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动物幼崽都不会嚎啕大叫,以防惊动强敌入侵,唯有人类婴儿却会大哭?

北瓜影视圈


人类幼崽出生时的哭是因为感到不开心,或是由于离开母体而害怕,其实都不是,生时的哭,并不是心理反应,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理反应,医学上是这样解释的,大家可以略微感受下: 婴儿在出生前,肺内是没有空气的,这个时候的胸廓,也还只是曲缩状态,胸腔也很小,随着婴儿的出生,就不再是缩成一团,胸廓会忽然伸开,胸腔也会立即扩大,肺叶跟着张开,婴儿便这样吸入了第一口空气。 紧接着,由于吸气动作而迫使肺内空气外出,气体冲开了声带,声带一震动,宝宝便发出了类似大哭大闹的音色。这是人类第一声啼哭的由来。

但是,人类幼崽为什么在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了仍然会大哭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婴儿自身的发展。大家不难发现一般动物成年大概在三到六年。这个时候动物可以独立生存,而且有了繁衍后代的能力。人类能独立生活,一般在十四岁之后。所以很多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绝大部分动物的幼崽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如非洲大陆的羚羊,出生半小时就可以奔跑。他们的幼儿在母体中已经发育完全了,有的就算不能独立生存,但也是能跑能跳。而人类的幼崽刚出生时眼睛都未睁开,不要说跑了,连头都不能抬,如果离开父母的照顾几乎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那为什么作为灵长类的幼崽反而如此弱鸡呢? 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幼儿几乎都是“早产儿”,还没有发育到“成熟”就被生下来了,如果按照动物生下来就能走的标准,人类起码还要在母亲的子宫中多呆一年,那样生下来的幼崽基本上可以走动了。那有人可能又问了,那为什么人类的胎儿发育期不能延长到一年九个月呢?动物中也有怀孕三年多的比如大象的怀孕期就是三年,小象一出生就能走动。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人类的进化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类自从点了两个技能树之后就如同开挂了一样从非洲大陆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两个技能树一个是直立行走,一个是高度发达的智力。直立行走不仅仅让人类看得更远,更有利于躲避猛兽攻击,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双手,可以从事劳动,但这也有代价,就是需要更加坚固的骨盆,同时高度发达的智力需要更大的脑容量,而脑容量越大头部占身体的比例就越大,如果人类发育完全之后出生,女性的骨盆根本无法将如此庞大的婴儿生产下来,所以也就导致了人类大都是早产儿。

而早产儿的代价就是,人类幼儿没有一点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哭就是唯一向外界传达信息的媒介,所以婴儿不会没有由来的大哭,大哭时都是有需求的时候。其实生物的最终目标就是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人类也不例外,大哭可以更好地得到关注,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增加自己的存活几率,这是自然编撰在基因里的代码。最后一个小彩蛋,当一堆幼崽在一块时,有一只幼崽哭闹,会引起连锁反应。原因就是外在环境的改变,婴儿受到惊吓,为了使自己存活下去,大哭引起注意,使长辈来关注自己。


糖加三勺有点咸


这是人与非人类的区别吧。举个例子,小牛出生了两个小时,就会走路。而人基本上需要九个月以上才会学走路。所以在生理技能上,人是比不上非人类。同样的,动物们在幼儿时期已经懂得分辨身边的危险,动物妈妈们也在幼儿时代就教育小动物的生存之道,以便让自己的孩子早日独立生存。而在人类婴儿时期,宝宝们根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只会用哭来表达



靖姑娘


因为人类根本不是地球上的物种!其实人不是猿人进化的产物,很多所谓的进化违背了自然规律。地球应该是个监狱,我们是更高文明的产物,要在地球上历尽苦难,等完成这一辈子就可以回到我们的母星了!


铖145910128


动物幼崽出生时不会啼哭,因为可能招来猛兽,从这看现代人类婴儿啼哭对生存不利。但是人类婴儿啼哭的行为是一直都有的吗?当然不是。啼哭也是伴随人类进化而逐渐产生。

与人类有较近亲缘关系的黑猩猩幼崽出生时不会啼哭,并且出生后不久就已经睁眼了,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自己挂在母亲身上。早期的猿人类虽然身体结构已经有点像现代人类,有直立行走的特征,手足也呈现出分工的结构特征,身高也只有一米多,大脑容量也只有三四百毫升,和现代一些猿类相近,它们仍保持着一些和猿相似的行为,比如住在树上或者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山洞中(具体参考路西少女化石)。

那它们也必须保留攀爬的能力,攀爬时婴儿怎么办?那就只能和黑猩猩的幼崽一样,其实现代人类婴儿也保留了握持反射等行为,握持的力量也足以将自己的身体吊起来。那么那时候猿人类的幼崽在出身后不久就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再对比现代人类婴儿出生后只知道睡觉,可以知道猿人类幼崽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发育就已经相当健全,猿人类大脑体积较小是这种发育特征的保证。

