經成為了習慣,他過慣了富貴的生活,習慣對人呼來喝去。如果真的禪位後,自己過了幾十年的優質生活可能會離自己而去,甚至有一個悽慘的晚年,想想趙武靈王禪位後被活活餓死,李淵、李隆基鬱鬱而終的下場,都讓乾隆十分猶豫。

然而,如果不兌現自己就可能會被天下人恥笑,但是話已經放出去了,總不能收回來,於是他想到讓位不讓權這個辦法。

自己成為太上皇,把名義上的皇帝交給自己的兒子嘉慶,自己仍然大權在握,名義上是不放心祖宗基業,擔心兒子無法好好的管理國家,替兒子管,實際上就是把權力還是握在自己自己手裡。

其實就是把自己的頭銜換了一下,變了一個名字,但是骨子裡還是皇帝,改為太上皇只是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既完成了自己對於天下人的諾言,又把權力牢牢攥在手裡。

在當太上皇的三年中,他是如何把控權力的?

乾隆的太上皇生活過得非常的稱心,雖說是太上皇,但是他對人仍自稱為“朕”,諭旨稱為“敕旨”,題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樣,必須高三格抬寫,而皇帝只兩格抬寫。太上皇得生日要大辦特辦,稱萬萬壽,皇帝的生辰稱萬壽。

文武大員進京陛見以及各種各樣的大事小情一定要徵得太上皇的同意,有了同意才可以覲見。傳位與不傳位並無太大的區別,權力始終都在乾隆手裡握著,他不放權,把嘉慶當做自己的傀儡,讓兒子負責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事,自己依舊處理軍國大事。

為了打壓嘉慶,乾隆甚至大力扶持和珅,朝中大事多經和珅辦理,當時人們都稱和珅是二皇帝,其權力比嘉慶還要大。

即使是在太上皇住址上他依舊不讓步,按禮制,皇帝退位後,應該搬出養心殿。乾隆在很早之前就在宮中外東路興修了寧壽宮,作為歸政後的休養之所。

他傳位以後本應該搬出去,回到自己修繕好的地方,但是乾隆卻並無搬出養心殿的意思,他給自已找藉口說,即位以來,居養心殿六十餘載,最為安吉,今既訓政,自當仍居養心殿,諸事咸宜也。

意思就是,我已經在養心殿住了60年了,覺得這裡最舒服,今天我當上了太上皇,自然應該也住在養心殿,這樣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他的權力依舊握在手裡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各種國務的處理中,他也沒有遵守傳位時做出的承諾。

在傳位之前,他曾決定給予自己兒子處理奏章罷免百官的權力,傳位後,除了一些不關緊要的小事,太上皇一直將批答奏摺、任免官員的權力牢牢地攥在手裡。

乾隆擔任太上皇期間舉辦的千叟宴到底是為了彰顯什麼?

關於乾隆擔任太上皇期間乾的蠢事,多次舉辦千叟宴應該算一件。

千叟宴起源於康熙時期,盛於乾隆時期,是清朝規模最大,受邀人最多的大型宴席,在康熙年間舉辦了兩次,在乾隆時期舉辦了兩次。

康熙五十二年的時候,康熙過六十歲生日,舉辦了一次千叟宴,後又在康熙六十一年舉辦了人生的第二場千叟宴。

乾隆當時年僅十二歲,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記憶尤深,而乾隆處處對標康熙,所以,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舉辦了一次,乾隆沒有六十一年,而是嘉慶元年,也就是乾隆太上皇的第一年,乾隆又舉辦了一次。

可以看出,乾隆的兩次千叟宴都是按照康熙時的規格進行的,乾隆自詡十全老人,所以處處都要彰顯一下自己治國的能力。

當時的乾隆已經是86歲的老人,對於參加宴會的老人,年齡定為70歲,估計乾隆的想法是60多歲的老人在乾隆朝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了。

乾隆為了把天下富足國庫充足的景象炫耀給世界,召集了約3000位老人,還有邀賞者5000人,這些人中各色的人都有,有些是皇家的親戚,有些前朝的舊臣,也有從千里迢迢從民間各地趕來的普普通通的老人。

