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虞朝真實存在麼?

南柯396


我覺得可能存在。


首先,中國古代很多典籍記載“虞、夏、商、週四代”,例如,《韓非子·顯學》中講到“虞夏二千餘年”,而在《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中,明確記載虞朝有15個帝王。只是因為年代久遠,相關文史資料和實證不足,故後世史學家沒有把虞朝列入中國正史,但古人不可能憑空編造一個朝代出來。


其次,甲骨文誕生於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距今有3500年的歷史。但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演化而來的文字,畢竟單字就有約 4500個,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更早的石壁文字,也有200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中國約5500年前就存在文字了,而夏朝到現在也就是4000多年,剩下的1000年那裡去了? 而且最新發現的杭州良渚文化遺址,明確實證距今約5300年。


所以,無論從史書記載,還是從遺址、以及文字判斷,都證明夏朝之前還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個1000年間存在的政權或者是組織極有可能就是虞朝。


春秋筆談


虞朝真實存在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詳細記錄的是商周,商朝有甲骨文記錄,文字是出現更是文明的代表。夏朝依然有記錄但是不夠詳細,畢竟太過於久遠。在夏朝以前,更是大概一千年的歷史,這段時間不可能是空白的,需要一個文明存在。在《史記》中,司馬遷從三皇五帝寫起,記錄了夏朝之前的人物故事,後來人可以根據史書的竹簡中一窺古代的文明。

從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之間是三皇五帝統治的時期,由於記錄方式的不同,現存的多是口口相傳,口口相傳往往有著強烈的主觀意識,個人色彩,現在我們聽到的都是古老的傳說,迷人的神話,這是我們對祖先的崇拜。事實上,我們的祖先的確是非常令人崇敬的,在自然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創造了中華文明。

在三皇五帝的時代,我們稱為遠古時代,或者稱為神話時代,記錄的缺失,讓那個時代富有神秘色彩。我們也沉醉這種神秘,畢竟是自己的祖宗。

在夏朝以前,已經出現房屋集聚的現象,而且還有露天的排水系統,及廣闊的耕作區域。這表明已經開始了人類聚集和耕作的場景,這有別於山洞人或者以狩獵為發展的現象。有縱橫的排水系統已經顯示出遠古人的指揮,由於房屋建築都已經不見了,在廣闊的平原地區,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和溫暖,我們先想象成是個茅草屋,而這個茅草屋已經是遠古人的智慧,畢竟每一個技能的創新,都是智慧的結晶。人類的大腦已經從體力勞動傾向於腦力勞動,這也是文明的出現。

現在還沒有考古確定虞朝的存在,主要是時代太過於久遠,我們需要時間去發現。但那個文明是存在的。


曹城少年


存在虞朝。

虞朝 ( 約公元前36世紀初-約公元前21世紀初 ),又稱黃帝王朝,是史書中記載的比夏朝更古老的朝代。舜是虞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 。《河北學刊》2002年第一期刊發王樹民同志的學術論文《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

虞朝,是唐堯死後建立的王朝,他繼承了唐堯時期的一切政治遺產,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國家的體制,都是延續著唐堯時期的制度。

虞朝的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

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

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佈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東吉足球


在中國的歷史上,將夏商周視為中國最早出現的朝代,然而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歷史在夏之前出現了斷帶,很多流傳下來的歷史觀在斷帶以前形成,又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被推翻。

有許多例子可以佐證這個觀點,古籍中明確記載存在的虞朝,甚至於在儒家的著作中被多次提到的虞朝,卻被指認為是墨家子弟為了宣揚“禪讓說”而憑空編造出來的。

我們知道虞朝和夏朝一共存在了兩千年的歷史。學過歷史的都知道,目前歷史上認為夏朝這個王朝,在華夏曆史上存在了大概五百年。這樣來說,虞朝在歷史上應該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歷經如此長時間的朝代,為什麼沒有留下清晰的存在的佐證?為什麼它的存在不被後人所認可?如果虞朝真的存在,將會對中外歷史學界造成多麼大的衝擊?其實,歷史向來充滿爭議,尚且不談虞朝,連人盡皆知的夏朝也充滿了爭議。

如果虞朝真的在歷史上存在過,那華夏的歷史豈不是要再往前延長一千五百多年?

