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嫡長子,名正言順的大唐太子,李建成為何會在玄武門一敗塗地?

程序正在載入中


這事兒要說怪誰,就只能來怪李淵。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慘死在玄武門,李淵被架空後遭到軟禁。史書上將這個事件描述成:太子李建成因為嫉妒李世民的賢能才幹,總是對李世民進行打壓和誣陷,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為求自保的李世民只能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發起自衛反擊。

以上,是我們在史料上看到或者聽說的版本。但是,史書是勝利者編寫的,何況這個勝利者還是一個特別在意自己歷史形象的李世民。

如果仔細想想,李世民殺了兩個兄弟後,去看李淵,李淵居然沒有發怒,還來了一句:“我之前是聽信了謠言,誤會我的好兒子了。”李世民立刻跪倒在地,抱著李淵的大腿痛哭。李淵作為一個父親還是一個皇帝,在得知自己的一個兒子手刃了手足兄弟,李淵不僅沒有懲罰李世民,還封李世民為太子,而且不久後就宣佈退位,將皇帝的位子讓給他。

其實,我們都知道,宣武門之變後李淵被架空了,只能任由自己的兒子擺佈。但是,面對這樣的歷史事件,我們不免心裡有些疑問:李建成身為嫡長子,名正言順的大唐皇太子,為何會敗給李世民?我們開頭說了,這事兒得怪李淵。是李淵一步步為“玄武門之變”種下了惡果。

李淵對“太原幫”不信任

李淵與隋煬帝楊廣是親表兄弟,本來是隋朝皇室的親戚。隋朝末年,唐國公李淵在起兵時的官職是“太原留守”,也就是太原地區的軍政長官。雖然,李淵在太原為官,但是他在太原的根基並不深,因為他是地地道道的長安人,被派去太原當的地方官。

因此,隋末天下大亂,李淵起兵之初,他對太原本地的官僚集團並不十分信任,太原本地的官僚也沒把李淵當成真名天子。太原的官僚們沒人真正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李淵打天下賣命。他們只希望李淵能夠在動亂中割據一方,不被被人吞併,這樣他們的好日子才能夠繼續。

李淵用兵之初,戰略目標是先拿下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可就在李淵攻打關中的緊要關頭,軍中傳出了突厥準備南下進攻太原的消息。這時候,“太原幫”那些人可就炸鍋了,紛紛表示要李淵撤併返回太原。

正在這緊要關頭時,李建成與李世民出來,力排眾議穩住了局勢,在賈胡堡打敗了隋軍敲開了通往關中的大門。

經過此事後,李淵對他的“太原幫”徹底失望了。所以,在唐朝開國後,“太原幫”在李淵那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重要官職,大多數人被李淵用一塊“免死金牌”給打發了。這背後,充分顯示了李淵對“太原幫”的不信任。

李淵需要培植政治資源,只能仰仗自己的親信

“太原幫”靠不住,李淵就得打造自己的政治資源。在李淵率軍打進長安的時候,李建成是左軍統帥,李世民是右軍統帥,兩個兒子可謂是李淵的左膀右臂。

李建成可不是史書上寫得那麼不堪,真實的歷史中,李建成的能力可一點兒都不比李世民差。李建成曾經率軍平定山東,而且多次打退了突厥的入侵。只是他被立為太子後,要經常留在長安,幫李淵處理國家大事。這時李世民卻負責率軍在各地征戰,平定軍閥的殘餘勢力,所以李世民的戰功才逐漸超過了李建成。後來李世民成功奪取皇位以後,對於李建成的歷史形象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醜化。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覺得,李建成是個無能之輩。

李淵之所以能奪取天下,最仰仗的就是兩個兒子。所以,開國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兩人幾乎平分了朝中的軍政大權。

李淵失敗的“平衡術”,為“玄武門之變”種下惡果

自古以來,皇權與東宮(太子)的權力關係總是很微妙,太子代表帝國的未來,一旦確立了太子,很多政治投機者就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未來的主子的懷抱。要是太子的權力過大,皇帝的權力難免會受到威脅。

