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皇帝

咸豐皇帝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很不好過。長久以來,他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煎熬中。只有一件喜事,就是兒子載淳的出生。載淳即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大清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皇帝

(咸豐)

咸豐六年(1856),新年伊始,大清紫禁城儲秀宮內一片繁忙。太監、宮女在總管太監韓玉來的指揮下,不停地來回奔走著。原來,甚得咸豐寵愛的懿嬪,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已經懷孕7個月了,接近臨產期。早在年前臘月二十四,咸豐皇帝就命總管太監韓玉來傳旨,把懿嬪的母親接到宮中照看女兒。

按照清宮的規定,妃嬪等人懷孕,一般要到8個月時才開始進行臨產期的各項準備工作。但咸豐皇帝自二十歲登基以來,至今已有6年,只有麗妃生過一個女孩。皇位無人繼承,咸豐焦慮萬分。因此,大年一過,整個皇宮就忙碌起來了。隨著預產期的臨近,新生兒用的衣物,尿布等物也都準備齊全。由於是皇室所用,自然不同尋常,不僅種類齊全,而且用料講究。三月初九,御醫為懿嬪摸脈,根據脈象,懿嬪妊娠已近9個月。第二天,又由兩位經驗豐富的接生婆摸脈,估計將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分娩。於是各項準備進入最後階段,各種接生工具陸續被送到儲秀宮。

咸豐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未時,一聲嬰兒長啼從儲秀宮中傳出,劃破紫禁城的上空。咸豐皇帝盼望已久的喜訊終於傳來。總管太監韓玉來前來奏報:“三月二十三日未時,懿嬪分娩阿哥,已經收拾利落,母子均安,萬歲爺大喜!”

大清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皇帝


咸豐皇帝欣喜萬分,當即下旨,晉封懿嬪為懿妃,儲秀宮的太監也都提職的提職,升官的升官。對宮女,接生婆也各有封賞。一時間,整個紫禁城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然而,這種景象在紫禁城很快便一去不復返了。歷史進入19世紀中葉,大清王朝江河日下,中國封建王朝即將走到盡頭,同治皇帝成了在皇宮中誕生的最後一位皇帝。儘管咸豐皇帝的玫貴人曾在咸豐八年二月生有一子,但旋即夭折,從此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成了咸豐皇帝的獨苗。

就在載淳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咸豐七年(1857),英國軍隊攻佔了廣州。次年,英法聯軍北上,到了天津大沽口,攻陷了大沽,同清朝簽訂了《天津條約》。

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烽火,眼看就要燃到了北京。咸豐皇帝坐不住了,帶著后妃和一批官員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留下皇六弟恭親王奕在北京,負責與英法聯軍議和。

這一年的八月,英法聯軍進入北京,並闖入大清帝國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英法軍隊在圓明園瘋狂搶劫,當他們發現是在無法帶走全部珍寶時,就放了一把大火,將圓明園付之一炬。

大清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皇帝


此時的咸豐皇帝,迴天乏力,不僅是因為大清帝國在軍事上的軟弱,還因為他自己的病情越來越重。咸豐十一年(1861)8月21日,熱河行宮氣氛低沉,咸豐皇帝病危了,在最後時候,他緊急召見了端華、載垣、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來到床榻前,宣佈立載淳為太子,並讓八位大臣輔佐年紀尚幼的載淳。

次日,咸豐皇帝病逝了。他的獨生子載淳繼承皇位。載淳的母親被尊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欲利用聖母皇太后的身份,謀奪最高統治權,她很快就同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奕勾結起來。

慈禧太后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后垂簾擅權,實際上是由她掌握實權。但是,這一個提議遭到了以載垣、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的堅決反對。他們的理由是,本朝從來沒有皇天后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的計劃未能得逞。