這個觀點不僅在國內歷史界掀起了討論的熱潮,甚至擴展到了國外的學者。然而虞朝並沒有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它存在的證據和當時居民的日常生活留下的遺蹟,國外的學者對虞朝的存在持反對意見。這個上古時期朝代的存在遭到了考古界的反對。

依據這些歷史資料,大家可以大膽想象,如果虞真的存在,而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日漸強盛的夏朝所取代,又因為當時文字發展落後,所以沒有相關的歷史流傳下來,虞朝就此淹沒於歷史的長河裡。

後又因為儒家思想的大肆擴張,更是沒有了一席之地。如果這麼想的話,可見上古時代隱藏多少歷史的秘密仍需要我們去探究。





悠哉歷史


比夏朝更早的影子王朝

虞朝(約前36世紀初——約前21世紀初),又稱黃帝王朝、虞舜王朝,是夏朝之前的一個新興王朝,與唐堯建立的唐朝,並稱唐虞。舜之先封於虞,位於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河北學刊》2002年第一期刊發王樹民同志的學術論文《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 “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竹書紀年》

舜奪位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朝——虞朝

將虞朝看作是正史王朝一部分的論調自古有之。只不過大多是出現在諸子百家的哲學古籍中,故將其當作是一種政治學或哲學的概念,而非歷史事實。我們能看到的是,有虞氏部落成為部落聯盟領袖,建立虞朝,是在舜時候的事情,也只延續了舜一朝。到了舜的兒子商均那裡時,雖然有虞氏部落還是有著能左右政局的強大力量,但遠遠不能稱之為是一個王朝。夏后氏部落的崛起是有虞氏完全不能阻擋的,也是有虞氏遭到迫害的開端。

目前有據可考的有虞氏的傳承是周朝諸侯國陳國的第一位國君胡公滿。上古時代的虞朝,以“陳國”的方式,在中原大地上延續了下來。,至虞閼父(遏父)時已為三十二世孫。幾位有虞氏後人名諱出自《左傳》。

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左傳》

中國上古史本身就是充滿爭議的,但也因此而魅力十足。沒有爭議的歷史,不是真正的歷史。虞朝,以堯的唐朝為基礎,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對夏、商、週三朝有著極深的影響。同時,那些已經化作點點墨跡的君王們,也奠定了我們對歷史的理解方式————成王敗寇。


虞朝的認識

1.上古時期

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方國或部落,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古史傳說中著名的聖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領。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現今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2.春秋以前

古史辨派的核心理論是“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層累造成的第一層意思是,“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譬如積薪,後來居上”。最初,顧頡剛先生認為孔子時已有堯、舜。後來,他的弟子們又對這個說法加以修正,說《論語》中提到堯舜的幾章都不可信,春秋以前的文獻中追述古史最早只到夏禹,周以前的朝代只有夏、殷二代,虞代是墨家為宣傳禪讓說而添加出來的,實際上堯、舜不過是“上帝”的分化,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

3.戰國以後

據此,他們斷定春秋以前人心目中只有夏商周的“三代”概念而絕無“虞夏商周”的四代概念或“虞夏商”的三代概念,古籍中凡是以虞為朝代名的記載都是戰國以後的晚出之說。“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雖有合理成分,但以堯舜為上帝的分化卻顯然是混淆了歷史傳說與神說的界限。說虞代是戰國人所造更屬武斷。

4.虞夏商周

《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而且多是轉述春秋時人的對話,我們不能因為這兩部書成書於戰國時代便斷定其中所記春秋時人的對話統統是戰國時人的假論。況且,“三代”是一個隨時代遷移而變動的概念,春秋時人基有西周已亡而東周仍存的事實,當談話須要分辨周亡或周續的不同角時,就曾經分別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

5.皋陶六德

《皋陶謨》是《尚書》、《虞書》中的一篇。皋陶,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謨,就是謀。《書·皋陶謨》:“日嚴祗敬六德,亮採有邦。”按,“六德”即“九德”“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中的六種。皋陶提出“九德”,作為宮人的道德基本準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虞 夏 文章,則有皋陶 六德。” 明 唐順之 《廷試策一道》:“ 禹 曰:‘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分之以三德、六德,皆以廣知人之旨也。”

