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溘然長逝:民國“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還是一傑脫穎而出?

1925年3月12日,帶著尚未實現的“和平、奮鬥、救中國”的夙願,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這位在國民心中享有極高政治威望、以一己之力創建興中會及同盟會,率先扛起革命大旗的巨星的隕落,在給世人帶來極大苦痛和悲慟之餘,又引發人們對於民國新形勢的思考——繼承孫中山衣缽、引領革命前進的擔子花落誰家?是隨於孫中山先生羽翼之下的“三傑”並駕齊驅實現共治?亦或是其中一傑獨挑大樑?

孫中山溘然長逝:民國“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還是一傑脫穎而出?
  • 孫中山先生

而這追隨孫中山先生的“三傑”又是誰呢?

“傑一——廖仲愷”

廖仲愷,1877年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旅美華工家庭,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愛國主義踐行者。在歷經中日甲午戰敗,國家慘遭蹂躪和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後,廖仲愷決定東渡日本、留學取經,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恰恰也是這一留學經歷,讓他無意中結識了在東京宣揚革命的孫中山。懷揣著崇拜之心,廖仲愷積極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一同探索濟世救國的道路。

1921年,廖仲愷出任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代理總長,全面整合財政資源,公開支持孫中山出兵討桂和北伐的戰爭策略。1922年,因陳炯明發起叛變,廖仲愷被捕。在其夫人何香凝的多方奔走和斡旋下,方被釋放。而後,在孫中山的任命委託下,代表民國政府赴蘇俄就“遠東問題”進行協商合作。

孫中山溘然長逝:民國“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還是一傑脫穎而出?
  • 廖仲愷先生

在追隨孫中山革命道路的過程中,他始終腳踏實地、任勞任怨。既可深入基層指導工農運動,又可遊走於前方代表政府出席會談。他既是一個愛國主義的終生踐行者,更是一個擁護民主革命、致力於挽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的革命家。就連總理夫人鄧穎超也給予他高度評價:“廖仲愷先生一生為中國革命事業鞠躬盡瘁,建樹了光輝的業績。”

“傑二——胡漢民”

胡漢民,字展堂,晚號不匱室主,1879年生於廣東番禺。作為處在中國近代風雲變幻風口浪尖上的民主革命家和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領導者之一,胡漢民的經歷就折射出了中國近現代複雜多變且艱辛崎嶇的道路探索的投影。

光緒三十年,胡漢民東渡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進行系統學習。後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納入孫中山旗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胡漢民出任民國政府秘書長,與孫中山深入簡出,投身於革命事業。在出兵北伐一事上,他緊隨孫中山左右,被時人稱為“第二總統”。

孫中山溘然長逝:民國“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還是一傑脫穎而出?
  • 胡漢民

“傑三——汪精衛”

汪精衛,字兆銘,出生於1883年5月4日。他自幼熱愛讀書,文采卓越,並於1903年官費奔赴日本留學,由此結識了在東京遊走推行革命的孫中山。在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就“要不要革命”等問題掀起論戰時,汪精衛多次在《民報》上發表文章,以此作為對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的猛烈回擊,在民主革命黨人中獲得大片支持。

孫中山溘然長逝:民國“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還是一傑脫穎而出?
  • 汪精衛

1910年,汪精衛因密謀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失敗鋃鐺入獄,但他這一英勇之舉受到了時人的敬佩與尊重。在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後,汪精衛更是旗幟分明地擁護他的三大政策,贏得了孫中山的高度信任,而這也成為汪精衛在民主革命黨派中快速立足並站穩腳跟的重要資本。

可以說,在當時國民黨群龍無首的情勢下,汪精衛在黨內成為接班人的呼聲是最高的。首先是,他極善揣摩總統心思獲取信任,並用於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其次是,他懂得利用文筆進行輿論造勢,給自己爭取最大的內部呼聲支持;最後,便是他具有極佳的演說天賦,可利用一切資源為自己爭取機會。

孫中山溘然長逝:民國“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還是一傑脫穎而出?
  • 汪精衛與胡漢民

基於此,汪精衛本身對繼承孫中山衣缽、成為下一任國民黨領袖也是信心滿滿。但權力的誘惑,帶來的爭奪也是極其激烈的。這大抵也是在“三傑”之一的廖仲愷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被暗殺後,原本情同手足的胡漢民、汪精衛反目成仇的原因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