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龙口港栈桥码头旧事

「烟台故事」龙口港栈桥码头旧事

1919年7月31日,赵琪在码头工地监工。

「烟台故事」龙口港栈桥码头旧事

栈桥码头打钢筋水泥桩与布梁施工。

龙口港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的渤海湾南岸,与辽东半岛的大连隔海相望,地理条件优越,腹地经济活跃,是渤海湾的门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语·齐语》中就有“通齐国鱼盐于东莱”的记载。到清末民初,龙口港已成为南北海运的中转港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龙口港的发展也引起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注意。他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指出:“在北方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口岸,应设五个渔业港,龙口是其中之一。”

1914年1月8日,经国务总理熊希龄等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将龙口自辟为商埠,由内务部等拟出《自辟商埠开办章程》,规定自辟商埠与约开口岸不同,埠内一切行政司法主权、所辖埠内居民的一切事宜都由中国官吏管辖与主持。为了振兴商业,还将埠内土地租期延长为50年。埠区位置定在龙口北大圈的东部和北部,埠区东西6.55公里,南北6.13公里,面积约27.03平方公里。

龙口港栈桥码头的建设

1920年4月17日,龙口肇兴轮船公司总经理李子初驾驭“荣兴”轮(吃水4.3米)首靠成功。随之,日本的“利济丸”轮和“镇海”舰等先后停靠码头,栈桥码头从此正式投产运营。

由于修建栈桥码头时疏通了航道,500吨以内的船舶可以顺利进出,有些千吨船也能乘大潮出入,龙口港从此结束了大船不能直接停靠的历史。此事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发文赞叹:《济南报》称为“中国破天荒之新建筑”;天津《益世报》誉为“发达之先声”。总统府高等顾问吕镜宇也称赞:“龙口堤桥码头,乃我华之创造。其规模之大、竣工之速,诚可为各埠之冠,乃东亚河海工学业上第一声。”

龙口港海上贸易历史悠久,码头的建设却相对滞后。民国初年,以龙口肇兴轮船公司为代表的龙口船行相继成立,并不断壮大,开始修建挡浪堤坝和石阶沙埠码头。

龙口港原有航道浅而狭窄,只有吨位较小的船舶才可以通过,大船无法直接停靠,旅客上下船、货物进出港都一直靠滩涂装卸和舢板口外过驳,严重影响港口客、货运输的发展。开埠后,海运更加兴盛,沙埠码头承载能力有限,港口码头的修建迫在眉睫。开埠初期,本为官办,后因内外交困,国库空虚,政府无力从事实业建设投资,虽开埠却无力建港,兴筑码头搁置下来。1914年5月改为官督商办,面向社会募股集资。1915年正式组建兴筑公司,主要负责筹建商埠街市和人工码头。当时正值护国运动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公司筹股屡屡受挫,收效甚微,码头建设历经两年未有实际进展。后经山东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原公司改为完全商办。

1917年6月6日,兴筑公司召开第二次股东大会进行改组。改组后名称为“龙口商埠兴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筑公司),以时任淞沪警察厅高等外交顾问赵琪为总经理,负责招商募股,加速建设栈桥码头。工程建设开始之前,赵琪辞去原本职务,专心致力于商埠事务。1918年1月,兴筑公司发布《龙口商埠集股兴筑说明书》,向社会发行股票,公开招股募资。随后,赵琪亲赴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宣传招股,费尽心血,不遗余力。同时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商办山东龙口商埠兴筑有限公司招股广告》,集资因此有了进展,社会各界商户踊跃认股。2月,完成《山东龙口商埠建筑计划书》,初步决定在北大圈修建一座木质码头。码头动工之前,为保证码头建筑的顺利进行及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赵琪率领相关技术人员,奔赴秦皇岛、大连、青岛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测量海水,绘制图样,并与中外专家反复磋商探讨,认为木质码头坚固性较差,使用寿命较短,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最后决定修建一座欧美最新发明的洋灰裹铁筋桥式码头。

1918年9月4日,兴筑公司出资银元12万元,由上海美商慎昌洋行承包修建洋灰铁筋码头,并与其签订《修建码头合同书》并附以《工程作法单》。合同书规定:码头工程的完工期限是民国八年(1919)六月三十日之前。若违期,每日罚款75元(天气或者物资原因造成的违期除外)。码头的保险期限为15年。合同中还规定了施工过程中人员伤亡的赔偿意见。作法单则指出,码头样式尺寸必须按图纸办理,并详细规定了洋灰(水泥)、钢筋、黄沙、石子、条石、钢铁、乱石、洋灰桩、桩木板、打桩的规格、价格和制法。

