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癆是如何養成的:要瘋,孩子好多話

幼兒的語言功能在不同的年齡,發育程度不同,所以孩子的表達能力也不同。隨著孩子的發音器官、聽力器官不斷髮育,孩子的語言功能會隨之不斷提高,但是孩子的表達能力不一定會隨之提高。

一般來說,良好的表達能力包括五個方面:用詞準確、發音清晰、語言流暢、邏輯清楚、情緒恰當。

用詞準確,比如褒義詞、貶義詞準確,程度詞使用準確,描述詞貼近所描述的事物,量詞使用準確,比如有的孩子,描述任何事物都用“個”,一個人,一個桌子,一個勺子……這就是用詞不準確的一個方面。

發音清晰,普通話標準。

語言流暢,不結巴,不會無故中斷完整的句子,不會在句子中加入廢詞。

邏輯清楚,能夠清楚地表達因果關係、並列關係等邏輯,能夠基本明白別人的“言外之意”。

情緒恰當,能夠準確地通過語音語調的快慢、高低變化,用適當的語氣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幼兒的語言表達不準確,內心裡又想把事情說清楚,於是就用很多話來說,繞著圈說。幼兒試圖把事情說清楚,但是不會說,表現出來就是話多。

有個孩子經常對爸爸媽媽說一句話:“等我長大了,你們就死了。”乍一聽這句話,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這孩子在咒父母。有的時候奶奶聽不過去了,就接話:“你怎麼可以這樣說爸爸媽媽呢?”孩子就對奶奶說:“你比我爸我媽更早就死了。”

我相信孩子內心的想法絕對不是咒爸爸媽媽和奶奶早死,於是找著機會,我就問孩子:“聽說你在家對爸爸媽媽說,等你長大,他們就死了啊?”

孩子說:“是啊。等我長大,他們就很老了,就會死。”

我繼續問:“哦,你希望爸爸媽媽死嗎?”

孩子瞪大眼睛,看著我說:“當然不是啦,我要爸爸媽媽等我死了,他們再死。”

我接著又問:“哦?那你要活多少歲才死啊?”

孩子說:“我要活100歲。”

“那你爸爸媽媽要活多少歲呢?”

“他們要活1000歲。”

“原來你是這個意思啊。你對爸爸媽媽說,等你長大了,他們就死了,其實你的意思是,心裡很難過,很不捨得,是嗎?”

“對啊,代爸,你怎麼知道我心裡怎麼想的啊?”

“當然啦,你屁股一翹,我就知道你要放什麼屁了,哈哈哈。”

孩子給了我一個很嫌棄的表情。

我繼續說:“但是你知不知道你那樣對爸爸媽媽說,他們聽了會很難過?”

孩子很驚訝地看著我,問:“為什麼會難過?”

我繼續問:“難道你沒覺得爸爸媽媽聽到你那樣說之後,很難過嗎?”

“沒有,我媽媽只罵了我。”

“罵你,就是因為心裡難過啊。我們再分析一下你說的那句話哈。等你長大了,爸爸媽媽就死了。是這樣說的吧?”

“嗯。”

“這句話,給人的意思是,當你長大了,爸爸媽媽就該去死了。”

孩子捏緊拳頭,說:“代爸,你怎麼可以咒我爸爸媽媽死?”

“我沒有啊,你說的那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的。”

孩子把頭扭到一邊,表示生氣了。

這就是孩子的表達能力欠缺而引起的誤會。如果孩子會用準確的詞彙、低沉的語調、難過的語氣,就可以把內心裡那種無奈、不捨和惋惜之情準確地表達出來。

這個孩子平時話好多,同樣一件事,本來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了,但是他要用三句話、五句話才能說清楚。讓他複述一個故事,常常會漏掉很多細節,邏輯關係會比較混亂。

這種能力是需要教,並反覆練習的。就從表達能力的五個方面進行教育:用詞準確、發音清晰、語言流暢、邏輯清楚、情緒恰當。提供一個教育的小訣竅:向孩子提問,一般用反問句,把孩子內心裡真正的想法給“勾”出來。

�\u0006o\u0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