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突變,開放銀行探索“零接觸”路徑

作者:何流、侯笠(工行國際結算單證中心(合肥))


今春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為各行各業帶來了較大影響。銀行業也難逃“池魚之殃”:各行的信貸規模、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挑戰之側必存機遇。全民宅家隔離,導致人們對“零接觸”的服務的需求激增,使得銀行紛紛轉戰線上。另一方面,開放銀行作一種“嵌入式”的銀行形態,力求通過金融科技聯接場景,依託互聯網拓展銀行服務邊界,疫情或為其發展帶來利好。本文以疫情帶來金融服務場景變化為契機,結合開放銀行的相關理念,探討後疫情時代開放銀行的發展機遇

九卦 | 場景突變,開放銀行探索“零接觸”路徑


01 雷奔雲譎 :新冠疫情觸發“場景”之變


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既定的生活模式,使得人們需要重新去適應新規則下的場景變化。涉及銀行業的主要有:


“無接觸”新場景嶄露頭角


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也迫使大量工作、生活、消費場景由線下轉到了線上。疫情引發的全民居家隔離,至少在C端,為“線上”與“線下”的金融服務場景劃了一道清晰的邊界。一方面,人們將 “無接觸”購物,“無接觸”娛樂等傳統項目運用到了“極致”;另一方面,“無接觸”醫療,“無接觸”教育等新興服務場景嶄露頭角。以醫療為例,針對疫情,各行與微醫、平安好醫生等在線醫療機構合作在手機銀行推出“抗疫”板塊。據不完全統計,推出的功能有:新冠疫情動態跟蹤、實時新聞資訊、在線諮詢診斷、患者同程查詢、患者軌跡查詢、疫情小區查詢、專家視點解讀服務等。此外,部分銀行還開通了捐款綠色通道,發行了抗疫主題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等。


傳統金融場景加速向線上轉型


銀行的線上、線下渠道有不同的分工。一般來說,線上渠道用來處理相對簡單的交易類業務,提供各類信息和產品;而線下處理合規流程(如面籤,見證)、相對複雜的對公業務、特殊業務等。


然而,疫情中,我們看到銀行一些“戒備森嚴”的線下業務場景在悄然改變。以信貸業務為例,疫情中,銀行紛紛做出調整,如工商銀行實現信貸審查審批“三調整”,將現場審議調整為非現場審議、集中審議調整為隨時報送隨時審議、集體表決調整為分散表決;中國銀行推出應急在線審批貸款、在線投放貸款服務,員工使用在線會議、公文流轉實現在線審批和放貸服務;招商銀行在線辦理“個貸還款延後申請”;平安銀行在線上辦理“延期還款服務”等等。此外,遠程面籤、遠程開戶等新形式的出現,也積極探索了線下“鐵飯碗”場景上線的可能性。

九卦 | 場景突變,開放銀行探索“零接觸”路徑


02 相融共生:從場景到開放銀行


開放銀行是銀行4.0起點

Brett King(布萊特·金)在《銀行4.0》中提出:“未來,商業銀行可能會消失,但銀行服務會以不同形式長期存在”。相對於物理網點出現開啟的銀行1.0時代、自助銀行的發展開啟的銀行2.0時代,互聯網技術進步和智能手機開啟的銀行3.0年代而言,銀行4.0是指“嵌入式,無所不在的銀行,通過技術層面交付實施,由實時的情景體驗,無摩擦的參與,以及智能的、基於人工智能的諮詢層次主導”。即,銀行不再依賴實體網絡,而是內嵌到生活的各個場景。


整個銀行發展史實際上是一個“去中心,去實體”的過程,未來銀行不再以自身,而是以用戶及場景為中心。開放銀行,將封閉的銀行形態開放給場景,是實現未來銀行的一個必經階段。同時,開放銀行高度依賴銀行的線上運營能力,故銀行線上業務的蓬勃開展,實際上也是在為開放銀行的成型做準備。從這個意義上,銀行大力發展線上業務,是開放銀行初級階段的必要動作。


