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陸早期武俠出版的些許記憶

回顧大陸本土武俠成長曆程,與武俠小說的出版息息相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復甦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市場需求刺激下的虛假繁盛。比較港臺武俠發展軌跡,本土武俠的成長相當寒酸。既沒有報紙連載的強勁造勢,也沒有專業出版社的長期扶持,更沒有“一字千金”的利益引誘。尤為可怕的是,被主旋律理念洗禮的人們,已經割裂了民國武俠小說的血脈傳承。剛剛起步的本土武俠,可以說是茫然一片。幸甚,80年代的人們亟需精神文化食糧,通俗、傳奇、刺激的武俠故事很受大眾歡迎。在利益的驅動下,有些出版社在大肆盜版港臺武俠之餘,也夾雜推出本土武俠。這就給了本土武俠創作生存的土壤。越來越多的人,或受港臺武俠薰陶,或對俠義故事喜好,或只為寫稿賺錢,紛紛開始武俠題材寫作。終於,本土武俠在80年代中期破繭而出,並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迅猛發展。大量的本土武俠作品,或是打著港臺諸家的旗號,或是標著屬於自己的名號,進入人們的視野。武俠小說世界,在港臺作家之外,多了周郎、熊沐、殘墨、戊乾、獨孤殘紅、牛不也、滄浪客、江上魂、夢中游、青蓮子等本土武俠作家。

可惜,由於先天不足,這時期的本土武俠註定只是港臺武俠的陪襯。武俠小說出版的繁盛,掩蓋不了本土創作的蒼白。首先,就創作風格而言,本土武俠更多的是對港臺作品的模仿。本土武俠作家,大多是從模仿金、古,甚至臥、陳等人起步,往往侷限於對故事構思、江湖設置、人物造型甚至文筆風格的簡單模仿,僅得其形、未悟其神。雖也有些作品另闢捷徑,反而少了些港臺武俠令人詬病的模式化,算是因禍得福。但就整體質量而言,原創不足、人物雷同、故事單調、底蘊缺乏,幾乎是這時期創作的通病。其次,就作家自身而言,本土武俠缺少宗師級別的領軍人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巔峰時代離不開代表人物。說到邵氏電影,就會想到狄龍、姜大衛;談起香港無線,無法迴避無線五虎。港臺武俠,有金、古、梁、溫;那麼,本土武俠代表人物有誰?僅就作品數量而言,可以提到周郎、熊沐、戊乾、獨孤殘紅、龍人等人的名字,但就作品質量而言,充其量也就港臺二流水準;至於影響力,甚至連港臺三流都拼不過。沒有大宗師的出現,意味著本土武俠路漫漫兮。第三,就創作氛圍而言,本土武俠缺乏持續穩定的發展空間。港臺武俠作家成名之時,有著豐厚的稿費報酬,有著完備的出版保障。只要願意,當個專職作家完全可以享受優越生活。這也是港臺名家動輒創造數十年,個人作品數十部的原因所在。而對本土而言,武俠小說出版的繁盛,並不是良性發展的結果,而是建立在出版體制不健全,瘋狂實施“拿來主義”基礎之上的。港臺名家巨大的市場效應,廉價的引進發行成本,本土武俠剛剛起步的稚嫩,很輕易地造就港臺作品壓倒性的出版優勢。出版社短期性的牟利行為,終究不能給本土武俠創作提供充足的供養。當創造熱情漸退、稿費所得微薄,本土武俠寫手們不得不停下倉促的腳步,反思路在何方,前行還是放棄?

潛伏期(90年代中後期):版權改革帶來的陣痛。90年代中期,隨著版權法的實施,港臺武俠的出版終於結束了瘋狂盜版,步入正規發行渠道。大批港臺名家的作品結集推出。粗略統計,有三聯版、廣州版《金庸集》,珠海版、太白版《古龍集》,廣州版《梁羽生集》,花城版、友誼版《溫瑞安集》,華藝版《黃易集》,浙江版、延邊版《司馬翎集》,太白版《臥龍生集》、《雲中嶽集》、《柳殘陽集》、《蕭逸集》、《蕭瑟集》,內蒙版《慕容美集》、《獨孤紅集》、《陳青雲集》《歐陽雲飛集》,中原農民版、湖南版《諸葛青雲集》,安徽版《上官鼎集》,中原農民版《司馬紫煙集》,珠海版《高庸集》,海南版《東方玉集》,中國文聯版《秋夢痕集》,中國戲劇版《曹若冰集》,遠方版《憶文集》《武陵樵子集》等等。本來,大規模引進是件好事。可奇怪的是,武俠小說市場沒有隨著這些作品集的推出延續輝煌,反而迅速萎靡不振,昔日鋪天蓋地的聲勢一去不返。