6.左傳記述

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7.史記記載

因為吳國也叫做虞國,所以這個虞國叫做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陝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後裔。前655 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也有人認為,虞國是陝西省隴縣地區西周時期矢國的後代。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從黃帝到大禹這一代,前後經歷了大概兩千年左右,這一段時間並不被世界學者和中國歷史學家所承認,是因為在考古學上還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能夠找到證明虞朝確確實實是存在的,不像夏朝商朝那樣,都是有很明確的文物來佐證自己的存在的,這也是人們願意承認夏商朝而不承認之前的朝代一樣。

然而人類的文明是一個延續的過程,不斷地淨化,不斷地演變,才變成了如今的這個樣子。所以單純地認為夏商朝之前的歷史就不存在也是很不負責任的言行。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性是最好最完整的,這一點是不容任何人質疑的。

或許是因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太強大了,某些用心不良的外國人,和國內所謂的公知精英就想要通過否認中華民族的手段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真是其心可誅。不管怎樣,中華文明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外星人傳給中華兒女的,更不是從石頭裡面蹦出來。即使暫時還沒有找到相關的文字、圖片記錄,但是這段歷史卻是不能夠不承認的,這才是正確的歷史觀。


你也是小明


假想一下中國上古史啊:1.中國進入氏族部落集團社會是從有燧氏開始的,有燧氏學會了利用火資源,從而強大起來,通過其他部落的歸附和對弱小部落的吞併,形成中國第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也被稱為三皇之一。2.第二個強大起來的部落集團是伏羲氏,這個部落強盛時期創造了八卦,學會了漁獵,女媧據說是伏羲的妹妹,造人傳說估計指的是制定了婚姻生育制度,因此伏羲氏也被成為人文始祖,三皇之一。3.第三個強大部落就是神農氏了,就是俗稱炎帝,其實不論伏羲也好,炎帝也好,都應該指的是這個氏族,而非某個個人,三皇之一。4.歷史上對三皇是哪些人有爭論,以上只是我個人觀點。5.神農氏末期,九黎部落蚩尤和軒轅部落黃帝崛起,三個部落爭雄,最終黃帝統一了炎黃兩部落,驅逐了蚩尤,佔據中原,建宮殿,定衣冠醫學,創車船陣法,制音樂器具,創立井田,中國第一個朝代虞朝建立,從後來五帝當中的顓頊、帝嚳、堯、舜都是黃帝的後代來看,這是一個世襲朝代無疑,另外一個最明顯的佐證就是,虞夏商三個朝代的後人都被西周分封,稱為三恪,分別是虞的後代陳國,夏的後代杞國,商的後代宋國,由此可見,虞夏商三朝在西周是被法定認可的,否則西周也不可能尋找舜的後人進行分封,而且分封為最高的公爵,只是在周之後沒有保存有力的文字記錄而已。6.黃帝之所以被說在位一百餘年,可能是繼位者不出名然後都歸到黃帝名下而已,之後幾個出名的帝王也是這個情況,虞朝傳位至堯,被舜篡位,竹書紀年就載明舜囚堯,殺其子,除四凶以排除異己,由於舜得位不正,破壞了固有的傳位制度,合法性大打折扣,期間又天下洪水,實力大衰,在治水過程中被大禹控制了實權,大禹奪了位建立了夏朝,夏朝為了美化自己竊國,就編造了一整套堯傳舜,舜傳禹禪讓的把戲。

以上純屬個人猜想,不值一駁。


Jason2580


存在


懟錯471


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虞朝其實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首領,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國家的概念,傳位方式也是“禪讓制”,言其為朝有些名不副實。從現在的考古資料來看,史學界公認的我們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


虞朝的爭議

關於虞朝的爭議流傳已久,早在春秋時期,人們還言之鑿鑿,確認虞朝的存在。例如

《國語·鄭語》: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後來,由於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被諸子百家加以人為的添油加醋或者神話,可信度大打折扣,後來對於虞朝的說法就變得撲朔迷離。而現在的古史辯派的學者們由於認為虞朝這種說法缺少有力的證據,索性把夏以前更多的歸為神話傳說,我國工程量巨大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也被人為的剔除虞朝的存在。當然現在很多學者連夏朝是否存在都存疑。



