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生產上不去,肉價下不來!農業農村部:狠抓生產,加大補貼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把生豬穩產保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3月印發《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給的意見》,5月組織召開全國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電視電話會議,8月召開全國生豬穩產保供電視電話會議,9月在河北邢臺召開生豬生產推進會,都對全國生豬穩產保供作出全面部署。相繼召開東北和南方片區會,指導東北地區擴群增養,要求南方地區儘快遏制下滑趨勢。成立恢復生豬生產協調辦公室,加強生產和政策情況調度,約談11個生豬生產下降幅度較大的省份。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會同有關部門出臺17項政策措施,全國31省(區、市)印發生豬穩產保供實施意見。在市場拉動和政策推動下,生豬生產已出現止降回升的積極變化,但恢復生產發展保障市場供給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任務十分艱鉅。當前首先是把生豬生產抓上去,確保各項既定目標如期實現。為此,制定本行動方案。

生豬生產上不去,肉價下不來!農業農村部:狠抓生產,加大補貼

一、行動目標

  生產恢復目標:今年要儘快遏制生豬存欄下滑勢頭,確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確保明年元旦春節和全國“兩會”期間豬肉市場供應基本穩定;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

  產銷平衡總體要求:東北、黃淮海、中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安徽、河南、山東、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為生豬及產品調出區,要為全國穩產保供大局作出貢獻,實現穩產增產;東南沿海地區(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為主銷區,自給率要達到並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過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保證掌控豬源達到消費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區(內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為產銷平衡區,要確保做到基本自給。各地要分解任務到縣(市、區、旗),確保任務落實到位。

二、重點任務

  (一)落實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建設補助項目。督促各地抓緊落實2019年項目資金,指導養殖場戶儘快開工建設;及時下達2020年項目資金,加快項目執行進度,儘快形成實際產能。

  (二)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支持力度。指導地方對生豬養殖場戶購置自動飼餵、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農機裝備實行應補盡補。

  (三)保障養殖用地。配合自然資源部門落實生豬養殖用地按農用地管理政策,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簡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取得效率。

  (四)落實財政支持項目。用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支持生豬生產發展、動物疫病防控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經費,縣市要加快補助資金撥付進度,在三個月內將補助資金給付到位。

  (五)加大金融保險支持。總結推廣抵押貸款試點經驗。督促地方細化落實種豬場、規模豬場流動資金和建設資金臨時貸款貼息政策,及時兌付貼息資金。擴大能繁母豬和育肥豬保險覆蓋面,配合銀保監部門進一步落實生豬政策性保險,降低養殖風險。

  (六)繼續開展生豬養殖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三年內再創建120家可複製、可推廣的高質量標準化示範場,總結推廣典型模式,輻射帶動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

  (七)幫扶中小養殖戶恢復生產。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9省(市)各選擇1—2個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地級市,推動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與地方對接,通過“公司+農戶”、託管租賃、入股加盟等方式,對中小養殖戶實行包片幫扶,帶動有能力有意願的中小養殖戶增養補欄。

  (八)開展禁養區清理工作。配合生態環境部,督促地方全面清理超範圍劃定的禁養區,確保今年12月底前完成。對打著環保名義搞“無豬市”“無豬縣”的,一律責令整改。

  (九)推進養殖項目環評“放管服”改革。對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建設,開展環評告知承諾制試點,建設單位提交承諾書和環評報告的,可以不經過開工前的評估審查,直接作出審批決定。

  (十)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督促各地繼續抓好監測排查、清洗消毒、調運監管、禁用餐廚廢棄物等現行有效防控措施。加快推進分區防控,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建設無疫區和無疫小區。建立完善動物防疫風險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修改完善《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嚴格按照應急實施方案要求,及時規範處置新發疫情,及時兌付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

  (十一)壓實養殖場戶防疫主體責任。督促養殖場戶落實物理隔離、化學消毒、生物免疫等綜合措施,實施養殖場動物疫病淨化工程。支持第三方檢測監測和養殖加工企業自檢,發展專業化社會化動物防疫服務組織。

