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那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HAlien异类H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这个“公”是一个爵位,而且属于高爵位。周朝开始形成了诸侯分封制,天子称王,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天子称皇帝,诸侯大臣的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刘邦的白马之誓后,能获得王爵的人只能是皇室子弟,人臣能达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

汉献帝刘协的皇帝之位禅位给曹丕后,魏国成为正统皇朝,由于刘协姓刘而不姓曹,因此给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同样因为他姓刘不姓曹,因此给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投降晋国后,司马家给他赐爵为侯爵,号归命侯,这个侯爵比公爵低一级。孙皓之所以只能得一个侯爵,除了他不是司马皇族外,还在于东吴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割据政权,以前魏国给东吴的爵位也是侯爵。

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到民国建立后才废除这一制度。比较特殊的是北宋一朝,除了赵氏皇族子弟可以封王外,柴氏皇族子弟也可以封王。皇族之外的人臣通常生前不能被封王,但是死后可以追封为王。南宋明将岳飞身前的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死后被追封为鄂王;明初名将沐英身前为西平侯,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清朝康熙时代,三藩的爵位比较特殊,都是王爵,比如吴三桂就是平西王。韦小宝最后获得的爵位是鹿鼎公,曾国藩的爵位是毅勇侯。

现在的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古代的公级爵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正职,能获得公级爵位十分不容易。比如民间名气极大的刘伯温,他的爵位是诚意伯,离公爵还差两级呢!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丞相,他的爵位是武乡侯,离公爵还差一级。


大秦铁鹰剑士


公自然是公爵,但刘协的山阳公和刘禅的安乐公份量完全不一样。山阳公是郡公,安乐公是县公。而且山阳公是当时的最高爵位,而安乐公就低很多。

(东汉仅有的异姓公爵:魏公曹操)

首先要追溯到汉代的爵位制度。汉代最初爵位中没有公爵。刘邦白马之盟,与大臣盟誓,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非有军功者不得封侯。侯爵是汉代王爵下的最高等级。侯爵在汉代分两种才,彻侯(武帝刘彻继位后为避讳改称列侯)和关内侯。列侯按封邑大小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级。而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进位安汉公,成为汉朝第一个公爵,进而篡位。所以,当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公爵成为了禁忌,除了刘秀的几个儿子外(后来也改成王爵了)一直没有人获封,直到东汉末年皇权衰微,曹操获封魏公,还受到了荀彧的大臣反对,可见公爵影响之深。曹操也是东汉唯一异姓公爵。后来曹操进位魏王,死后儿子曹丕接位,最终逼汉献帝禅让。

(汉献帝刘协退位后的山阳公爵位是当时曹魏最高的)

汉献帝退位以后,自然需要一个位分,于是就被授予了山阳公的爵位。但是仅就获封当时而言孝,这个公爵其实地位(至少是表面上)很高。曹丕以兖州山阳郡为刘协封国,后汉书记载“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这里就说了,刘协不仅可以在封国内保留天子的仪仗,对曹丕不必称臣外,他还是“位在诸侯王上”。就是说他的爵位是第一等的。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明明在公爵之上还有王爵,为什么山阳公这个公爵可以排最高爵位?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曹丕刚刚称帝的时候,曹魏政权没有王爵!只有刘协这一个公爵,其他都是侯爵。因为原本汉室宗亲刘氏诸王都降级成侯了,而曹魏宗亲在曹丕刚刚称帝时一个都没有封王。即使是地位最高且功勋卓著的亲弟弟曹彰,也只封了鄢陵侯。所以,刘协这个山阳公真的是排名第一的爵位。这也算是曹丕对“故主”保持的至少是表面上的尊敬。

(曹丕的弟弟,功勋卓著的曹彰一开始也仅获封鄢陵侯,次年晋封公爵,第三年才封王)

