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最後的生命託舉,我們不離不棄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來源標題:為了最後的生命託舉,我們不離不棄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這一路,我們曾攜手並肩,用汗和淚寫下永遠,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和那段光輝歲月……”

疫情的陰霾逐漸散去,已經持續戰疫近兩個月的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分批撤離。而留下的醫務人員,更多的人,正奮戰在重症病區,與死神做最後的較量。完成這場更為艱辛的生命託舉的人,更值得我們呵護。今日所有的傷痕累累,明日都將是你不朽的勳章。

一個個生命的挽救,贈與患者的是希望與重生,留給白衣戰士的,卻是長久的牽掛與不捨。我們祝福所有人安康,也祈願再無疫病降蒼生。

为了最后的生命托举,我们不离不弃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最後一個夜班

3月21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多雲

徐一璟 寧夏銀川市婦幼保健院護士

趁著月色,我們踏上了夜班的路。

上車時,一如既往地與公交師傅互道一聲“你們辛苦了”,這已成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看著師傅帶笑的眼睛,我心裡暖暖的,又非常不捨,因為這是我最後一個班。最後一次乘坐這輛車,我努力地記住這位師傅的模樣,心裡默默說了一聲:謝謝您!

車離開的瞬間,我習慣地抬頭望向駐地酒店,只見隊友們站在窗前用手電筒向我們揮手。那意思是在叮囑:“站好最後一班崗”。

凌晨一點,病人已經熟睡,我們和上一班的隊友做完交接,他們臨走前留下一句:“最後一個班,加油!”在這裡度過了幾十個日日夜夜,看著病人逐漸減少,而我們也到了離開的時候,"最後一個班"這幾個字沉甸甸地落在心裡。

嗯,最後一個班,我們一定會加油。

病區的13位病人生命體徵都非常平穩,最後的4個小時,在這寂靜的夜裡過得格外快。30床病危的老爺爺得知自己要被轉院,非常難過,他在枕頭底下壓了一張紙,上面記錄著每個照顧過他的醫護人員的名字,生怕忘記了誰,一筆一劃都流露出對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

看著各種醫療器械,想起大家忙碌工作的身影,一幕幕都像放電影一樣在腦中飛速閃過。頓時,眼淚模糊了視線。

這,是我們曾經並肩作戰的地方。這,是我們曾經揮汗如雨的戰場。真的即將離開的時候,心裡都是不捨。

接班隊友走進來,我們進行了最後的交接班。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法和叔叔阿姨一一道別,只能再看一眼那一間間熟悉的病房,以及那一張張病床上熟悉的面孔。

前往駐地,沿途看著武漢的夜景,每一個高大建築上都滾動著“致敬白衣天使”“武漢必勝”“中國必勝”的燈光字幕。這是武漢人民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凌晨五點多,消殺組的老師們還在駐地帳篷前等待我們歸來。無論多晚,無論是否與你相熟,她們始終堅守在崗位,內心滿滿的感動。

武漢,4年前曾見過你繁盛的樣子,如今以特殊身份出現在你的生命中,這是最難忘的時光。以後我還會回來看你珞珈山上粉紅櫻花爭相綻放,蝶舞紛飛。

武漢,等我!

为了最后的生命托举,我们不离不弃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在ECMO轉運中的生命接力

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3月20日,黃石市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集中轉運至黃石市中醫醫院,大部分綜合醫院將恢復正常診療秩序。一位ECMO患者將從黃石市中心醫院轉運至黃石市中醫醫院,此次轉運雖然只有9公里的路程,但患者病情危重,轉運難度非常大,風險極高,稍微不慎就可能有生命危險。面對此項轉運任務,在李卿主任的指揮協調下,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

13時30分正式開始轉運。一部分轉運人員在中心醫院,另一批人則在中醫院接應。誰負責呼吸機、誰負責ECMO機器、誰負責氣管插管、誰負責監護儀上的生命體徵監測,都一一分工到位。

接下來,所有參與人員反覆確認細節,檢查呼吸機每一個參數的設置、每一個藥物的泵速,核驗氧氣壓力,配備備用氧氣瓶,準備壓縮機,查看電梯通道。一切都是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患者安全。

在保證所有準備工作萬無一失的情況下,14時20分,我們開始轉運患者。搬運患者、調試設備,一切有序進行,救護車一路鳴笛,車內轉運人員目不轉睛的盯著設備上的參數,十幾分鐘的路程,大家都高度集中、一刻也不鬆懈。路上的行人、行車主動讓行,保證救護車順利、快速地通過,為病人的救治爭取每一分、每一秒。

15時,救護車順利到達黃石市中醫醫院,醫護人員早已在病區樓下等候,電梯“虛席以待”。

我們用講機告訴病區內的醫務人員:“病人已到。”