為了防止太子李建成的威脅,李淵選擇用增加秦王李世民權力的方法,對李建成形成制約。比如當時太子李建成因為幫助李淵處理朝政,擁有發佈皇太子令的權力。這還算正常,但李淵還允許李世民也享有相同的權力。記錄唐朝歷史的《舊唐書》裡就留下了這麼一筆,說當時皇太子的命令和秦王李世民的命令經常同時頒佈,老百姓都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該聽誰的。

這麼一來,太子李建成統領下的東宮,和秦王李世民統率下的天策府,實際上都變成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李淵實行任人唯親的方針,一直沒能建立正常的官僚政治。很多有能力的人都鬱郁不得志,要想出頭,就只有投奔李建成,或者李世民,先成為他們的家臣。

到了這一步,唐朝的政壇上正式形成了“一君兩儲”的局面。上面有李淵這個皇帝,下面有兩個皇儲,一個是明面上的皇儲:李建成。還有一個是皇儲的候補,隨時可能挑戰皇儲的地位,也就是李世民。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李淵信不過那些太原功臣,於是重用自己的兒子,接著又想在兩個兒子之間玩平衡,導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被李淵授予了很大的權力,膽子也越來越大,所以他後來才敢在李淵沒死的時候就發動政變。

“玄武門之變”前,因為“楊文幹謀反”事件(李淵覺得背後是李世民挑唆的),李淵懲罰了平定叛亂的李世民,這讓李世民在政治上非常被動。後來,面對突厥南下侵犯,李淵同意了李建成讓李元吉掛帥出征的建議,不僅如此,李元吉趁機要求挑選李世民手下精銳的將士。領兵出征,不會是一天兩天的事兒,這等於將秦王府的骨幹調離。朝中政治實力被削弱的李世民,就等於是李建成手中待宰的羔羊。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肯定不會放過他。於是,李世民先是進宮拜見李淵,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狀,說他倆跟後宮的妃子們私通,又對李淵哭訴,說他倆已經定下了除掉自己的計劃。李淵很驚訝,說明天一早,我就把你們兄弟三人都叫進宮來,當面對質,你明天一早就過來吧。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了消息,準備第二天早上趕在李世民之前進入皇宮,逼迫李淵下令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早已做好準備,他買通了皇宮北門玄武門的守將。按當時的規矩,早上要進皇宮,必須經過玄武門。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帶上部將和親兵,在玄武門佈下埋伏,等著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騎著馬來到玄武門附近,感到氣氛不太對,就調轉馬頭想逃走。這時李世民騎馬從玄武門衝出來,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李世民的部將尉遲恭殺死。這場宮廷政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結束。李淵被迫封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後又將皇位讓給他。

結語

李淵在奪取江山後,對“太原幫”不信任,所以無法打造忠於自己的官僚政治。到了晚年,又不顧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經構成對皇位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仍然玩平衡術,在兩個兒子之間左搖右擺,導致他倆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走向白熱化。終於,李建成和李世民在玄武門刀兵相見,釀成了流血事件。在玄武門的這場宮廷政變的火種,其實就是李淵親自種下的。


達文有話說


“玄武門之變”是秦王李世民孤注一擲的結果。所幸的是李世民賭贏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不久後,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明承繼大統。


玄武門事件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鬥爭的矛盾激化,集中爆發的後果。太子秦王“奪嫡之爭”歷經“劉文靜事件”,“楊文幹事件”,“玄武門之變”。

“劉文靜事件”的發生,新生大唐的第一道裂痕,也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第一次衝突。劉文靜,大唐開國功臣,輔佐李淵反隋,建立大唐王朝。此時的大唐王朝,只是隋末割據勢力的一個,並沒有大一統。因此太子李建成和丞相裴寂輔佐皇帝李淵,把控全局,秦王李世民帶領劉文鏡等將領,南征北戰。這也是矛盾的爆發點,劉文鏡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功勳卓著,但是在大唐朝堂上劉文靜的地位卻不如裴寂,因此劉文靜在一次酒後失言中,辱罵裴寂,揚言殺掉裴寂,結果被自己的小妾無意中聽到,結果舉報給皇帝李淵。此時朝堂上出現了三種分歧,秦王李世民向李淵求情,言辭懇切;宰相裴寂誣告劉文靜謀反,要求殺了劉文靜;太子李建成沒有任何表態。最後李淵的決定是殺了劉文靜。在這件事處理上,李世民懷疑李建成從中作梗,不然李淵不會如此殺了劉文靜,此次事件導致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加深,其實劉文靜與裴寂的矛盾,又何嘗不是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矛盾,一個功勳卓著,一個主持朝堂。