但是,仅过了一两年,曹丕不仅给弟弟子侄们纷纷晋爵为公、王(如弟弟曹彰从鄢陵侯晋升公爵,进而加封任城王,儿子曹叡先封齐公,后晋封平原王等等),连暂时归顺的敌人孙权都封了吴王用来对付刘备。到曹叡继位后曹丕的弟弟们除了早逝的其他都封王了,王爵一堆,公爵也就不稀奇了。

(刘禅的安乐公地位已经很低了)

故而当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且不说安乐是个县,他是县公,与刘协的郡公有级别差异,而且刘禅投降时曹魏一群王公,包括手握大权的司马昭自己也是晋王,刘禅爵位就很普通了,跟刘协禅让后的山阳公无法比。当然了,刘协毕竟是原皇帝,而刘禅的皇位曹魏是不承认的,给他个公爵还是看在优待汉室宗亲加上看你主动投降比较听话,加上要给东吴看看罢了。

(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继位前为公爵中最低的乡公一级)

最后再说一下,就如同列侯按照封地大小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一样,公爵也分为郡公、县公和乡公。比如刘协的山阳公就是郡公、刘禅的安乐公就是县公,还有像曹魏最后两个小皇帝曹髦、曹奂,他们继位前的爵位就是高贵乡公和常道乡公,爵位都是乡公,就属于公爵中比较低级的了。


伊耆角木


这里的公是公爵,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的一种,是最高级别的爵位,某些时期等同于王。

公爵自西周就出现了,一直到清朝,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但是,每个时期的公爵略有变动,比如:东汉之前没有郡公、县公、乡公之分,实行郡县制以后才有了这些称谓。隋唐以后增加了国公,在郡公之上,撤掉了乡公。

这里的山阳公是以地名封的,山阳郡公,是当时最高公爵位。

安乐公是魏国为刘禅建立的安乐公国,都城在安乐县。





寒江秀儒


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给魏文帝曹丕,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以河内山阳郡(在今河南焦作山阳区)为封国。魏文帝向刘协许诺:“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263年,蜀后主刘禅降魏,魏帝废除他帝位之后,封之为安乐公。同时还为刘禅建立了所谓的安乐公国,食邑万户。

那么,“山阳公”、“安乐公”这两个称号的“公”,究竟是什么意思?实质上又代表了什么呢?

早自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公”的说法。《周书·武帝纪上》记载:

“初令世袭州、郡、县者改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县封男。”

考虑到当时奴隶制社会体系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体系,我们不难想到这时候所谓的公爵多半就是贵族阶级内部按照亲疏远近分出来的,例如春秋时的鲁国、宋国都是公爵。

到了西周末期、战国,自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后,按军功授爵逐渐成为诸侯国鼓舞士气、壮大军势的惯用手段。

先秦的爵位与后世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有爵位身份的就可以自成一个“国”,在诸侯国内向下属卿大夫和士分封食邑,享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军事、税赋等各项权力,至于周天子则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享有爵位的只需履行按时朝贡、戍边等义务即可。战国时期各地食邑相互兼并,世袭制逐渐废弛,传统的贵族爵位也随之不复之前的效力。

等到秦朝在全境推行郡县制以后,所有地方官僚由中央任免且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与此同时,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内也渐渐被剥离了统治权利,这些贵族的食禄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其数量按民产计算,与周代按田邑大小区分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汉初统治阶级撤销了很多爵位,只留下了王侯两级,但后来还是封了公爵,也就是后来以外戚身份篡位的安汉公王莽。王莽篡汉给刘氏造成了极大的阴影,所以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公爵就成为了统治阶级内部心知肚明的禁忌,甚至直到东汉末年,尽管汉室皇权已经衰微,曹操获封魏公一事仍旧受到了荀彧麾下的大臣反对。

那么,为什么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后受封的只是个公爵呢?