如果說,如今銀行發力線上業務是在銀行3.0的時代奔跑,那麼開放銀行就是前方的一座里程碑,提醒人們:3.0已跑完,歡迎進入銀行4.0時代。


理解開放銀行

麥肯錫發佈的《2019開放銀行的全球實踐與展望》顯示,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採納或正在採納開放銀行模式。


開放銀行的理念起源於歐美國家。歐盟作為開放銀行轉型浪潮的先驅者,2015年11月頒佈了《支付服務指令修正案》(PSD2),要求歐洲銀行必須把支付服務和相關客戶數據開放給客戶授信的第三方服務商,並要求歐洲各國將其落實為法律,為歐盟的開放銀行提供了立法基礎。


我國的開放銀行則是由市場驅動的,起源於“內憂外患”。“內憂”指銀行同業內部競爭激烈以及業績下滑;“外患”指互聯網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新貴”不斷擠佔銀行的市場份額,導致銀行傳統業務優勢逐漸被削弱。


目前,“開放銀行”這一名詞尚無統一定義。本文認為,無論開放銀行怎麼定義,其核心就是依託API等技術支持,實現銀行與第三方的連接,共同打造金融生態。其內在邏輯是,銀行為了避免成為“孤島”,必須與周圍的金融參與者實現連接,和金融科技公司實現競合,共同打造金融生態。短期看來,打造開放銀行,是傳統商業銀行與現實的一種“妥協”;長遠看來,是銀行為順應大趨勢進行的自我迭代。


“金融”與“場景”

開放銀行“場景在前,金融在後”。開放銀行以場景為載體,將自身金融產品和服務嵌入其中。目前,銀行一般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式來實現開放。“走出去”是指銀行通過API、SDK、H5等技術方式將產品和服務開放給有需要的合作方,同時把客戶的各種生產生活場景與銀行的金融服務相連接。這樣既能讓用戶享受到銀行金融服務,同時銀行也能獲得流量,實現金融賦能場景。“引進來”則是與合作伙伴攜手向客戶提供綜合服務。


如浦發銀行率先於2018年7月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將場景金融融入互聯網生態,提供無界延伸的金融服務。同年8月,建設銀行推出TOP+戰略,投產開放銀行管理平臺,以標準化方式將8大類核心產品向外輸出,加速金融服務與生態場景的融合。工商銀行在2018年4月上線API開放平臺提供了9大類610項API服務,並在19年11月發佈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把金融服務開放給2000多家生態合作伙伴,同時還通過金融生態雲方式引入了財資、教育、景區等15個行業的1.88萬行業用戶,將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到ETC通行、故宮博物院購票、教育繳費、企業財資管理等生產生活場景。

03 與時偕行 :開放銀行戰“疫”後的機遇

順勢而為,加快開放銀行進程


上文提到,銀行大力發展線上業務,是開放銀行初級階段的必要動作。疫情期間,銀行監管部門多次發文表態,支持銀行線上業務:


2月1日,央行、財政部、銀保監會等5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機構要加強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的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


2月15日,中國銀保監會及時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2020)15號文,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 “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探索發展非現場核查、核保、核籤等方式,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應賠盡賠快賠”。


此外,2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商業銀行應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規範》(JR/T 0185—2020),規定了商業銀行應用程序接口的類型與安全級別、安全設計、安全部署、安全集成、安全運維、服務終止與系統下線、安全管理等安全技術與安全保障要求。這是我國首部面對開放銀行的技術規範標準,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監管層面對開放銀行業務模式的認可。


不難看出:一方面,國家對線上金融業務的政策利好,有利於加快銀行線上業務佈局,促進銀行數字化轉型,進而提速開放銀行生態成型;另一方面,監管機構也在積極建立監管架構,制定行業標準,明晰“遊戲規則”,在認可開放銀行模式的同時引導其規範成長。


順時而動,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疫情過後,企業復工復產需求迫切,各行積極響應支持。線上金融服務作用凸顯:工商銀行推出“抗疫貸”“醫保貸”“用工貸”等專屬線上信用貸款,並通過工銀e錢包等線上模式解決企業薪酬發放問題。中國銀行加大“中銀網融易”、“中銀票e貼”等線上產品推廣力度;光大銀行加大“一鏈一雲一快”的業務創新,推動陽關“e微貸”等線上產品運用;浦發銀行通過在線供應鏈金融服務“摩浦e商貸”為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民生銀行大力推廣“小微3.0”“同業e+”等線上產品;平安銀行推出“小企業數字金融復工產品包”;興業銀行依託“金服雲”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授信;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也通過線上渠道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等等。


