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祭掃、現場祭掃怎麼選?


  清明即將來臨,一年一度的祭掃高峰也漸行漸近。今年的清明祭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難以到墓地“現場祭掃”,網上“雲祭掃”成為人們的選擇。相較於“現場祭掃”,網上祭掃不但便利便捷,更能避免“現場祭掃”人群聚集引發交叉感染。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網上祭掃不失為緬懷親人的一個好方式、好渠道。

“現場祭掃”寄託對逝去親人的緬懷之情,網上祭掃變的是祭掃形式,但緬懷逝去親人的情感是相同的,並不會隨著祭掃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緬懷先人是表達對親人的感念與尊敬,那麼,只要緬懷先人、思親懷故的真心真情在,祭掃形式就應該隨時而變、順勢而變,用文明祭祀形式,為清明祭掃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和文明元素。比如,用鮮花代替紙錢、用追思代替鞭炮,用網絡祭掃替代“現場祭掃”,讓清明更清朗,社會更文明。

每到清明祭掃,傳統現場祭掃形式的弊端就凸顯出來,年年如此,週而復始。清明祭掃期間激增的人流、車流,給城市交通、環保、安全帶來許多問題,比如屢禁不止的燒紙錢、放鞭炮導致的火災隱患(尤其是山林火災隱患問題更加突出);又如,每年祭掃高峰人流車流疊加造成的交通擁堵。這些“祭掃問題”追本溯源,都與“現場祭掃”密切相關。相比之下,網絡祭掃不僅能有效避免化解這些問題,還能減低由此導致的祭掃成本。撇開其他不談,就說祭掃來回奔波的交通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現代社會是一個流動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非常快,人口流動也更加頻繁,許多人背井離鄉在外打拼,距離家鄉路途遙遠,清明雖有三天假期,但因為工作、車票難買等原因,無法年年清明都回家祭掃。這樣的缺憾難以通過“現場祭掃”彌補,但可以通過網絡祭掃可以彌補,用網絡祭掃寄託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了卻不能“現場祭掃”的缺憾。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明年清明祭掃會不會選擇網絡祭掃?清明是傳統節日,祭掃緬懷逝去親人是傳統習俗,但基於“現場祭掃”的諸多負面影響,以及難以回鄉祭掃的個體缺憾,選擇網絡祭掃緬懷逝者,用綠色環保的雲祭掃替代“現場祭掃”,不僅切實可行,而且應當成為新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