“楊文幹事件”是秦王李世民對太子李建成政治鬥爭中一次最接近成功的反擊。隨著李世民南征北戰,功勳越來越大,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開天策府,可以招募人才為己所用。此時的李世民擁有不弱於太子李建成的權利,太子李建成為了對抗李世民,在太子監國期間,讓自己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幹私募壯士,運輸鎧甲為己用。結果被手下(被李世民收買)舉報謀反,太子李建成向李淵叩頭謝罪,但否認謀反,李建成被李淵關押起來。此時楊文幹謀反(據史學家推斷,楊文幹被李世民派去的人慫恿,誤導),李淵派李世民平叛,並且許以太子之位,李世民平叛回來之後,李淵並沒有許以太子之位。並且太子李建成被李淵釋放,彷彿什麼事情都沒發生。最後事件處理結果,李建成東宮手下官員被流放一批,李世民天策府幕僚杜淹也被流放。從處理結果來看,在李世民平叛期間,李淵可能瞭解到整個事件背後有秦王府在後面操控。這次事件也導致李淵對李世民更加不信任,而李世民也意識到通過父皇李淵獲得太子之位基本不可能了。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一次冒險行動,也是秦王和太子雙方矛盾激化的結果。楊文幹事件後,李淵在不同程度的打壓天策府,李世民可用之人越來越少,玄武門之變前夕,突厥突破邊塞,攻擊大唐,李淵派李元吉去討伐突厥(這個時候李淵已經對李世民不信任了,李淵兒子中最會打仗的還是李世民),李元吉趁機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將領謀士一同帶去,間接剝奪了李世民兵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在李世民為李元吉踐行的時候,殺死李世民(李建成此時殺李世民不符合邏輯,真假不知)。後被李世民知道,李世民動了殺心,先是向李淵上奏,控訴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種種罪行,使得李淵第二天召二人進宮,被已經埋伏多時的秦王士兵圍攻射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最終死亡,奪嫡之爭以李世民勝利告終。



在整個奪嫡鬥爭中,太子李建成始終沒有對秦王李世民真正動過殺心,因為他知道李淵年紀偏大,只許熬到李淵老去,皇位自然是他的。也因此導致他在與李世民鬥爭中,李世民總是佔據主動。在奪嫡之爭後期,太子李建成的勢力已經比李世民大了,並且李淵也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朝堂之上,很多文官武將,功勳之臣,都是保持中立,如果要說為啥李建成失敗的原因,我覺得還是李建成沒有預料到李世民會鋌而走險,沒有政治鬥爭的覺悟,優柔寡斷。


愛歷史的毛筆


李建成敗給李世民原因如下:

一、李世民手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

二、沒有防備李世民會在玄武門發動政變突襲。

三、政治上不如李世民看到,想通過李淵之手合法消除李世民兵權。


明道若昧


居安思危 能力不行 實力來湊 結果發現實力也不行 只有出其不意偷襲這一招了 結果偷襲也不成功 😂😂😂


小亞的vlog生活特效


我是醉眼觀唐,我為您解答。

玄武門事變,太子李建成一敗塗地還饒上了弟弟李元吉,逼得李淵只能讓權給李世民,其實現在看起來應該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兩人心裡都很清楚,兄弟間的決戰不可避免,這是個死局。

李世民比李建成強那麼一點點,但加上李元吉,李建成又強了那麼一點點

在李淵的縱容下,李建成身邊籠絡了不少朝堂文官,李元吉本著渾水摸魚的想法,也加入了他的陣營。

李世民身邊則大部分都是隨他東征西討的武將,兄弟二人陣容組成的不同,決定了二人行事風格的不同。

李建成傾向於文鬥,不過他的文鬥是不動手,出陰招。李建成和李元吉頻繁出入後宮,結交李淵的嬪妃,吹枕邊風陷害李世民。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運作下,秦王府勢力被嚴重壓制,這也是李世民不得不動手的原因。