線上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對發展開放銀行模式形成利好。一來,有利於銀行線上產品獲客留客。疫情中,“零接觸”的剛需迫使一批線上產品走入企業的視野。疫情結束後,企業或會因慣性保持使用粘性。二來,有利於銀行線上產品差異化打造。因企業具體情況和需求不同,銀行為滿足客戶需提供具有差異化的線上產品。這就倒逼銀行將標準化產品和服務向場景化、智能化轉型,逐漸向開放銀行的形態過渡


九卦 | 場景突變,開放銀行探索“零接觸”路徑


趁熱打鐵,佈局熱點場景嵌入


根據QuestMobile提供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我國互聯網日均活躍用戶規模由平日8.45億人上升到8.5億人,日均使用時長由6.1小時上升至6.8小時。可以預見,疫情結束後,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用戶活動會逐漸向線上轉變。下沉市場會帶來新的流量紅利,這為銀行開展線上業務夯實了“群眾基礎”。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加速了線上場景的多元化,重塑了人們辦公、醫療、教育、娛樂等生活場景的認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抗“疫”面前,銀行通過線上渠道持續發力。以“醫療場景“為例,疫情中,多家銀行與“微醫”等第三方合作,開啟銀醫場景共建,幫助客戶實現病情在線問診;又如“教育場景”,銀行與知名培訓機構聯手,在APP中落地免費課程,用戶可通過上線銀行APP完成課程學習。


從經營模式看,傳統銀行注重渠道和產品,依託線下物理網點和線上電子渠道覆蓋客群,再通過將自身產品做大做強保持客戶粘性。整個金融生態中,銀行處於中心地位。但是,由於銀行的多數產品和服務屬於低頻率金融場景,所以在手機銀行推廣的最初幾年,銀行APP使用率低成為業內普遍的痛點。


而開放銀行模式下,可實現以高頻的生活場景為中心,銀行在場景中整合行業資源,再將金融服務嵌入到場景中去,打造無邊界金融生態。場景為銀行帶來流量,而銀行在引流的同時,應注重向場景的嵌入,積極營銷貸款、理財、保險等,獲客活客,提高用戶轉化率,實現流量變現。


擁抱科技,重塑銀行核心競爭力


2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發佈會上,銀保監會相關官員表示,疫情對金融科技的應用有很大推動,也為金融機構更好地通過金融科技辦理業務帶來機遇。


科技一直是銀行業變革的幕後推手。事實上,無論哪種場景服務的實現,無一不是依靠技術的支持。技術是未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已成共識。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大展拳腳: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體溫、依託區塊鏈追蹤醫用物品、運用大數據進行客流監測等等。


如今,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已不僅僅停留在產品層面,科技賦能下銀行對用戶運營能力愈發重要。隨著辦公、醫療、教育、娛樂等新線上場景的興起,必然帶來背後金融科技力量的全面運用。金融科技對傳統銀行是顛覆也好,是賦能也罷,對銀行來言,只有主動擁抱金融科技,或主導,或競合,才能重塑銀行核心競爭力,才能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生存法則。


九卦 | 場景突變,開放銀行探索“零接觸”路徑


結束語


疫情使銀行線下場景加速轉型線上,同時催生了一些新場景,為銀行下一步大力發展線上業務創造了條件;而銀行線上業務的發展,也為進一步形成開放銀行的格局打下基礎。


我們終將戰勝疫情。疫情過後,銀行“求新求變”的訴求不會改變。隨著場景化金融需求的不斷出現、同行競爭的日益加劇、監管政策的持續完善,開放銀行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機會永遠眷顧已準備好的人。無論是線下業務加速向線上轉型,還是未來線上醫療、教育等新場景需求爆發,能夠看到機遇,抓住機遇,並能夠發揮金融科技優勢的銀行,將更具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