這一年的十月,恭親王奕訢在和英法聯軍進行密謀之後,借“奔喪”之機趕赴熱河,同慈禧太后商議回京發動政變。奕訢回到京城之後,籠絡了京、津一帶駐紮並手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為政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從承德回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命肅順護送咸豐皇帝的棺槨走大路,她和載垣、端華等大臣則走小路,提前4天到達了北京。

11月1日,慈禧太后到達北京後的第二天早上,便發動了政變。宣佈解除肅順等人的職務,載垣、端華當場被逮捕,並派人去逮捕路上的肅順。11月8日,慈禧發佈上諭,否認了咸豐皇帝的遺詔,下令把肅順斬首。並命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位大臣,革職的革職,充軍的充軍。

那麼,八大臣究竟犯了什麼罪呢?慈禧太后給的第一個罪名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這也相當於在跟西方列強表示自己是“盡心和議”的。

11月11日,慈禧太后宣佈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為“同治”,取東、西兩太后共同治理朝政的意思。

自清朝入關後,皇帝一般都採用一個年號,只有同治皇帝用過兩個年號。一個就是“祺祥”,一個就是“同治”。“祺祥”是咸豐十一年(1861)擬定的。這兩個字出自於《宋史·樂至》中“不涸不童,誕降祺祥”一語。“不涸不童”就是說河流暢通,山川茂盛,地盡其利,物阜民豐,故而“誕降祺祥”。

大清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皇帝

(同治)

按清朝的祖制,年號一般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後頒佈。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在小皇帝即位不久,就忙於擬定年號,主要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

因為在咸豐皇帝逃奔熱河後,官錢票迅速貶值,銀價上漲,物價昂貴,民不聊生。當時京城許多富商把大量銅錢囤集起來,加劇了現錢的短缺。所以,肅順等人想立即鑄造出一批新幣投入流通。

一開始,慈禧和慈安太后欽準了這個年號。肅順等人便立即派人到雲南採辦銅料,開鑄“祺祥重寶”。“祺祥”本是吉祥之意,但卻沒給肅順等人帶來任何好運。不久,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發動政變,“祺祥”年號的“祺祥重寶”尚未正式發行,就被政變者扼殺了。

這次政變在歷史上被稱為“辛酉政變”,因為這一年剛好是辛酉年。而政變發生的地點是北京,所以叫作“北京政變”。

大清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皇帝


政變成功後,恭親王奕訢集團掌權,就重新集議改元之事。為奕訢等人搞政變搖旗吶喊、大造輿論的李慈銘,向肅順的改元問題發難,他說:國朝即位改元,向來都是由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擬定數個,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選定。現在新君還沒有即位,就先商議改元,不符合祖制。

李慈銘是奕訢集團的重要成員,他說肅順在幼帝即位前改元是非法的。而所用“祺詳”年號又文義不順,歷史上很少有人用,進而譏諷肅順等人不學無術。事實上,李慈銘自己也高明不了多少。在否定了“祺祥”年號後,他搜腸刮肚地擬了“熙隆”和“乾熙”兩個年號。奕很不滿意,不屑地說,他這是迂腐書生之見,不能用。

後來,經奕訢、文祥等共同商議,最後決定用“同治”兩個字。這兩個字的妙處在於會意。在兩宮太后看是兩宮同治;在臣子們看來是君臣同治;在民間看來是上下一心同治,因此都覺得滿意。

這個年號呈給兩宮太后,慈安太后沒說什麼,慈禧太后則拍手稱好。慈禧是很重名位的人,她一直對太后分東、西宮,自己名分比慈安遜色而耿耿於懷。現在用“同治”二字,恰恰可以表示兩宮並尊,沒有嫡庶之分,這是她非常滿意的。當然,她也能體味到“君臣同治”這一層的含義,她給奕加上“議政王”的名銜,正好是“同治”二字最好的註解。

然而,註解只是註解。事實上,在辛酉政變四年後,也就是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和奕,這一對“辛酉政變”的盟友便爆發了一場權力爭奪戰。(摘自《清朝原來是這樣》——羅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