表面看來,武俠小說市場的低迷,是由於港臺作品版權受保護後,出版商們利潤頓減,發行書目、冊數銳少。誠然,版權的正規化,是把不折不扣的“雙刃劍”,在保護著作人利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擠壓著作品的傳播空間。但市場冷卻的根源,恐怕還是受眾群體的飽和。一方面,影視、漫畫、電玩等多類娛樂渠道,吸引了青少年越來越多的目光。另一方面,好的武俠作品甚少,看過那些經典名作後,讀者不再像以前那樣飢不擇食。簡而言之,武俠小說受眾群體,漸漸由“大眾”變為“小眾”。於是,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退出了武俠小說市場。仍在堅持的出版社,大多隻是小心翼翼地淺嘗輒止。所選擇出版發行的,也多是港臺名家。受此影響,本土武俠遭受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可以說是,出版不疼、讀者不愛,激情漸退、難求突破,沒有高薪、缺乏動力。於是,本來就很脆弱的寫手們紛紛歇筆,熊沐改寫歷史小說,走純文學路線,滄浪客、東方魂、鬼樵子等人搞起編劇。新時期的第一批武俠作者群體,於港臺名家的陰影下,在武俠出版的夾縫間,匆匆而來、惶惶而退,未成氣候、徒留遺憾。

蓄勢期(進入21世紀):網絡時代開闢新紀元。20世紀末期,港臺武俠已呈強弩之末,僅靠溫瑞安、黃易勉強撐著大旗;大陸武俠更荒蕪一片,只有零星幾部作品問世。就在“武俠已死”的問號即將成為句號之時,網絡時代“忽如一夜春風來”,在激發全民創作活力的同時,給暮氣沉沉的武俠注入了新鮮血液。網絡對文學的影響,是個複雜深刻的話題,有待深入研究。但其所帶動催生新的作家群體、新的小說理念,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以起點、幻劍、龍的天空、紅袖添香、晉江、九界等網站為陣地,原有的武俠、言情類小說絕處逢生、再造天地;東方奇幻、西方魔幻、架空歷史、修真、網遊、恐怖、盜墓、黑道等類新題材更是迅猛發展,你方唱罷我登場。寫作,似乎已經成為全民行為。以往的框框架架,被新一代寫手徹底打碎。

藉著網絡東風,隨著鳳歌、小椴、楊叛、滄月、步非煙、時未寒、方白衣等新一代武俠作者群體的崛起,大陸武俠終於揚帆起航。比較本土前輩,新的寫手群確實強悍得多。他們有著很好的文學功底,小椴的文筆、滄月的感覺,放置於純文學裡,也毫不遜色。他們有著極具原創精神的寫作理念,以楊叛的簡單江湖系列為代表,寫手們普遍選擇寫中短篇,“武俠文學化”的創作趨向很明顯。他們有著摻雜新鮮因素的故事素材,如步非煙把印度佛教傳說內化為故事脈絡,方白衣獨創千門、智梟系列、以智代武,都是不落俗套的很好創意。他們對港臺武俠,不再是“囫圇吞棗”,而是全方位消化吸收、推陳出新。鳳歌的《崑崙》還擺脫不了金庸的影子,隨後的《滄海》已是自成一家、卓爾不群。時未寒初期模仿古龍、溫瑞安不亦樂乎,至《絕頂》漸入佳境。同期,從武俠延伸出去的奇幻、歷史題材,更是異軍突起,出現多部傑作。如《搜神記》、《誅仙》,如《一代軍師》、《慶熹紀事》。就作品質量、影響力而言,武俠小說的春天,似乎已經來到。更值得側目的是,這一次扛起復興大旗的,多是土生土長的本土作家。在港臺武俠獨霸江湖半個世紀之後,大陸本土武俠終於強勢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