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皇恩浩蕩,普渡眾生的天子理念親自為各位老人倒酒,這個架勢普通老百姓哪見過啊,實然誠惶誠恐。

這次盛大豪宴,老人們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奢華,不由得爭先恐後,一邊誇著國家給的待遇好,一邊大吃狂吃,狼吞虎嚥。 老人們因為過度興奮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人數特別多。也有很多老人因為過度興奮,而直接過世。

千叟宴的本意是想給天下人一個國家政策好,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印象,然而,千叟宴帶來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一些老人因為年紀太大加上舟車勞頓,會加速身體機能的快速流失,甚至會縮短壽命。 得不償失。

我們不否認乾隆是一代明君,他所在的時期和康熙時期並稱為康乾盛世,但是權力是否真的可以使一個人瘋狂,忘記了養民愛民的初衷,沉迷於享樂和形式主義,看看晚年的乾隆吧!


史論縱橫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以不想不超爺爺康熙的在位時間為由,下詔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永琰,自稱為太上皇帝,並將傳國玉璽交出;其後,禮部鴻臚寺官員到天安門城樓,恭宣永琰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

自此,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正式成為太上皇,永琰則成為大清國的新任皇帝,即嘉慶帝。 這一年,也被改為嘉慶元年,乾隆皇帝八十五歲,嘉慶帝三十六歲。

不過,雖然乾隆帝已經把皇位禪讓給嘉慶帝,但此後他仍然居住在本該由皇帝居住的養心殿,並繼續掌握朝政。從某種意義上說,此後三年,乾隆只是名義上是太上皇,但實際上仍然是大清國的皇帝。

甚至而言,在嘉慶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時,他直接赤裸裸的告訴這些屬臣:“朕雖然歸政於皇帝,但大事還是我辦。”從這層意義上說,乾隆在當太上皇的三年期間,所幹的事情,仍然是以帝國的軍國大事為主。



據史書上記載,乾隆在成為太上皇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千叟宴”,這這一天是嘉慶元年正月初四,距離乾隆成為太上皇剛過去三天。在這場宴會中,列名參席者3056人,列名邀賞者尚5000人。

在宴會開始時,乾隆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左道皇極殿寶座上,嘉慶帝則親率領3056名銀鬚白髮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見此情景,乾隆皇帝心滿意得,他一生的輝煌,也在今天達到了頂點!

然後盛極則衰,在千叟宴剛過去沒幾天,湖北枝江、宜都白蓮教首領張正謨、聶傑人率眾先起,長樂、長陽等地教徒紛紛響應,由此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白蓮教起義拉開了序幕。

其後不久,白蓮教起義迅速擴散到川、陝、楚、豫、甘五省,乾隆急忙調遣軍隊進行鎮壓。從某種意義上說,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定白蓮教起義。



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乾隆皇帝先是急令湖廣總督畢沅、湖北巡撫惠齡、西安將軍恆瑞等率兵鎮壓,擊潰多支亂軍。面對清軍圍剿,王聰兒、姚之富亂軍避開平原,專走山區,於次年(1797年)初由豫經陝入川東,與四川教匪會合。

其後,乾隆又命人採取堅壁清野之策,逼迫白蓮教眾不得不離開根據地轉戰他處,由此清軍終於奪得戰爭的主動權。等到嘉慶三年八月,白蓮教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清軍所擒,乾隆直接高興的說自己“十全武功”從此又多了一功。

不過遺憾的是,白蓮教起義並沒有因為領袖被抓而就此覆滅,而是很快捲土重來。最後直到乾隆去世,這場起義仍然沒有被平定,乾隆這一功,終究是加上去。另外在平定白蓮教起義的過程中,乾隆還順帶著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嘉慶二年八月時,因為阿桂逝世,乾隆於是提拔和珅為首席軍機大臣。

但等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於養心殿逝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親政,很快就下令逮捕和珅,不久將其賜死。接著嘉慶宣佈正式親政,並大赦乾隆間文字獄各案涉及人員。,隨後他下令將乾隆帝葬於裕陵,廟號高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