合同签订后,码头工程开工。率先进行的项目是铁筋洋灰橛(即钢筋混凝土桩)预制。制作时,以一份洋灰,二份黄沙,三份石子,调和均匀,用喷壶淋洒清水,放进置有钢筋铁骨的不漏水木槽内,一次不间断地完成一根。制作完成后不得移动,避免暴晒,六日后用清水洒润,养护六周后方可使用。同时,在拟建码头的右侧搭建一座简易木桩桥,铺设轻便铁轨,辅以四轮平车,用以搬运桩橛、物料。码头石砌段的后部19米处,以50:1的坡降与堤岸相连接。堤岸的建筑方法是:先抛乱石,用洋灰、沙、石渣以1:3:6的比例做成混凝土,再制成板桩。腰墙用花岗石砌筑,堤岸之上用木桩围墙,内为货场。1919年2月开始打桩,使用三角塔式浮吊吊打桩橛。初期用麻袋装纸保护桩头,但桩头破损折断的较多。后由赵琪等研究制图,用木头、生铁、麻绳做出德国式样的桩帽,解决了这个难题。6月,桩橛全部打完。至7月底,桥面完成铺设。8月,赵琪率相关专家对码头的各段工程依次进行验收。1919年10月5日,码头工程全部竣工,这是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栈桥码头。美国专家实地考察鉴定后认为,码头布置设施一切与西欧相仿,龙口商埠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龙口港栈桥码头为高桩码头结构形式,由上部结构(也称桩台或者承台)、桩基、接岸结构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码头全长204.2米(接岸结构长52.9米),宽8.97米,高5.95米,占地面积1832平米。上部结构由横梁、纵梁、板、面层组成,横向由四根预制桩通过横梁构成一个横向排架。其中,中间两排为内倾斜桩,两边采用竖直桩。整个码头采用30厘米和35厘米两种桩径。桩橛每排4根,共59排236根。桥面承重每平方米1500公斤,设有双轨小铁路。两条铁路间距为6米,配有四轮平车,用于运送货物。码头装有一台可运转式汽力起重机(可起重3000公斤),专司重物装卸。栈桥两侧还设计了7盏距离相当的煤气灯,每灯照度1000支烛光,用于夜间照明。同时还备有14个救生圈,并设置泊系大船用的16个铸铁系缆桩以及24对靠泊小船用的系缆铁环。上下码头,配有10具铁梯,桥边设有十字形防擦护木,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为了规范码头管理,维护运营秩序,兴筑公司还制定发布了《山东龙口商埠兴筑公司码头现行章程》十二条,对船舶靠泊、货物装卸、旅客船票价格、靠泊费率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公开声明,遇难船只可随时靠岸,免收费用,码头至龙口旧街的轻便铁路也可优惠使用。

1920年4月17日,龙口肇兴轮船公司总经理李子初驾驭“荣兴”轮(吃水4.3米)首靠成功。随之,日本的“利济丸”轮和“镇海”舰等先后停靠码头,栈桥码头从此正式投产运营。

由于修建栈桥码头时疏通了航道,500吨以内的船舶可以顺利进出,有些千吨船也能乘大潮出入,龙口港从此结束了大船不能直接停靠的历史。此事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发文赞叹:《济南报》称为“中国破天荒之新建筑”;天津《益世报》誉为“发达之先声”。总统府高等顾问吕镜宇也称赞:“龙口堤桥码头,乃我华之创造。其规模之大、竣工之速,诚可为各埠之冠,乃东亚河海工学业上第一声。”

栈桥码头商贸发展与繁荣

海运的发达,促进了资源开发和贸易兴起,改变了龙口的商业结构,舶来物品大量上市,龙口及周边地区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以港口为中心,民族工商业发展壮大。同时,街市的旧有格局也被打破,形成享誉一时的“商业一条街”。这里商号云集,商品繁多,粮行、钱庄、仓库、戏楼、饭店、客栈、影院林立;南北百货、东西器物,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吸引各地客商慕名前来交易。

栈桥码头及堤岸竣工后,为了招徕船舶和旅客,兴筑公司决定免收靠船费6个月、船票3个月,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龙口港乘船出海。此后,各国轮船和国内各地帆船纷涌龙口港,日、英、法、挪威等国不断扩充在龙口的航运势力,定期轮船达26艘;江浙帆船达数百艘,开辟中外航线达70多条。每年经龙口过海的旅客达10万人次以上,龙口港的客运从此更加活跃。

