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下的那些“基层群众”——哈市呼兰区建设路街道县委家属楼检查点见闻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26日电(纪云鹏 郝冬冬)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初,一段举国抗疫的时光终会被历史铭记:国士无双、天使逆行、警徽闪耀、志愿前行……。大时代的记忆里,他们值得被珍藏。可是我们不应忘记,战疫洪流中还有一大群人,他们都是平凡的“基层群众”,做着最平凡的事情,他们就在我们周围,默默奉献,聚沙成塔,他们是城乡抗击疫情力量的基石,他们同样值得被深深铭刻。

大时代下的那些“基层群众”——哈市呼兰区建设路街道县委家属楼检查点见闻

  带着全家上阵的“吴委长”

  吴艳清,一位看起来比实际年纪略显苍老的中年妇女,哈尔滨市呼兰区建设路街道建设社区协管员,居民习惯地称她“吴委长”。1月23日起,她就放下团聚的碗筷,快速进入防疫状态。短短两天,建起防疫微信群40个,做到每楼一个。手机片刻不离身,24小时待命,随时赶赴现场。大年三十早上,她带着休假的女儿奔波在宾馆、旅店,通知疫情状态。消杀物资来了,她和女儿又入户分发酒精,扛着一箱箱沉重的酒精每天爬无数个台阶挨家发放,棉袄完全湿透。

  2月6日,接到小区封闭通知,建设社区的九名工作人员要负责十三个检查点的站岗工作。吴艳清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往返社区与检查点,她把当公交车司机的丈夫老梁也带进了检查点。老梁高高大大,说话高门大嗓儿,盘查细致,对进出小区的外地车辆询问尤其细致。邻居们说,这一家三口见面时间最长的是在检查点上。随着志愿者逐渐返岗离开,“吴委长”又把在区血站工作的小姑子梁秀萍和在家待业的妹夫张学宇也拉到检查点站岗。当被问到这么累还想继续干吗?,她只是笑笑,“国家遭这么大的难,这个时候就得上,这个觉悟我们还是有的。”吴艳清只是建设社区聘请的普通协管员,工资报酬每月不过千余,大灾面前却把一份协管员的工作发挥的极致,她默默奉献的身影让很多人把她当成了正式职工。

大时代下的那些“基层群众”——哈市呼兰区建设路街道县委家属楼检查点见闻

  一如既往的张祥东

  张祥东,在老城区开了家私人诊所。从2月6日起,作为志愿者,他被分配到建设路萧乡名苑小区检查点值守第一班。天太冷,他就一直把车发动着,供大伙轮流取暖。随着点位的调整,他也跟着吴艳清来到县委家属楼检查点。他觉得夜深人静不安全,就替了吴大姐的晚班。深夜特别寒冷,他每天都是把两条棉裤套在一起穿,即使这样,也要时不时的进到车里缓一缓。

  张祥东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谁都知道炕头儿暖乎,但遭罪的活儿总得有人干才是。赶上这个特别时期,尽了力心里也安生”。

大时代下的那些“基层群众”——哈市呼兰区建设路街道县委家属楼检查点见闻

  两名喜欢车的大学生

  时博是个十足的车迷,听到马达声就能辨别出汽车品牌和排量;姜修宇每晚八点钟开着家里的丰田“霸道”和时博一起准时来到检查点,他们要一直坚持到十一点。两人都是学院路的大二学生,他们觉得年轻人熬夜坚守是应该的,总比把时间用在刷“抖音”上要好很多。对于这种有些辛苦又有些风险的工作,家里人都很支持,觉得奉献社会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情。每天在寒风中坚守,室外的低温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遇到不配合工作、不佩戴口罩、不听劝阻的居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他们觉得这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

  在本该舒适地待在家里享受假期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执岗,选择了承担,面对每天长时间辛苦的工作,他们回应说“社会需要90后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站出来,奉献青春没毛病。”

大时代下的那些“基层群众”——哈市呼兰区建设路街道县委家属楼检查点见闻

  还有田向臣他们

  田向臣是通过朋友介绍来县委家属楼检查点帮忙的。社区工作人员女性多、男性值晚班会方便些,他就主动调到晚班。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言语不逊到嘘寒问暖、这些天的接触让他和居民都成了好朋友。

  在小小的县委家属楼检查点,有吴艳清一家,有张祥东、时博他们,还有区法院的同志、区妇联的同志,区教育的同志。还有一位居民阿姨,几乎每晚都站在检查点的不远处,一问才知,她不会扫码测温,她说陪着大伙站一会也是好的。

大时代下的那些“基层群众”——哈市呼兰区建设路街道县委家属楼检查点见闻

  你看,在呼兰,老城几十个检查点,农村几百个检查点,守着他们的大都是大时代里最不起眼的平常人,他们鲜有“加油守住”豪言壮语,他们有时可能也有怨言,也有牢骚,但大灾面前,他们用柔弱的肩膀苦扛苦熬,粗糙的手紧握在一起,守护着自己的社区、自己的村屯、自己的家园。疫情过后,他们也将回归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名子可能不会出现在光荣榜上,但是,这些“基层群众”,这些平常人,发出了这个时代这个特殊时期最美丽最耀眼的光……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