(抓握反射,婴儿手的力量相比体型相当强)

此后人类经历了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一直演化为现代人类,大脑的体积是在逐渐增长的,而人类的骨骼结构也越来越适应直立行走,骨盆结构却越来越狭窄,行为特征也越来越和现代的人类相近。大脑越来越大,骨盆越来越狭窄,不利于生育,就使婴儿出生时大脑发育相当不完全,眼睛基本没用,听觉也不灵敏,嗅觉也差点事,运动能力除了握持等古老反射活动,就是吃喝拉撒睡,无法坐起来站起来,脖子撑不起脑袋,也无法翻身。

在现代人类刚出现的时候,人类婴儿大脑的体积和现代人差不多,出生时会使得婴儿的肺部被产道强烈地挤压,能把婴儿脑袋都挤变形,但也使婴儿肺部的液体排出,在出生后胸廓重新扩张,气体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冲入婴儿肺部,气流冲击声带就有了啼哭的声音,是肺部开始起作用的标志。

这时候虽然整个生育过程和婴儿啼哭的行为不利于野外生存,但是人类的武力值弥补了这些演化中的缺陷,现代人类智力高超,又是群居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人工取火,也有多种多样的石器武器,可以很好地保证种群免受猛兽的袭击,那时候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猛兽袭击,婴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是难产和产后疾病。而这些缺陷虽然致命,但是也可能为人类相互协作提供了基础,人类分娩需要同类帮助,为了保证婴儿的存活人类又会探究婴儿死亡原因。


来看世界呀


没有任何动物像人类幼儿一样,出生之后父母需要抚养他到18岁之后,身体长成是一方面心理上的成长又是一方面。而像其他动物出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站起来和父母一样去奔跑,否则就可能被天敌吃掉。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都是早产儿,实际上这也是大脑进化直立行走带来的弊端之一,我们不可能让胎儿在母体中彻底发育,不然仅仅坚硬的大脑壳就可能要了母亲的命。尤其是我们祖先在直立行走后,产道变窄,就需要提前把胎儿生下来,这更有利于存活。由于胎儿在母体中不能呼吸,肺内根本毫无气体就是一团充实的组织,这个时候胸阔处于曲缩状态胸腔小,当婴儿出生之后由原来的蜷缩状态变成了躯体伸展状态。简单来说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肺部启用的号角,这至关重要。

人类的老祖宗曾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小可怜,但是随着直立行走、发明工具、大脑的进化,让我们可以团队协同的面对野兽进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悄然地来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不再是弱弱的小可怜了。即使婴儿啼哭也不用担心引来野兽,可能有的野兽听到这种哭声要提前跑掉才是。


拿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类人猿为例子,它们生下小宝宝后,小宝宝是不会啼哭的,并且会很快的靠着自己的能力挂在母亲身上。远古的我们生下幼儿之后,必然也不会大声哭喊的。但是随着进化发展我们已经可以面对这些问题了,有的人可能认为到现代之后靠着各种武器人类才走到食物链顶端的,实际上并非如此。现代人的祖先智人,那个时代我们的武力值就已经超过其他动物了,当然不是硬碰硬主要靠的是团队合作和智商。

实际上很多动物幼儿时期都会“大喊大叫”,当然这个前提是没有生存环境压力,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饿了就要大声的呼叫,这更有利于因其母亲的注意,不然谁知道你饿不饿啊?这在鸟类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妈妈喂食物的时候,蔫的那种几乎都抢不到食物,长久以往食物少的话就被放弃了,这是生存本能的问题。





科学黑洞


哭泣既有进化上的优势,也可能是劣势。如果哭作为婴儿向父母发出需要关注的信号,那就是优势;但如果哭泣无意中吸引了捕食者,那就是劣势。因此,总的来说,婴儿哭泣是否是一种进化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物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一个大群体中,而且人类没有捕食者,所以哭泣对于人类婴儿来说,是一种进化优势。

人类婴儿经常嚎啕大哭,不仅仅是寻求关注和帮助的信号,而且相比其它动物,人类婴儿尤其无助,需要看护者。许多动物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独立,长颈鹿能在出生后一小时内行走,猫鼬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捕食蝎子,而人类婴儿在6个月大之前,甚至不能坐起来。科学上有一个主要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婴儿天生就很弱——因为人类都是早产儿。

尽管人类婴儿早产,但在9个月左右出生是相对正常的。然而,与其他动物物种相比,人类婴儿出生时相对发育不全。有许多科学证据表明,人类生来就没有获得充分的发育,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人类的头骨甚至还没有完全融合。根据一项估计,一个人类胎儿必须经历18到21个月的妊娠期才能在神经和认知发展阶段出生,与黑猩猩幼崽不相上下。