李世民在朝堂上的支持率要弱一些,加上他常年在外征戰,因此與李淵身邊的嬪妃、太監們的關係很一般,在這些方面他吃了大虧。

決戰前夕,雙方動作頻繁,暗鬥已經進入白熱化

在這段時間,發生了幾件事。

一、李元吉殺機漸起,他屢次相勸李建成,要他下定決心除掉李世民。為了表示誠意,他甚至承諾只要哥哥點頭,他就親自動手殺掉李世民。

當為兄手刃之!

到底讓他們等來了機會,李淵和李世民一起到李元吉家做客,於是李元吉埋伏了殺手,準備行兇,卻因為李建成於心不忍而放棄了。

二、被史學家認為是李建成兄弟關係分水嶺的楊文幹謀反案發生了。

楊文幹是太子的人,他趁李淵帶李世民去仁智宮避暑的當口反了,背後情形可想而知。(其實李淵此次避暑帶上李世民這事很詭異,也很有說道。不過太繁瑣,留著下次一起說吧。)

李世民滿心以為只要抓了楊文幹,坐實了太子謀反,他與李建成之間的戰爭就算結束了,因為李淵已經親口答應過後要立他為太子。

甲子,上召秦王世民謀之,世民曰:“文幹豎子,敢為狂逆,計府僚已應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上曰:“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誰知就在李世民滿心希望地去抓楊文干時,齊王李元吉、寵妃尹德妃、張婕妤、侍中封德彝這些太子一派的人各顯神通,開始為李建成講清。於是李淵反悔了。

三、這時,又出了個令人懷疑的毒酒事件。武德九年六月一日(玄武門之變前三日)夜,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酒中有毒,李世民喝後吐血數升。李淵知道後,怕鬧出兄弟相殘,要李世民返回洛陽,許諾以陝陌(今河南陝縣)為界,以東地區歸秦王轄制,秦王出入行天子儀仗。李世民不肯,淚流滿面地說,不能離開父親左右。李建成、李元右也怕李世民此去是龍歸大海,勸李淵不要放他走。

於是,李世民留下,三天後發動了玄武門事變。

關於事變的過程,相信只要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都會有所瞭解,這裡就不贅述了。

關於李建成為何會在玄武門一敗塗地?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如同前文所說,李建成的路數偏文鬥,需要一定的過程,而李世民帶兵出身,行事果斷迅速,打了李建成措手不及。

二、事發時,其實李淵已經對李建成有所忌憚,而李建成也因為前次的事情,變得更加謹慎,結果被李世民佔了先手。

三、武將講死忠,李世民身邊就是這樣的人,他們驍勇善戰,有著豐富的臨戰經驗,因而李世民能以區區幾百人實施奇襲,成功射殺李建成兄弟。

四、也是最重要一點。李建成行陰招,拉攏李淵後宮嬪妃說李世民壞話。這招放在平時挺有用,但同時它還很脆弱,弱到只要在合適的時間,有人輕輕推動一下便會演化成敵人的武器。

李世民就敏銳地抓住了機會。

李淵本來已經對李建成生了猜忌之心,這時李世民突然奏報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與後宮嬪妃交從過密,淫亂後宮。李淵一下子聯想起,果然李建成二人經常在後宮裡打轉,果然後宮嬪妃裡有人天天在耳朵邊說李建成好話。

越想越可疑,難道自己真的被親兒子戴了帽子?於是李淵命李建成和李元吉起早進宮,他要當面問清楚。

結果正中李世民算計。


醉眼觀唐


對於玄武門之變,歷代文人都有很多看法。在我們看來,李建成是皇太子,軍工也不弱,而且還得到了李淵的支持,並且李淵還是開國皇帝,都知道歷朝的開國皇帝對於朝政都把握的非常嚴的,傳位二代基本不會出現問題,可就是這樣好的條件為什麼還出現了玄武門之變,最終李建成身死呢?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李淵稱帝早,權利較為分散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為了完成大業,或者說為了完成前途未卜的打野,李淵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聚集力量,分別組建了各自的團隊一起作戰。公元618年,李淵稱帝,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