论理来说就算有担心篡位的忌讳不封王爵,至少也能算个侯爵吧?这件事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当年白马之盟的时候,刘邦与大臣们立盟宣誓: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也就是王爵只能封给刘氏皇族,而侯爵只能由有着赫赫军功在身的人才有资格受爵。刘协失去帝位之后,对于最高统治阶层曹氏就只相当于一位既是异姓、又无军功的臣子而已,之所以封他为“山阳公”,主要算是给这位前朝皇帝留下最后一丝颜面,既彰显了曹丕帝家大度、皇者风范,也顺便能稍微起到对汉室旧臣和刘协的些许安抚作用罢了。

至于蜀汉怀帝刘禅被封公爵,也是有一些说法的。

在刘禅投降魏国的时候,曹魏无论从军事、政治,抑或人才等各方面,都已经明显远胜其余两国。这时候蜀汉的投降无疑为魏国完成一统起到很大的助益。首先,自愿投降的蜀国没有对魏造成太大的兵力损失,而此时贸然杀了降国的君主,很容易引发蜀国旧臣和民众的自发暴动;其次,刘后主装傻充愣“乐不思蜀”的本领实在高明,就连司马昭都没能看穿;再有就是,这时候吴国仍在魏军的大势下苦苦坚持,留下刘禅并且给他封爵好生供着,无形中也是一种对吴国攻心的阳谋。

事实上,同样是公爵,刘协受封的“山阳公”与刘禅的“安乐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汉朝将列侯按照封地大小,分为县侯、乡侯、亭侯,而公爵也同样分郡公、县公、乡公三类。曹丕以兖州山阳郡为刘协封国,《后汉书》记载:“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由此可见,山阳公是郡公,而且“位在诸侯王上”,除了依旧没有太多实权以外,可以说是地位很高了。然而刘禅受封的“安乐公”,虽说名义上他的食邑被称为“安乐公国”,但实质上安乐仅仅只是一个县的范围,而且刻意取了“安乐”两字的意思,司马昭意在告诫刘禅安心享乐就好了,不要去想那些复国之类的蠢事。所以比起刘协的山阳公来,安乐公的地位要低得多。


文来现实


三国时期虽然攻伐频繁,但不得不说的是,几位末代皇帝都有个不错的结局。

自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恢复周代“五等爵位”以来,“公爵”就成了皇家分封的高等称谓了。



“公”不是职务,而是爵位

两汉时是没有“公爵”称号的,只有王和“二十等爵”,王封同姓贵族,“二十等爵”封军功宿将。东汉末年,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恢复周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掌权制造声势和舆论导向。另外曹操还别出心裁地在“五等爵位”前加了一个“王爵”,变成了“六等爵位”,之后的曹操也是按照这“六等爵位”,一步一步地夺取了朝廷大权。

当然“公爵”也有分大小,像曹操、司马昭一类的是国公,刘禅、刘协等别国君主或前朝皇帝的是郡公和县公,而一些贡献不高,但身份不低的则是乡公,例如高贵乡公曹髦。“公爵”管辖领土面积的大小决定了所食俸禄的大小,并且要接受朝廷的监督和控制。名义上为“国中之国”,实际权力并不大(曹操、司马昭等不计)。



四位亡国之君爵位的比较

三国四位亡国之君:汉朝刘协、魏朝曹奂、蜀汉刘禅和东吴孙皓中。孙皓被封归命侯,无封国,永生居住于洛阳,俸禄、爵位、待遇都是最低的。最高的则是曹奂,由于晋承魏统,司马炎对这位原来君主、如今臣民的曹奂给予了十分优厚的待遇:封陈留王,食邑万户,居住在魏公国都邺城,国内行魏国正朔。

至于刘协和刘禅虽然都封为公,但待遇也有所不同。刘协封山阳公,以山阳郡为封国,下管二十三县,国内行汉正朔,爵位虽比曹奂小一级,但待遇也差不多。

相比之下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虽同为公爵,但比起刘协的山阳公可就逊色得多了。安乐县大概也是在洛阳境内,所以刘禅名为安乐公,实际上却根本没踏出洛阳的监控之下,其他的待遇也完全比不上曹奂和刘协两位。


一贰一橙


公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周代以来,形成了五等诸侯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安乐公、山阳公,就是这五等爵位的一等。不过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也算一等诸侯,所以公只能屈居第二位。