两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婴儿出生时发育不全。

第一个解释是,婴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大约8到9个月的时候发育开始需要进行高速新陈代谢,婴儿的发育速度和能量消耗速度非常之高,超出了母亲的承受范围,因此,母亲必须将婴儿生下来。

第二个解释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物种,人类天生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大脑,骨盆的大小限制了人类妊娠期的长度,对直立行走的适应限制了产道的宽度,因此也限制了婴儿需要通过的产道的尺寸。自然选择有利于在胎儿发育的早期阶段进行分娩,以适应较大的脑容量和人类直立行走。因此,当婴儿的大脑小于成人大脑大小的30%时就出生了,这样才能通过狭窄的通道。然后在子宫外继续发育,人类大脑的大小在第一年几乎翻了一番。


科学闰土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动物幼崽不会嚎啕大叫?题主你一定没听过熊猫幼崽哭叫的声音,那个叫一个惊天动地,甚至可以把没有当妈妈经验的母熊猫都吓跑。

四川的大熊猫繁育基地里,第一次当妈妈的母熊猫被自己幼崽的哭叫声吓得乱跑乱爬的不在少数。


唐律疏议


首先,许多动物的幼崽都会嚎啕大叫,你只要稍稍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比如说曾经有一年,我老家的房子上有一窝小燕子,有一段时间就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特别是其父母(我老家叫老燕子)回窝时,更是吵人烦。这里有好多原因,但一般来讲幼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引起父母的注意。很多动物幼崽都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后得到父母更好的照顾,特别是更多的食物,才能有更高的概率生存下去。所以,题主说“动物幼崽都不会嚎啕大叫”,这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了。

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动物的幼崽只有引起群体成年个体的注意,才能在群体成年个体的帮助和呵护下更好的活下去。人类婴儿动不动就会哭,其实(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起周围成年人——特别是其父母和近亲属的注意,以得到其父母和成年人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关爱显然是有利于其生存的。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哭的孩子更容易因为被父母和群体中的成年人忽略而夭折掉。

供题主和大家参考。


137亿年前的氢二氧一


新生儿的啼哭并非真正的哭泣,而是与生理因素相关。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即便新生儿大哭也能够把他们保护得很好,不用担心带来的危险。

新生儿为什么要哭?

老人们说新生婴儿哭是因为世间太苦,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几斤重的小宝宝不会有如此复杂的思想,他们的啼哭一般都是因为生理原因造成的。

当婴儿还在母亲肚子里时,他们的身体是蜷缩成一团的,无法呼吸,身体所需要的氧气主要来自母体,通过脐带获取。婴儿出生后,身体能够舒展开了,胸膛也扩大,可以呼吸第一口新鲜空气了。在呼吸的同时,气体从肺部冲到气管,到达喉头时,会使声带拉紧被带动,从而发出类似哭的声音。

还有一种说法,婴儿的喉咙在刚出生时有羊水等污物,婴儿的奋力啼哭可以把这些污物喷出来,同时带动声带震动,发出声音。所以婴儿的啼哭不是真的哭,而是一种叫声,表示他们已经能够正常呼吸了。

此外,婴儿从温暖的娘胎来到人世间,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无助、恐惧等情绪,或者只是单纯的饿了,或者只是一个姿势躺太久压着手臂了,他们都会哭,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换名话说,如果婴儿一出生就会笑,那就太吓人了,人们也许就会认为这是怪胎。

新生儿啼哭如何用进化论解释

在许多人看来,人类新生婴儿啼哭是不符合进化论的。因为对人类的老祖先来说,大声啼哭会被吸引附近的野兽,特别是狼、豹子、老虎等食肉动物,很有可能危及整个人群的安全。可是,为什么人类延续下来这样的性状了呢?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解释:

首先,婴儿的啼哭是他们能够大口呼吸的标志,如果有些婴儿不能啼哭,说明呼吸系统就很有可能被羊水等污物堵塞,也可能是孩子呼吸系统发育不良、身体发育不佳等原因造成的。在远古时期,这样的婴儿很难长成人,更难产下后代,所以导致婴儿不哭的基因很有可能无法遗传给下一代。

其次,婴儿的啼哭能够充分引起同伴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照看。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婴儿如果感觉不适、饿了,或者情绪不佳都会通过哭声来表达,这时,人群中的其他长辈就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照料。从这个角度来看,啼哭也有利于婴儿生存的。

再次,婴儿大声啼哭并不会把狼招来,即便对我们的早期祖先来说也是这样。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人们手中有各种石器可以当然武器,野兽来了可以自卫;人们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用火,其它大型动物对人们的忌惮有加,不敢靠近。于是,即便新生婴儿大声啼哭,也不会把狼招来,即便有猛兽靠近,也会被聪明和团结的人群打得落荒而逃。人类通过聪明的大脑已经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再加上人类是群居动物,大声地啼哭并不会让人类面临更多的危险。