這個時候實際上大家的名分已經定下,可這個時候全國還沒有統一,大家還在四處征戰。而李世民主恰好主要是軍事方面的統帥,而這也為他以後積蓄人才,建功立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圍困洛陽王世充,並且擊敗了援軍竇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就這樣,在獲取洛陽以後,李世民以此為後方,慢慢發展,逐步有了染指皇位的野心。而在全國沒有統一之前,李淵為了確保戰事順利,給了自己兒子比較大的權利,這樣讓以後兩個兒子之間產生矛盾埋下了伏筆。

李世民在四川征戰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如尉遲恭、房玄齡、杜如酶等等。而李建成的實力也不算若,他文有魏徵、鄭善呆等謀士,武有薛萬徹、馮立、馮翊等將領。而在李世民實力逐漸壯大的過程,也逐漸引起了李建成的猜忌,不管出於哪方面的考量,他都想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在這裡,李元吉不得不提一下,作為李建成的胞弟,我認為他還是有一定謀取皇位的野心的,但是能力和軍功上的不足讓他看到只有聯合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才能有更進一步的機會,而李元吉的加入更使得雙方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


玄武門之變前的過程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一場李世民先發制人的政變。在此之前,雙方其實已經勢同水火,而李淵對此確實優柔寡斷,視而不見。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找適合致對方與死地的機會。公元624年,李建成乘李淵將率仁智宮之機,聯絡慶州(甘肅慶陽)都督楊文幹,想殺死李世民。事未成而被人告發後,李淵四禁了李建成。這次刺殺未遂讓李世民驚出了一身冷汗,隨即李世民注重李建成身邊的情報收集。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過東宮的內線得知,李建成想通過突厥進犯邊境的事情,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趁機除掉李世民。在此危機情況下,李世民經過和手下幕僚商量決定背水一戰,先下手為強。



而促使李世民成功的一個關鍵人物是玄武門的守衛統領常何,正是他將大門關閉,讓李建成的援軍無法立即破門而入,而李世民在短時間內將玄武門內的李建成殺死,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以後,李建成的部下才散去。

總結一下:李建成失敗首先在於李淵在立國之前沒有很好的進行全力的分配,導致了李世民滋生了皇帝的野心,而李建成沒有在人才的使用到位,自己的親信不僅出賣了信息還成了幫兇,可以說,李建成的失敗跟他的用人失敗有很大的關係。綜上所述,即又李淵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春秋亂舞


李建成作為嫡長子,而且是名正言順的大唐太子,可是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會失敗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兩點,一個是大意疏忽、過於自信,另外一個就是被人出賣了自己還不知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為你好好分析分析。


一、自以為是的李建成

雖然我們後人都覺得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才是人手與兵力最多的一方,其實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我今天為大家好好說一說。

首先就兵力而言,李世民與李建成比起來,相差不是那麼一丟丟,李建成是正式的太子,有屬於太子正常接管的軍隊,大概數量在2000人左右,還有李元吉與李建成是一夥的,李元吉那邊有接近1000人馬,加起來總共就是3000人馬。



而李世民呢,當時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根據歷史記載只有800人馬,甚至高士廉將監獄裡的囚犯都放出來參加玄武門之變,人手總共加起來也就1000左右,要是硬拼,肯定不是李建成的對手,所以李世民才不得已選擇這種方式。

說完兵力,我們再來說一說雙方當時的人才,李世民身邊的人才我們耳熟能詳,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張公瑾、高士廉、尉遲恭等等,這些人當時在朝廷中的職位與李建成身邊的人相比,顯得就力不從心了。

因為李世民經過李淵的兩次削權,身邊的人才也受到牽連。李建成身邊有魏徵、馮立、王珪、薛萬徹等猛將相伴,還有李元吉那裡也有一部分猛將。再加上李建成在後宮的力量也足夠強大,李淵後宮很多妃子支持李建成,支持李世民的數量很少。

