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如何看待這兩個字?

小雞0408


大概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這世界的一份子,孤僻,厭倦社交,共情力低,更不擅長情感關係,常人在乎的房車老婆孩子熱炕頭我一點興趣都沒,睡不著瞎想的時候,經常就覺得我是某個至高“神”放在人間的一個攝像頭,使用期限到了,就帶著看過的景色,學到過的知識,作為一個大數據回到那個宇宙深處的龐然大腦裡。

如果這個假想是真的,那就解釋了為什麼我時常會有一種本我消失的感覺,就好像“我”並不存在,冥冥中有種力量在操控著這具身體行走。

很久以前我也想過自己人生的使命,不甘心於作為這大千世界的局外人,但是活得越久,越覺得除了給爸媽養老送終也沒什麼別的必須完成的任務了。

接受自己當個世界的旁觀者,比我想象的來得容易,沒那麼多苛求也少了束縛,撕掉那張人生任務清單,活著也不再有我年少時所想的那種難以承受的重量。

就這樣默默走完這一輩子,死後迴歸宇宙萬物,也沒什麼不好。






稀奇古怪熱看點


如何看待“活著”?記得在上小學時我的班主任老師曾問過我們同樣的問題:你是因為活著而吃飯,還是因為吃飯而活著?

當時我們懷著懵懂的心情,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可直到今天也沒人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人活著,無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吃飯才活下來,另一種是因為活著需要吃飯,反之亦然。

吃飯活著或者活著要吃飯往往有很多種意義,有的人活得有意義自然吃的飯菜別有一番滋味,比如,眼下時疫正憨,84歲的鐘南山院士,92歲的敖忠芳老人等,他(她)們活著也是每天吃飯,但吃飯活著的意義卻重於泰山,他們活著是如何讓更多的人民大眾活得更好,他們千方百計的為了百姓遠離疾苦,生活的更有質量而獻言獻策,他們日夜奔波在抗疫一線,救死扶傷,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心中時刻牽掛著老百姓,他們幾次逆行冒著生活危險衝在疫區最前沿,他們活著體現了活著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眾所周知前不久去世的李天亮,在新冠病毒爆發初期,以崇高的敏銳的職業觸角,吹響新冠病毒第一聲號角,他的離去,如同“活著”,死得其所,他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魯迅先生一直疫病纏身,英年早逝,55歲時就離開了,但他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開山巨匠!

雷鋒22歲因公犧牲,劉胡蘭13歲成為抗日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等等……他們雖然早己離開我們,甚至我們連他們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可他們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因此,活著和“活著”有著天壤之別,怎麼活著,為什麼活著,怎樣活著的更好,更有價值,值得每一個活著的人深思和反省。



包混沌小包


我是一個創業失敗並且負債的人,其實之前的生活還是很富裕的,自從創業之後,我的經濟出現危機,這麼大的落差,讓我難以接受,我想過自殺,當我想著再回家看看孩子和父母的時候,我的這種念頭直接拋到九霄雲外了,因為只有我活著,孩子才能有個健康的心靈,完善的成長環境,父母才能安度晚年。活著就有希望,活著才是生活最好的真諦!


俺是山東人媛媛


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我這個年紀的中年人,覺得活著就要熱氣騰騰的活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自己而活,能夠在每一天裡都有收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別人而活,不委屈求全,不戰戰兢兢,不渾渾噩噩,不後悔過去,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只為配得上活著二字。



就似韻味


“活著”是一個美好的字眼,讓人充滿活力,有無限的遐想。“活著”是為快樂、為夢想、為一切的美好去奮鬥、去拼搏而堅定自信的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

好多時候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俗世的繁雜和生活的點兒背,感覺“活著”好累等,其實這些都是“活著”的意義。

只要還“活著”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值得回味,值得珍惜。或許,跌宕起伏才是“活著”的本質,只不過,人們沒有細細品味“活著”的真實意義罷了。

就拿今年的疫情來說吧,相較於那些永遠停留在二月份的人,“活著”,已是幸運。

從此,再也不必抱怨,積極向上,勞累奔波,人來人往。這世間,煙火味道,才是真正的“活著”

擁抱四月,熱情生活。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淺影暮雪


生也容易活也容易。 生活就不容易了。,






Sh孫洪濤


“活著”—個人認為這兩個字是哲學命題,千人千解,沒有標準答案,否則哪來的大千世界。

答這個題真的好難,如果之前答過的題都是信手拈來,這個題認真思考都不見得達到哲學高度。

首先“活著”這個詞是針對人而言。字面意思的反義詞是“死亡”,如此看去“活著”是指有呼吸的人。

呼吸是有程度的,有的人呼吸的通暢,有的人呼吸的困難。從呼吸的角度出發,“活著”又多了兩個內涵,肉體和精神方面的呼吸,即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

肉體的呼吸暢通性可以用健康和疾病來解讀。人世間有的人身體很健康,自由地呼吸;人世間也有很多人身患疾病,被病痛折磨,不能自由地呼吸。這是兩種物理狀態。

精神呼吸暢通性可以用舒心和鬱悶來解讀。人世間有的人過的心情舒暢很快樂;有的人過的不順利,有壓抑感。這是兩種情緒的健康狀態。

講到這裡,結合已有的經驗就會發現,精神的健康和肉體的健康是相輔相成,互為關係的。用哲學思維來概括就是,有的健康人活著不一定精神愉快,有的人身患疾病不一定精神不快樂。不是人健康就會快樂,也不是人不健康就不快樂。

精神健康可以主宰身體健康。一個長期精神不健康的人會影響肉體健康。一個精神健康的人,會幫助肉體不健康持續向好。

繞口令一樣的辯證,可以回到問題了,人活著要有一點精神,良好的精神,不管人生經歷了什麼,都會積極地去面對,這也會使生命處於一種生動的狀態。而人活著如果沒有了精神的支撐,就會萎靡不振,也會侵蝕生命。

人生不如意伴九十,誰也不是孤島。一輩子舒心幸福的人那是表面,每一個人都有打掉牙往肚子裡咽的背後。既然這樣,我們活著,與其行屍走肉不如生龍活虎,不管遇到什麼境遇,精氣神會主導生命的狀態。打起精神,讓每一天都滿血復活才是“活著”的意義。


捨得與自由


生下來,活下去



七月份的獅子座


活著分二部分,一,生存,二,生活,雖然是一字之差,結局是天壤之別,大部分人仍然是為了生存在努力奮鬥,對於大病,購房之類的超高消費是不敢奢想,美好的生活人們是可以承受高消費的享受,暢遊幸福美滿的生活樂趣。


老頑童48190


“ 活著”往往代表生命的意義,也是一個反問詞,那就是我們有沒有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活的怎麼樣?有沒有價值?只有活出靈魂,活出信仰,往往才能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