另外,公也分大小,有的相当于县,有的相当于郡。《后汉书》:“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唐李贤注:“山阳,县名,属河内郡,故城在今怀州修武县西北。”根据李贤注,这个山阳是县,在今河南焦作,献帝的禅陵也在此地,另外,一万户也是一个县的规模,足以证明山阳公是县公。同时有个山阳郡,在今山东菏泽一带。

在汉代,郡和郡国是平级。刘懿的山阳国就是山阳郡改的,山东一带,不是焦作的山阳县。山阳郡辖二十三县,山阳县才一万户几万人口,郡比县大的多。汉献帝刘协的山阳公封地确定在山阳县,是县公,合乎情理。


我在山顶等着你


这是一种爵位。

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为皇帝。

皇帝以下为王爷。一般均为皇帝的兄弟,子侄。

王爷分为亲王,郡王。

王以下分为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你所说的"山阳公"就是五等爵位最高的一等。

清曾国藩立了不世之功,只被封分为侯,没有封到公。


人间一尘


这里的“山阳公”、“安乐公”的“公”是爵位,就是待遇级别,不是官职。就像军长;有少将,也有中将、上将一样。军衔只代表待遇,军职才代表权力。在战国时代之前,商、周都是论功大小封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春秋时的鲁国、宋国都是公爵,楚国很大却仅是子爵。所以,最早称王的就是楚国。这个时候的爵位,与后来的爵位含义是不同的。有爵位的,就是一个诸侯国。可以有国家的一切机构、包括军队,只是有一个名义上的共主商王(或周王)。到汉代侯以下的级别已经没有了,但侯爵却分为了亭侯、乡侯、县候,县候就是侯爵最高级别了。而这个侯爵是不能称为“国”的,和春秋之前是不同含义的。成为侯爵的人,可以享受封地的一切税收,但却是没有行政治理权的。更不能有自己的军队和行政班子!

在东汉末年,尤其是三国时期,侯爵已经多如牛毛,很多都仅是名义上的,一种荣誉而已。像关羽的“汉寿亭侯”,刘备的“宜城亭侯”,都是空有其名的,没有任何实质利益。曹魏还有指定“食邑”有多少户,封到敌国的土地上的空衔也没关系。蜀汉却连这点都没有。

而汉献帝的“山阳公”,是可以享受“山阳”这个地方的一切利益的。除了没有军队,估计还有一定的治理权。所以,他还能得到当地人的爱戴。而刘禅的“安乐公”就不好说了;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待遇,因为没有资料记述他有封邑或食邑,估计司马家是按照“公爵”的待遇级别把他养起来而已。从汉代的级别来看,“公”一级是不会随便封给别人的,应该是特殊人物才有可能得到这个级别的称呼;例如王莽、曹操、司马懿、刘协、刘禅这些特别的人。诸葛亮若是不死,而又能夺得关中的话,也是有可能得到“公”这个爵位的!


傲视苍穹39


三国时期汉朝皇室两任帝王皆被废。汉朝最后一位正统的皇帝刘协被迫让位于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而蜀作为东汉的延续,其帝王刘禅也投降于魏,赐封号安乐公。两代皇帝都被封“公”,那这“公”究竟是何身份呢?

“公”的历史要追溯到周朝,它本是种爵位,仅次于王。最有名的“公”当属周公,虽然他以解梦在民间声名远扬。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辅佐周武王两次伐纣,摄政长达七年,可见“公”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公”这个爵位并没有一直延续,在秦和汉就没有公爵。只是在汉朝末年时,曹操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封自己为“魏公”,这算是一个例外。

到魏晋以后,五等爵开始被设立。当时司马昭称晋王,他认定晋将取代魏成为新的王朝,就着手让大臣裴秀恢复五等爵制来提高司马氏功臣的地位,公爵也就得以重现。至于刘禅与刘协的公爵看似相同,实则大有区别。