就是基於以上實力的自信,李建成是不把李世民太放在眼裡的,當時李淵叫他們哥三個去玄武門對質,李元吉勸李建成不要去,李建成還執意要去,他不相信李世民能拿他怎樣,正是這一點疏忽大意,讓李世民的計劃得以實施,一舉將李建成拿下。


二、被人出賣

李建成也許到死也沒有想明白為什麼李世民的人馬能夠去到玄武門裡邊埋伏,他一直覺得監門大將軍常何是自己的人啊,誰知道常何很多年前就已經被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的人了。

常何以及南衙兵監軍敬君弘、北門兵監軍呂世衡三人,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是沒有他們三個的支持,李世民的兵馬就不能進去玄武門,也就無法進行埋伏,更不可能迅速解決李建成和李元吉。


解決完李建成之後,李建成的手下馮立、薛萬徹等人來救李建成,也是敬君弘和呂世衡豁出性命去與之戰鬥,才得以保證李世民剩餘計劃順利進行。最後活下來的監門大將軍常何,得到李世民的重賞,一直到老死。


結語

李建成就是因為自己過於自信,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以及智慧,才會走錯這一步,然而兵家之事,勝敗往往一步之間,走對一步,雞犬升天,走錯一步,家破人亡。



嗔痴歷史觀


李建成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太子,他一直在織一張很大的網,並且,這個網己經織成了,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己經準備收網了,然而,他卻功虧一簣。這其中又有什麼原因呢?


一,太子之位的優越性,在某種程度上迷住了他那雙睿智的眼睛。

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的勢力範圍非常強大。雖然,李淵有時會有搖擺不定的想法,但是,在李淵心裡還是沒有下決心廢掉他的太子之位。否則,李世民不會發動玄武門之變。

由於,李世民強悍的個人性格,和李建成穩定的太子之位,後宮內的妃子們基本上還是傾向李建成的。張婕妤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緊急送來的情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太子府有長林軍二千餘人,秦王府有兵八百餘人。這之間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小,只要發現李世民有何異動,李建成就能輕輕鬆鬆地滅掉它。

可以這樣說,在長安城內,李建成的勢力促以輕鬆滅掉李世民。這一點,李世民同樣一清二楚。


二,太子之位的優越性,使得李建成放鬆了一些應有的警惕性。

在長安城內,李建成是事實上的二把手,這種優越的條件可以讓李建成能輕鬆調動他朝庭的一些資源,雖然,李世民位高權重,但可調動的資源,卻在長安城外。

基於此,李建成所採取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阻止李淵把李世民外放到洛陽。李建成認為,讓李世民離開長安,就象龍歸大海,虎入深山。

而在長安城內,李世民就是他的板上肉,就是一隻鼠,而李建成就是一隻貓。

所以,政變前張婕妤送出來的情報,並沒引起他足夠的重視。當李元吉提醒他時,他一笑置之。


三,太子一位的優越性,使得李建成一直疏於防範。而這種疏忽恰恰是致命的。

武德七年發生的楊文幹事件,差點是一次災難性的事件,其後果的嚴重性,足以把李建成從太子位上掀下來。由於,李淵的理智,和明察,最後不了了之。

但是,卻沒有引起李建成足夠重視和深刻反思。其實,這件事能夠發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李建成的手下爾朱榮,喬公山的臨陣反戈一擊。

李建成很可能把這次事件,看成為一件很偶然的事件。正是這種漫不經心的疏忽,致使類似事件又重新發生了一次,這一次,卻要了他的命。

李世民政變前,李建成也準備收網了,不出意外的話,這是一次成功利用太子之位做的漂亮收網。可惜,東宮又一個小物王晊的叛變,讓李建成完美計劃胎死腹中。玄武門之變提前爆發了,直接終結了李建成的生命。

李建成至死都沒有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你可以結網捕魚,但卻該提防魚死網破的反擊。


一葉小舟168521774


大唐首位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嫡長子。在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帝制時期,他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李淵器重他栽培他,他也不負眾望,幫助李淵太原起兵,建立牢固的東宮班子。可以說,在皇位繼承上他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但這位天生的贏家,最後輸了,輸得一敗塗地。

李淵起兵時,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成了李家軍的先遣部隊。當時,李建成手下的李家軍,並不是以往的正規軍隊。士兵不懂行兵打仗,更毫無軍隊意識。

