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束縛的童年,讓“戰神”粟裕成為一個善於鑽研的人

沒有被束縛的童年,讓“戰神”粟裕成為一個善於鑽研的人

粟裕故居


粟裕故居,位於湘西南邊陲,懷化市南端,會同縣坪村鎮楓木村,距會同縣城約8公里,209國道僅0.5公里,交通極為方便。


待春暖花開疫情散,生活可以更美好!美麗會同等你來!



粟裕兄弟姐妹總共有5人,他是排行第三的。粟裕的父親粟嘉會,在清末中過舉人,是個當地的大才子,欲“更上一層樓”時卻接連考試失利,於是改行經商,為人忠厚老實,寫得一手好字。

粟裕的二叔粟周貞,在青年時代去長沙讀過書,接受了民主革新思想,畢業回鄉以後創辦新式學堂,很積極地傳播新學。

沒有被束縛的童年,讓“戰神”粟裕成為一個善於鑽研的人

粟裕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難免從小智慧超群,在他的童年時候就感覺到,在會同這個偏僻的山區外面,肯定還有廣闊的天地。

在1916年粟裕9歲的時候,祖父去世,父輩兄弟3人分家,粟裕家境開始衰落。粟裕一家共8口人,分得100多擔谷田(約合30畝),粟裕家人多地少,而且能做活的更少。後來為了躲避匪患,粟裕舉家遷入會同城內,修建新居時,生活更難,那常常都是以酸辣子、漬乾菜佐飯,媽媽還不時提醒孩子們:“看菜吃飯。”

沒有被束縛的童年,讓“戰神”粟裕成為一個善於鑽研的人

粟裕的臥室

粟裕可能遺傳了父親讀書智慧,自幼聰明伶俐,而且勤學好問,心靈手巧,深得家人喜愛。夏日天氣炎熱,粟裕就把竹蓆漂浮在小溪水面,平躺在上面納涼。

到了秋天呢,橙子成熟,他爬上橙樹,背靠枝杈,用竹竿捅下橙子,悠然自得地品嚐。他見什麼就學什麼,而且學什麼都會什麼。

沒有被束縛的童年,讓“戰神”粟裕成為一個善於鑽研的人

粟裕紀念館的照片牆

看到別人下象棋,他就撿起打破的碗底作模具,用泥土製作象棋棋子。

他還學會了理髮、縫紉、做木工活,時常幫助僱工理髮、補衣服,給媽媽做襪底,用小竹筒鋸成圓梳給家人梳頭,用竹片做成“孝子”給父母撓癢。看到媽媽纏足,行動不便,就做了一個恭凳給媽媽用,這個恭凳,媽媽一直在故居使用了30多年。

文字:源自網絡

關注微信公眾號:萬卷文旅,獲取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