傳說中虞朝存在的時間

《韓非子.顯學》當中曾有這樣明確的記載:“虞夏兩千餘年”,意思顯而易見,也就是說虞朝和夏朝共存在了兩千多年。根據現在的考證,夏存在了五百多年。也就是說,眾說紛紜的虞朝至少在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年,也就是公元前36世紀到公元前21世紀。

良渚遺址和虞朝的關係


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發掘考古的良渚文化,通過碳十四考古證明其存在於公元三千多年前。從這個考古時間來和古籍對應,正是虞朝所在的時間。而考古所在地的浙江正是古代的吳地。從《說文解字》中的說法,“虞”和“吳”是相通的。這一我國早期文化遺址的發掘似乎更加坐實虞朝的存在,不過這種關係沒有被史學家最終確認。

近代以來,我們關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討論,甚至提出恢復“黃帝紀年”,這是一種提升民族自信心的表現。而關於“虞朝”是否存在,或者舜的時期是否能被稱之為朝,我們要期待更多的考古質料的出現來佐證。


好史不死


爭議頗多,由於文散的散失和史料大量湮沒於歷史的長河,只能寄希望於考古工作,


城市候鳥982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虞朝的說法並不主流,但是也並非不能研究.

細觀中國古代歷史,有虞氏幾乎始終掌握著中國古代歷史的走向。有虞氏所掌控的歷史階段,歷史學家稱作“虞朝。”

那麼從炎帝叔均的曾孫互人開始的虞朝,是到什麼時候終結的呢?作者通過研究夏朝哈拉帕印章文字發現:虞朝始於互人,終於大禹,約從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歷時700年。

虞氏朝代的說法主要是來源於韓非子的《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年”,也就是說,韓非子那個時代,或者說韓非子本人認為虞朝在夏朝之前,且與夏朝一起合計存在2000餘年.夏朝歷史為471年,也就是說虞朝延續應該在1500多年.

但是當時是氏族社會時期,說白了也就是原始時代的部落聯盟.既然韓非子這樣一個博學之人認為虞夏都是存在的,而現在主流考古也認為夏朝存在,那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有個虞朝呢?

原始社會的東西,就算有了組織,成為了國家,也極有可能留不下什麼遺蹟,因為那個時候太落後了.

有讀者會問:這不對啊?《韓非子·顯學》明明說:“虞夏二千餘歲!”如果“虞朝”歷時700年,夏朝“自禹至桀17世,有王與無王,用歲471年”,“虞朝”與“夏朝”加起來最多才1200年,還差800多年到哪裡去了?這正是讀者誤讀了

《韓非子·顯學》這句話的原因所致。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度的朝代,而之前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以及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都是原始時代的人物。“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

《河北學刊》2002年第一期刊發王樹民同志的學術論文,《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

虞--周代姬姓國。虞也同吳,史書記載虞有二。 一在南方,即春秋時代曾爭霸中原的吳國,此略。 一是山西晉南的北虞。 舜之先封於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 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為今河南省虞城縣

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古國,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古史傳說中著名的聖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領。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現在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春秋以前文獻

古史辨派的核心理論是“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層累造成的第一層意思是,“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譬如積薪,後來居上”。最初,顧頡剛先生認為孔子時已有堯、舜。後來,他的弟子們又對這個說法加以修正,說《論語》中提到堯舜的幾章都不可信,春秋以前的文獻中追述古史最早只到夏禹,周以前的朝代只有夏、殷二代,虞代是墨家為宣傳禪讓說而添加出來的,實際上堯、舜不過是“上帝”的分化,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

戰國以後著述

春秋以前人心目中只有夏商周的“三代”概念而絕無“虞夏商周”的四代概念或“虞夏商”的三代概念,古籍中凡是以虞為朝代名的記載都是戰國以後的晚出之說。“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雖有合理成分,但以堯舜為上帝的分化卻顯然是混淆了歷史傳說與神說的界限。說虞代是戰國人所造更屬武斷。

《國語》:虞夏商周並稱

《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而且多是轉述春秋時人的對話,我們不能因為這兩部書成書於戰國時代便斷定其中所記春秋時人的對話統統是戰國時人的假論。況且,“三代”是一個隨時代遷移而變動的概念,春秋時人基有西周已亡而東周仍存的事實,當談話須要分辨周亡或周續的不同角時,就曾經分別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