  (十二)規範疫情報告。強化政策宣傳,鼓勵養殖場戶開展非洲豬瘟自檢並及時報告異常情況。各地一旦發現疑似疫情,必須第一時間規範報告。對故意遲報、瞞報、謊報尤其是阻礙他人報告的行為,嚴肅追責問責相關責任人。設立非洲豬瘟疫情有獎舉報熱線,暢通疫情舉報渠道,嚴格疫情舉報核查,社會公眾舉報非洲豬瘟疫情以及違反非洲豬瘟相關防控規定情形的線索,經查證舉報屬實的,給予相應獎勵。

  (十三)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督促地方抓緊完善省市兩級動物防疫行政機構,加強市縣獸醫實驗室技術支持能力,開展基層動物防疫機構標準化建設,按照“三權歸縣、服務在鄉”的管理機制設置鄉鎮或區域性畜牧獸醫站,通過“以錢養事”等機制配備鄉村防疫人員,強化疫情處置應急隊伍建設,儘快補齊防疫機構體系和人員隊伍等短板。在畜牧養殖大縣實行防疫人員特聘計劃,特聘動物防疫人員1萬人左右。

  (十四)加快推進糞汙資源化利用。落實糞汙資源化利用支持政策,推廣整縣治理典型模式,打通畜禽糞汙終端產品利用渠道。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採取分散收集、集中處理或就近直接還田利用等方式,解決中小散養戶糞汙處理問題。到2020年底,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汙治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

  (十五)強化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健全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體系,全面推進專業化集中處理,優化無害化處理企業佈局,及時足額落實補助資金,支持無害化處理企業提升收集、轉運、處理各環節生物安全水平,確保無害化處理企業可持續運行。

  (十六)規範生豬屠宰加工企業發展。優化主產區生豬屠宰產能佈局,支持優勢屠宰產能向東北、黃淮海和中南部分省區養殖集中區域轉移,實現與養殖佈局相匹配。在現有5005家生豬屠宰企業基礎上,繼續整頓清理小型屠宰場點。開展生豬屠宰標準化示範創建,2020年創建100家標準化示範企業。不定期開展監督抽查,確保生豬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制度和官方獸醫派駐制度成為常態。

  (十七)加強科技支撐與指導服務。加大非洲豬瘟疫苗科研攻關力度。開展非洲豬瘟防控技術集成示範,推廣大型養殖企業有效防控模式。實施生豬良種補貼,推廣人工授精技術。發揮畜牧獸醫技術支撐機構、行業協會、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的技術優勢,通過培訓講座和入戶指導等方式,推廣生豬疫病防控、節本增效實用技術。

  (十八)促進產銷對接。推動主銷區提高生豬自給率,在提升本地生豬產能基礎上,到有條件地區協作建立生豬養殖基地,採取“廠場掛鉤,定向供應”等方式,增強生豬供應保障能力。依託直聯直報平臺、《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電子出證系統、生豬屠宰統計監測系統,保障種豬和仔豬有序調運,支持生豬及其產品“點對點”調運,促進生豬及產品有序流通。

三、保障措施

  一是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職責。農業農村部門作為生豬穩產保供的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要求,主動發揮牽頭職責,會同有關部門,認真履職盡責,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動地方責任和中央各項扶持政策落實落地,促進生豬生產加快恢復。

  二是完善政策落實溝通協調機制。目前,農業農村部已會同有關部門成立恢復生豬生產協調辦公室,各地農業農村部門也要參照成立恢復生豬生產部門協調機構,主動承擔牽頭職責,推動資金、土地、環保、金融等政策落地落細。強化進展情況跟蹤,按月調度政策落實和生豬生產情況,對標對錶抓落實。

  三是落實省負總責總要求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在責任落實、規劃政策、資金投入、人才支持等方面拿出切實過硬舉措,堅決完成恢復生產目標任務。各省(區、市)要按新的形勢和要求,進一步細化三年生豬生產恢復任務目標。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各省承諾的發展目標和穩產保供工作開展督查,督查結果上報國務院,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