栈桥码头建成后,兴筑公司在码头附近修建了货栈房屋50余间,用来储货和验货。靠船成功后,一些中外商家纷纷来到龙口发展商业,商埠新区逐渐也建起仓库货栈。1919年4月28日《益世报》报道:“中外商业家之有远见者,均纷纷向龙埠设立商业基础……轮船骤增五倍。”龙口港的航线迅速扩展,由多以载运旅客为主的黄、渤海沿岸各港,扩展到南抵上海、厦门、香港等地,北达辽宁及苏俄远东诸港。民营航运业兴起,一批船行相继成立并发展壮大,经营沿海客货运输。尤其是龙口八大船行及他们的代理商,纷纷在码头附近圈地围墙,设商号、建仓库,兴盛时期占了龙口半个街市,甚至形成船行各据一隅,集自家商号、仓库、货场为一体的货运格局。码头从业人员也大幅增加,最多时达2000余人。其中炽昌厚水运店为龙口第一店,兼营煤炭、火柴等业务,在大连设有分店,在龙口建有沙埠堤坝码头,从事客货驳运。该店所属“龙平”等船,主要航行于龙口与营口、大连之间。

海运的发达,促进了资源开发和贸易兴起,改变了龙口的商业结构,舶来物品大量上市,龙口及周边地区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以港口为中心,民族工商业发展壮大。同时,街市的旧有格局也被打破,形成享誉一时的“商业一条街”。这里商号云集,商品繁多,粮行、钱庄、仓库、戏楼、饭店、客栈、影院林立;南北百货、东西器物,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吸引各地客商慕名前来交易。当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号,如公合昌绸缎庄、福增长杂货店、益记煤炭店、源丰义粮店等。这些商号财力雄厚,兴盛时期甚至能影响当时的市场。

当时进出口货物品种多、数量大,进口以洋布、石油、白酒、砂糖、煤炭、绿豆、香烟等为大宗;出口则以粉丝、长把梨、花生油、草纸、沙参、大蒜、花椒及药材为大宗。其中粉丝出口最多,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1935年时占全国粉丝出口总量的65.03%,为龙口诸业之最。长把梨是黄县境内特产。栈桥码头建成之前,由于外地行情有高有低,经常遭遇滞销。码头建成后,梨户们自发组建万发福梨庄,借助龙口港自营出口,发往上海、香港等地,每年经营达数百万公斤。1913—1927年,英美两国的煤油先后从龙口港登埠,煤油代销店在龙口开始兴盛起来。当时影响较大的有“政兴公”“增顺永”“宝丰号”三家,他们除了经销煤油,还兼营机油、蜡烛之类。1927—1931年间,龙口各业商号达637家,进出口总额增至1139.8万海关两,经济发展空前繁荣。1935年,龙口港进出船舶2693艘次,总吨位达88.5万吨,龙口港内南帆北船来往频繁。龙口港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成为“东牵烟台、北控津沽”的水上交通要冲和客货运输枢纽,为中国北方六大港口之一。

直通东北的桥头堡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从清代起,胶东地区大量贫民为生活所迫,带着子女,肩挑车载甚至沿路乞讨,到关东谋生,时称“闯关东”。至清末民初,“闯关东”已经演化为中国近代大规模的移民潮,其中以山东、天津、河北等地百姓居多。从清朝后期开始,龙口港就成为胶东人口流移东北的主要口岸,是“闯关东”沿途中的重要中转港,每年都有大量移民经龙口港北上。栈桥码头建成后,各大船行发展壮大,坐船出海更为便捷,经龙口港去东北的人数更呈递增之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灾不断,军阀连年混战,政局动荡,越来越多的灾民不得不到东北逃荒避难,“闯关东”移民潮达到顶峰。仅1928年,经龙口港到东北的客运量就达14.7万人次,栈桥码头也因此被称为“闯关东”的启航港。

战争年代,由于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龙口港一度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以及重要的运兵基地。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军区在龙口特设运兵指挥部,司令员许世友担任海运总指挥。龙口港光荣地担负起运送人民军队渡海北上的重任,数万将士从龙口港栈桥码头挺进东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东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经战火的洗礼,栈桥设施丢失,码头因此荒废。新中国成立后,龙口港将栈桥作为辅助码头整修利用,用于泊靠舢板装运岸沙。1964年9月,租给中国石油公司龙口分公司使用,作为机帆渔船加油的专用泊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栈桥码头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