曹操一向被看成是心狠手辣之辈,但曹操对弑君称帝一事却是有心无胆。刘协暗中让人携衣带诏出去求救,曹操大怒但仍然不敢动刘协。一方面怕无法继续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另一方面也怕被天下人唾弃。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时,虽然他比曹操更进一步,逼的刘协禅让给自己,但仍然不敢对他赶尽杀绝,反而是封他做“山阳公”。

刘协的山阳公乃是郡公,有万户封邑,仅在曹丕一人之下。同时他可以不称臣,不拜魏王诏书,甚至还能建立汉朝宗庙,身份地位极高。后来刘协因病去世,当时的魏明帝不仅率群臣哭拜,甚至还追谥刘协为皇帝。当年他被封为山阳公时,曹丕对他说:“愿与你共享天下的好东西”,这句话算是做到了。刘协的山阳公也是名副其实的,后来甚至还世袭下来,延续近百年,到五胡之乱时才结束的。

相较于刘协的公爵,刘禅的“安乐公”水分要更大一些,安乐公仅是一个县公,同刘协的郡公无法相提并论。郡下才设县,而且一般一个郡下有四到十五个县,可见郡的等级是在县之上的。刘禅在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曾评价“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这个评价相对客观,刘禅作为蜀国国君,魏的政敌。本来应保持气节,没想到他却乐不思蜀,让人有意看轻。另外刘禅的帝位并不如刘协正统,他的县公之位其实也只是因为魏看他主动投降之后没有反叛之心才给他的,只是安抚他而已,像刘协那样不称臣之类的待遇一概没有。

公这一“爵位”一直到清朝还没有消亡,像鳌拜就曾被封为武公。近期因《延禧攻略》一剧而被公众所熟悉的傅恒也被封为忠勇公,后面被封为二三等公的更是数不胜数。可见“公”这一爵位不仅历史很久远,同样也很常见。


邓海春


方圆论坛观点

中国古代侯爵制度的起源最早有记录是在商朝时期。所谓的封爵制度就是君主分封贵族和功勋大臣们爵位来拉拢他们,使其统治地位趋于稳固。最初的爵位制度也非常简单,因为没有皇帝,所以君主就是王。而君主以下分封的爵位就是妇、侯、伯、子、男四个爵位。再后来到了周朝时期“妇爵”也就是王的妻子这么一个爵位改成了公爵。也就演变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始皇开天辟地统一中国之后直到两汉三国时期因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所以皇帝的直系血脉出现了王爵。这个时候的爵位就变成了六等爵位制度。也就是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


后来随着爵位制度的不断完善,在王爵和公爵这两个等级爵位中也有高下之分。比如王爵又区分为亲王和郡王。而公爵又分为国公、郡公、县公。至于侯、伯、子、男等爵位倒是没有具体详细的划分。而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在王国之后就被曹丕册封为山阳公。而曹魏在灭掉蜀汉之后又册封刘禅为安乐公。

其中刘禅是国公,而汉献帝只是郡公而已。在等级上汉献帝刘协要比刘禅差一点。在三国历史时期曾有过安乐公国的存在。刘禅册封之地也是古代安乐国。而汉献帝刘协册封于河内山阳郡。所以很明显刘协只是一个郡国公。事实上在古代王朝更替只要不是有着深仇大恨的话,新朝的君主对于亡国之君都会进行册封。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收拢人心。



比如秦二世死后子婴继位但秦国以灭所以子婴被刘邦封为秦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拉拢关中人的民心。再比如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司马炎不也册封了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为陈留王嘛。实际上这已经是司马炎大度了。一般来说亡国之君最高也就封公而已。异姓不得封王从刘邦之后就一直被彻底的贯彻了下来。而三国时期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之所以f爵位被降低为侯爵也是因为当时士人普遍觉得东吴根本就没资格成为一个皇帝之裔。因为三国时期曹魏代替了西汉,而蜀汉又是西汉的延续。东吴就不一样了。一直以来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在灭掉东吴之后才会被封为侯爵。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