左傳記述

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史記中的虞國

因為吳國也叫做虞國,所以這個虞國叫做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陝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後裔。前655 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也有人認為,虞國是陝西省隴縣地區西周時期矢國的後代。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1]

社會制度演變軌跡

從中國上古社會制度演變軌跡看,中國階級社會的形成不是在原始公有制徹底瓦解、土地轉歸氏族成員私有的基礎上實現的,而是在土地公有制依然存在、但氏族內部已出現貧富分化和氏族顯貴與一般氏族成員的階級對立的情形下完成的。與此相聯,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也不是沿著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紐帶、新建的公共權力機關逐步排除氏族部落組織的途徑,而是沿著氏族部落組織蛻變為國家機關的途徑完成的。因此,探討中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應該著重考察氏族顯貴階層是否已經形成和氏族部落組織是否已蛻變為貴族階級對內剝削壓迫氏族成員和奴隸,對外控制和壓迫異族的工具,而不應拘泥於土地私有制是否已經確立和地緣關係是否已完全取代血緣紐帶。按上述觀點考察虞史,我認為虞代可分前後兩期:前期從顓頊到虞幕,後期從幕到舜。顓頊為“帝”的傳說反映了有虞部落在東夷族中曾一度居於領先地位並進而成為黃、炎、夷三大部落集團的盟主,但有虞部落的真正強盛卻是從幕開始。幕受有虞氏“報”祭說明他在虞代的歷史地位與上甲微在商、高圉大王在周相當,而“自幕至於瞽叟無違命”的記載則透露出幕的後裔世代佔據部落首領職位、氏族顯貴已上升為社會的統治階級的信息。瞽叟的兒子舜被舉為‘天子’,既是有虞部落勢力強大的表現,又是氏族顯貴積極推動的結果,其社會基礎與商湯、武王一般無二。舜上升為天下共主以後,任命部落顯貴人物擔任各種官職,命皋陶製定刑法,國家機關已具有與商周相似的框架和職能。與此同時,有虞部落也隨著其首領地位的上升而變為統治部落,其他部落則降到服從地位。所有這些,都表明虞代後期的社會制度在本質上不同於原始社會而近於夏商周三代。從原始社會轉變為“三代”型的社會,關鍵性的一步是氏族顯貴上升為社會的統治階級,這一步最早是在虞幕時期邁出的。因此,我們假定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在虞代的後半期,其相對年代可能要早於夏禹數百年以至上千年。

姓氏源流

虞(Y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媯姓,以國名為氏,來自舜帝。遠古舜帝有一個稱號叫有虞氏,所以舜帝又被稱為虞舜。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大禹治水有功,於是舜帝將帝位禪讓給大禹,大禹於是就把舜帝的兒子封在虞這個地方,並且建立了虞國,他的子孫於是就將虞作為自己的姓,稱為虞姓。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武王執政以後封仲雍的庶孫於虞,建立了虞國。春秋時期被晉國消滅,虞國的人民於是以國為姓,是為虞姓。 得姓始祖:虞舜。姓姚,名重華,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故虞舜就是虞氏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虞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虞姓出自姚姓。遠古氏族部落的時候,堯將部落首領的地位禪讓給舜。舜有一個稱號叫作虞,所以直到今天還被成為虞舜,這也是虞姓的最早起源。後來大禹治水有功,舜又將天下禪讓給大禹,稱夏禹。為了紀念虞舜,大禹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國(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一說現今河南省東部),商均的後代就稱為虞氏。舜是東夷人,號有虞氏,是東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吳裔族鄒虞氏之子。鄒虞是鄒屠與天吳氏族的聯姻族,陶唐堯侯與后羿擊殺朝陽天虞與東平臺前村鄒屠氏之後,鄒虞聯盟解體,鄒氏南遷,虞氏留居豫東商丘的虞城。舜出生於此,及長遷菏澤,製陶為業。後來到了西周的時候,虞仲的後代在周文王的時候建立虞國,春秋時候為晉國所滅,但後代以虞為姓,保留至今。在古代,虞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會稽(略)[2]

虞朝之說的論點如果確立、確認,那麼中國的歷史通稱就要改變。“中國上下五千年”就要改為“中國上下六千年”,“五千年華夏文明”就要改為“六千年華夏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