总结

总的来说,新生婴儿啼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能说明婴儿十分健康。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啼哭是一种优势性状,不会引来野兽,所以这种性状才保存到了今天。


疯狂知识点


人类的婴儿其实都是“早产儿”,是在成熟阶段的早期出生的,自我生存的能力非常差,连最基本的觅食能力和行动能力都没有,而大多数的动物幼崽在出生的时候,已经成熟了,具有一定的自我生存能力。人类婴儿的自我生存能力差,但是,却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人类家庭、社会的功能以及婴儿的啼哭作用等等。动物一般都是雌性抚育幼崽,雄性不太关心幼崽。人类的婴儿自我生存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母亲的责任,而母亲并不是一个人抚育孩子,母亲的背后是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男性在抚育婴儿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婴儿)

人类为什么都是“早产儿”呢?人类进化有三次突破,第一是直立行走,第二是脑容量的持续扩大,第三是符号语言的诞生(认知革命)。直立行走,臀部需要变窄,宽臀是不利于直立行走的,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的臀部都比人类宽阔。臀部变窄之后,人类生育孩子就变得困难了。人类实现直立行走之后,提高了行走效率,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也能够腾出双手,使用工具,食物来源变得丰富了,这就促使了脑容量的持续扩大。

没有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食物,人类是难以维持自身大脑的运转的,人类的大脑有1000多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都是相互联结的,构成了一个网络,1000亿是什么概念呢?宇宙当中一个星系的恒星也不过是在1000亿个左右。人类的大脑,重量只占身体的3%,而使用的能量却占据了人体能量总需求的20%。因为维持一个容量大、神经元数量多的大脑,非常的昂贵,所以,有很多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是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的,一旦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宁愿进化出发达的肌肉和强壮的四肢,也不愿意进化出聪明的大脑。

(黑猩猩)

人类则是恰恰相反,选择了进化大脑,以智力取得优势。在地球上,只有人类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全部交给了大脑来处理,我们的味觉、嗅觉、视觉都是非常差的,我们从外界感知到的信息,最后都需要大脑来处理,人类喜欢在思考之后,再作出选择,对于地球上众多的生物来说,人类才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昆虫遇到外界的刺激,不会在经过思考之后,才选择离开,而是迅速逃跑,我们之所以拍不死昆虫,就是因为有些昆虫能够感知到空气的振动,一旦觉察到空气在振动,它们就会立刻逃跑,如果像人类一样由智慧作出决策,那么,它们就来不及逃跑了,昆虫早就从地球上消失了。所以,维持一个聪明的大脑,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人类的智力有优势,但是,嗅觉、味觉、视觉都无法与动物相比,人类的肌肉、四肢也不是很强壮。当然,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这些,还有生育困难的问题。

人类在臀部变窄的同时,脑容量还扩大了,对于人类来说,生孩子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动物生孩子则非常的容易。

(人类的孕妇)

一个物种一旦生育出现困难了,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人类直立行走虽然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好处是多于坏处的,并且人类还通过其他的方案部分解决了生育困难的问题。从生理上来说,人类婴儿的出生日期提前了,婴儿在并未完全发育好的情况下,就出生了,因此,人类的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非常的脆弱,骨骼也非常的软,人类婴儿的可塑性也比动物幼崽的可塑性强,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出生以后,基本就定型了。

(尼安德特人)

人类的婴儿在出生以后,总是不断地啼哭,这在动物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动物的幼崽只会偶而的发出吼叫声。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刚刚出生以后,就不断吼叫是十分危险的,容易将大型的食肉动物吸引过来,所以,自然选择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喜欢在隐蔽的场所生育和抚养后代。人类的饲养的家畜和家禽,即便已经驯化了,有时候也喜欢在隐蔽的场所生育后代,这其实就是动物的一种本能。

(中国古代的妇女和儿童)

人类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不会遭受野生动物的袭击,非常的安全,并且婴儿能够得到母亲和父亲的细心照料,所以,婴儿的啼哭,不仅不会带来危险,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人类的婴儿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总是不间断地啼哭,饿了会哭、渴了会哭、不舒服了也会哭,为了不让婴儿哭,父亲和母亲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婴儿的需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喂奶,婴儿一旦开始喝奶,就不哭了,喂奶能够解决婴儿的很多需求,如饥饿、口渴、孤独等等,如果是生病了,不断啼哭,也会很快被大人发现。这就是说,会哭的婴儿往往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怀,更容易生存下来,这方面的基因就得到了自然选择的筛选,于是,我们就都变成了会哭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