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喝茶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坑”(高级篇)


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抖音小视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说是清洁下水道的好方法。将84消毒液和小苏打倒入下水道内,然后倒入开水。这样就可以轻松的,疏通堵塞的下水道?你确定在疏通下水道时是机器人在操作码?这不就是明显在收割观众的智商税吗?上过初中化学的人都知道84消毒液里主要成分都是含氯的。小苏打和开水倒入84消毒液内,会将氯气挥发出来。那么在操作时操作的人员吸入大量的氯气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因此像这样的坑,在自媒体发达的现在无时无刻不在。只要你一不留神就会被他们悄悄的收割了智商税。而喝茶买茶以及茶叶用具当中的智商税,那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来扒两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坑”。

首先做个申明。第一,以下所有观点均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喜者可在评论区狂喷。但小编希望在喷的很爽时同时带上你的依据,而不要只是简单的粗喷。第二,以下所有言论只代表本人对茶的研究和看法。作者认为在您了解了这些区别之后,如果您还是喜欢喝这类的茶,也可以继续喝下去,因为这是您自己的选择。没有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只是谈谈自己的观点。

那么,废话不多说,上今天的正菜。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老茶头”和“碎银子”。

说说喝茶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坑”(高级篇)

老茶头和碎银子作者个人认为不能算是正经的茶。因为他们和茶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说说喝茶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坑”(高级篇)

“老茶头”,外形一般成为块状,聚合在一起。是熟茶在窝堆发酵时板结起来的块。这是由于窝堆发酵时的一些菌种和吸出对的丰富茶胶质凝结在一起。“老茶头”最早是在熟茶发酵工艺当中是要挑出废弃的,因为它是一种废料。在偶然的机会中,有人将老茶头冲泡,发现还是有一种淡淡的茶味可以饮用。于是就把它们挑出来专门拿出来出售。但是由于板结得比较厉害,一般的冲泡往往无法将其完全泡开,滋味无法完全得到释放,因此好多人拿去熬煮。用煮茶的方式将其滋味充分发扬出来。作者个人认为,老茶头还算是可以喝的茶。但不正常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很多商家将他作为最好的熟茶来出售。将熟茶发酵过程中的废料拿来卖高价,作者认为是极其不正常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许这样说会触碰很多人的利益链,他会讲这是茶的精华,吸出物等等等等。但是从熟茶窝堆发酵的那天起,它就是作为废料被舍弃的。作为一个传统的饮茶者,作者并不认可以上此类说法,因此对于高价出售“老茶头”的行为,作者认为就是茶叶圈的一个营销“坑”。“老茶头”绝不应卖的很贵,他应当比正经的压成饼的熟茶要便宜。这就是一个智商被收割的大坑。

第二,我们来讲“碎银子”。“碎银子”也叫所谓的什么茶化石。大家一定还听很多卖茶的人讲了很多“碎银子”故事,说这种茶因为品质优良在以前的茶马古道上还可以当做银子来使用。这就是纯属虚构的故事。这类茶就是根据它的形状类似以前的碎银子,为了好听所取的名。至于“碎银子”被称为茶化石更是无稽之谈。作者认为,“碎银子”都不能称之为是茶。为什么不能说是茶呢?因为它也是熟茶窝堆发酵以后的废料。将这类废料紧压、抛光之后,制作而成。有的还会加入所谓糯米香味的物质,形成所谓的糯米香“碎银子”。这样做成的茶,和茶叶又有什么关系呢?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碎银子不管你怎样冲泡,都无法将其泡开,不管你是泡、煮、蒸都无法改变其形态。很多朋友喝“碎银子”是为了图方便,觉得放一点儿然后一直闷泡,就一直有茶的颜色和淡淡的茶味儿。但作者在这里提醒大家不管是哪一种茶,你如何泡也泡不散,也找不到一片完整的茶叶,这能叫茶吗?所以,作者认为谨慎来看“碎银子”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特别是一些茶友喝过所谓糯米香的“碎银子”,在长时间饮用这类茶后,感觉到越喝越渴。

说说喝茶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坑”(高级篇)

作者也曾经自己在市面上买了最好的一种糯米香的“碎银子”(1500元/斤),反复冲泡品尝体验。在经过十二、三泡之后,仔细观者“碎银子”形态依旧不变,根本无法找到类似完整茶叶的物质。喝完后,喉头有点干燥的感觉,不像一般的茶喝完之后有回甘有润喉的感觉,并且胃部有一些腹胀。在20泡后碎银茶的叶底,依旧无法看到茶叶,只是有一些类似熟茶的颜色。而所谓的糯米香的“碎银子”,据我们调查后,它只是在制茶时加入了云南当地的一种植物叫做糯米香叶。而这种糯米香叶在云南当过知青的人都知道,当地的老乡也将这种香叶直接用来煮水喝。这种香叶煮水之后,除了有糯米香之外是越喝越渴的,没有任何的功效。“碎银子”也许是茶的一种发明和创新,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并不符合我对茶叶的品评和认知。而且“碎银子”茶最奇葩的一点是它不讲究原料的好坏,山头、地区自然条件等等,它只以个头的大小来论价格。块越小、颗粒越均匀的价格就越高。

说说喝茶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坑”(高级篇)

因此这两个“坑”作者认为还是要谨慎对待。也希望和懂茶爱茶的朋友们一起交流。也不怕被触及利益的朋友举报、网喷。毕竟人做天看,世道终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