為此,李建成以身作則,與將士們同吃同住,引導大軍走向正軌。而李建成的美名也漸漸傳開,在他行至西河城時,城內軍民自發開門迎接。

在李家軍進入長安,李淵扶持起新皇楊侑後,李淵被封為唐王,而李建成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唐王世子。但他卻獲得開府自設僚屬的特權。

可見,李淵早已開始培養李建成的為政能力,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政治家。

在李淵稱帝后,李建成這個新上任的太子,更是實際上行使著皇帝一般的權力。

李建成早年在河東籠絡的人才,以及之後不斷歸附於他的人才,都為他提供了不少支持。唐朝名相魏徵、王珪都曾是太子府的重要幕僚,而薛萬徹、馬三寶、馮立等也是追隨李建成的名將。

由此,可以知道,李建成之所以能當太子,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李淵的嫡長子,更因為他的才能。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身份尊貴、父親信任、群臣支持的太子,卻給自己留下了最大的隱患,那便是野心勃勃的親弟弟——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與皇位錯過,主要還是因為李建成性格問題,不聽諫言。

李建成為了更好地對付弟弟,花重金拉攏李淵枕邊的人,李淵寵妃張婕妤就是其中一員。秦王預謀發動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設埋伏,他跑去向李淵告狀,說太子淫亂後宮。

李淵大驚,召太子前來問話。張婕妤聽說秦王預謀誅殺太子,便跑去告訴太子建成,勸他不要進宮,李元吉也勸他不要進宮。此時應該控制太子府的軍隊,把守府邸,看事態發展。而李建成不聽,非要進宮,李元吉無奈只好跟著,最終在玄武門被打了一個出其不意。

秦王在玄武門之變時曾找人占卜預測吉凶,但被屬下打斷。因為無論吉凶都必須出擊,玄武門之變其實是一場趁太子建成防備薄弱時發動的偷襲。

太子建成並沒有預料到,秦王府精銳全部帶出,王府無重兵把守,以至於當有人在玄武門喊出攻打秦王府時秦王諸將大驚失色。只是李建成,李元吉已死,軍心渙散,沒能打成。

從此時不難看出,當時秦王的勢力不足以和太子抗衡。否則,能開創盛世的千古一帝,在玄武門之變前他怎麼會沒有信心贏?又怎麼會不在府邸安排保衛呢?

李建成的失敗,正是因為他不聽勸導,一意孤行,明明得到警告卻置若罔聞。李建成的牌是好牌,他是李淵的嫡長子,名正言順成為太子,又有李淵幫助培養勢力,但在與秦王交鋒時還是打爛了。





幻中詩


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一個太子,他在世的時候為唐朝的建立立下的汗馬功勞,最終沒有登上皇位,在史書上為了維護李世民的形象對於李建成多有扭曲,但不可否認李建成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 在李淵起兵反隋奪得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帥兵東征西討,都建有軍功。建國後,李建成被封為太子坐鎮東宮,便很少出去統兵作戰。


  • 在文才武略上可以說和李世民不分伯仲,在建國後,李世民成為統兵的主力,建立了莫大的威望,收攬了大量精英文士和名將,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也開始覬覦皇位有了野心。
  • 在雙方相互爭鬥中,雖然互有勝負,但是李世民還是差一點。憑藉著李建成和李元吉搭檔,再加上李淵妃子投靠李建成,給李淵吹枕邊風,李世民的羽翼漸漸被拔除。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的手下中尉遲恭被下獄,程知節外調,房玄齡等文臣也被驅斥外任,李世民府中只剩下了一個長孫無忌。

  • 李建成性格寬厚仁愛,雖然有些手腕,但在政治鬥爭中犯了太多錯誤。首先自己和後宮妃子交好的信息竟然被李世民探知,而後自己的多位手下背叛自己,可見李建成在籠絡人心方面不如李世民。

  • 從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危急時刻全力以赴,當斷則斷,手段更加決絕,而李建成在面對如此的關鍵時刻,竟然大意到以為憑藉自己的在宮中的優勢就可以逼迫李淵表態,不做絲毫準備以至於最終身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