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醫院ICU護理團隊: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市人民醫院ICU護理團隊: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市人民醫院ICU任衛紅護理團隊合影 記者 鄭家雄 攝

在我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東莞市人民醫院作為省、市定點收治醫院,承擔著救治市內重症患者的任務。市內最危重、最複雜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被送入了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在市人民醫院ICU病房,這個我市至關重要的“主戰場”,就有這麼一群素質過硬、技術精湛的護士,為我們守護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留守“大本營”,全力護理患者

參與一線救護的醫務人員,下班後都要到規定地點集中居住,回不了家。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ICU)萬江病區護士長任衛紅喜歡去駐地後邊的河畔走走,有時約好了,她的愛人會帶著8歲的小兒子一起散步,“三個人遠遠地碰一下面”。

任衛紅是一位擁有近30年護理經驗的護士長,從事ICU重症護理已有24年。在抗擊疫情之初,她的愛人生了重病剛剛出院,正需要人照顧,可是她卻取消了休假,衝到抗疫的最前線,“他是一名醫護人員,很理解我的工作”。

她寫下了去武漢支援的申請書,由於科室護理人員部分去了市九院等定點醫院支援,“大本營”需要有人留守,“一夜之間,ICU搬空,全力救助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有熟悉情況的護士長,調動團隊的凝聚力”。

從1月28日市人民醫院收治第一例重症患者開始,任衛紅帶領ICU護理團隊衝鋒在前,全力護理危重患者,在疫情一線連續奮戰了近50天,將一個個患者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18床心跳,呼吸驟停,馬上急救,沈主任第一個就衝進隔離病區……”這是任衛紅在日記裡記錄的科室搶救患者的其中一個片段。那天中午,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搶救,這名患者的心跳呼吸恢復了,醫護人員才鬆了一口氣。

任衛紅把重症醫學科比喻成“特種部隊”,這裡的患者大多情況危重、病情複雜,對醫護人員的要求遠高於一般科室。同時,需要醫護人員配合默契。“每位病人至少每兩個小時翻一次身,一小時記錄一次數據。接到搶救任務時,護士更是不管白天黑夜都要立馬投入戰鬥狀態……”任衛紅說。

患者逐漸康復,一切努力都值得

在疫情面前,ICU的護士們承受著巨大壓力,為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立下顯赫戰功。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萬江病區主管護師鄭春梅,從事護理工作近20年,從事ICU工作16年。

當接到科室發出的支援武漢的召集令時,鄭春梅第一個報名響應。“我是在武漢學的護理專業,很多老師和同學都工作在最前線。”後來,雖然沒能成為支援醫療隊的一員,但她請纓護理重症患者,走到戰疫的最前沿。

“我是經驗豐富的護士,義不容辭。”鄭春梅把9歲和2歲的孩子交由家婆、家公照顧,自己一直堅守在醫院,不顧身體不適,加班加點地協助制定班種職責、防護服穿脫、環境消殺等各種流程。

1月28日,市人民醫院接收了轉診過來的第一例重症患者,鄭春梅當時是當班組長,“從晚上6點多,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2月24日晚上7點才下班的鄭春梅回到宿舍,1小時後接到了科室主任的電話,一名重症患者外周靜脈穿刺極其困難,需她馬上回來多增加一條靜脈通路。她立即趕回科室,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再次進入隔離區給患者進行PICC置管操作……

有一次在處理廢液時,消毒片揮發的味道導致她頭暈、頭疼、嘔吐,為了不汙染防護服,她強忍著,甚至回咽,堅持工作了2小時才稍休息片刻,後又繼續投入工作。

“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看著原本只能躺在床上的患者一個個可以下床,逐漸康復,感覺一切努力都值得。我很榮幸能參與這次戰役中。”鄭春梅說。

細節決定成敗,緊“盯”病情

從2005年畢業後,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萬江病區護師杜麗華就一直在ICU工作。重症醫學科對護士的專業水平、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要求都很高。“對於護士來說,能進入重症醫學科是自己能力得到認可,是值得驕傲的事。”看上去很柔弱的她到了重症醫學科之後早就練成了“女漢子”,動作敏捷、雷厲風行。

市人民医院ICU护理团队: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我們面臨的風險的確很大,但是我們中間沒有一個人退卻的。什麼吸痰、口腔護理、留置胃管、留置尿管,操作危險性大,但誰都沒有遲疑。”杜麗華說。

從2月4日開始,杜麗華就堅守在ICU病房裡,護理危重症患者。“我們是1人管1床,在病床前需要時刻盯住呼吸機,看血壓,觀察患者情況,每小時要記錄出入量。”杜麗華說,關注每個患者生命體徵、症狀、變化,操作醫療設備,這是她們每天要認真、重複做的事情。

“看起來那些數字很枯燥,但是正是那些數字,才能夠真正反映病人的情況,我們需要實時關注病人的情況快速做出反應。”杜麗華說,ICU裡細節決定成敗,患者病情變化要靠“盯”來發現。

“這一次能夠參與疫情防控戰鬥,我覺得可能是我最驕傲的事情。我愈發覺得我們這份職業很有意義,鼓勵自己今後要在ICU的崗位上繼續奮鬥。”杜麗華說。(記者 鍾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