“馬上進入病區。”

“收到、收到。”

簡短地溝通都是為了轉運順利進行。

進入病區後一切都已備好,大家迅速轉換連接,更換呼吸機、泵注藥物、開啟壓縮機、開放管路、評估氣道、評估生命體徵等等,一切地對接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一個病人的轉運,牽動了許許多多醫務人員的心,因為這是生命的囑託。

为了最后的生命托举,我们不离不弃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照亮每天往返的八公里

班車小哥的微笑伴隨了我們50天

3月23日 天津北辰區隔離休整點 晴

王一旻 天津市泰達醫院重症醫學科行政副主任

時間如水般逝去,返回天津已經一週,在武漢的日子五味雜陳,像是寄自久別故鄉的包裹,沉重而珍貴,沒有打開的勇氣。然而記憶總是令人猝不及防,在最不經意時湧入心裡,銘刻在心。

怎麼也不會想到,今生第一次來武漢,緣於一場瘟疫。當飛機降落在凌晨空曠的天河機場,我知道,這次是真的踏入了疫區,帶著熱情,責任,牽掛和忐忑,我們來了……

日子一天天展開,按部就班,培訓,學習,上班,下班,洗手,消毒,醫院,宿舍……陰雲低垂的天空,不期而至的凍雨,溼冷的灰成了初來武漢的主色。

小哥是我們遇到的第一抹亮色,地道的武漢青山區人,退伍軍人,高大帥氣,總是面帶微笑,我們都稱他為“小哥”,因為他很年輕,90後。

小哥叫戚彪,是公交公司派駐天津援鄂醫療二隊的班車司機,負責接送上下班的隊員往返於宿舍和武鋼二院之間,四小時一班,單程八公里的距離,辛苦,單調。受到疫情影響,小哥也很多天不能回家了,父母妻兒都在家中,直到五十天後醫療隊撤離,他和他的同事們才能開始隔離。

朝夕相處,這一切他從未提及,無論深夜還是清晨,上了班車,總能看到他標誌性的微笑,還有車裡淡淡的老歌,會有溫暖襲上心頭,驅散滿身寒氣……

醫療隊的生活保障充足到位,青山人民傾盡全力支持了我們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然而出門在外,總有些小小困擾,小哥就是我們的哆啦A夢。指甲剪,剃鬚刀片,兩包涪陵榨菜,一瓶豆瓣醬,隱形眼鏡護理液,甚至摔壞的手機……

工作很快理順,患者陸續治癒出院,我們也融入了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堅冰正在消融,歲月歸於靜好,小哥的微笑恰是佐證。

離別同樣來的猝不及防,我們要走了,匆忙合影的隊伍裡,小哥和車隊的師傅們都是C位,他們幾乎和所有人都合了影,我們相約,秋天在天津相聚。

告別的難捨替代不了回家的喜悅,在那麼多笑臉和掌聲裡,我們記住了小哥轉身拭去淚水的背影,也記住了這座城市,武漢,我們生命中有五十天是為你而活的,伴隨我們的,還有你的人民,他們普普通通,沉穩大氣,帶著淡淡的微笑。

青山不改,武漢無恙………

为了最后的生命托举,我们不离不弃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英雄不只是穿著紅披風的超人

3月21日 海口 晴

胡馨玥 海口市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護士

從出征那天開始,便不斷有人對我說,英雄,加油。加油,英雄。

我是萬萬不敢以英雄自居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於我而言,征戰湖北,是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覺悟,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特有的故鄉情懷,更是一名醫護人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2月14日晚,我來到湖北荊州。當我真正身處這座原本煙火氣十足的城市的時候。寒風呼嘯,風過之處一片蕭瑟。白雪茫茫,雪落之地蒼然蕭條。我才真正意識到,我的故鄉啊,她真的不太好。

大家能夠在新聞上看到,一批批支援人員、物資,源源不斷的往湖北輸送,可是看不到,我的同仁裡仍有人需要用垃圾袋綁住雙腿充當鞋套。

大家可以在網絡上刷到,有支援隊員心臟驟停,可是看不到,我的同事在出隔離病房後,暈倒在洗澡間,在凌晨4點過敏掛急診,在防護服裡缺氧心率120+,在防護口罩裡嘔吐,汙穢之物糊自己一臉。

我看到,重症病房的戰友,馬不停蹄的忙碌著。x床病人精神良好,向同事討了一杯水,熱水倒好後,病人說,有點燙,等會再喝。下一秒卻病情驟變,搶救無效離世,走時,床頭的開水還沒涼。哪怕在醫療行業見多了生離死別,可這種心情,不在現場真的沒法做到感同身受。

我看到,隔離病房的戰友,98年的小護士,從疫情之初開始,輪值夜班,一天接一天,持續一個多月連軸轉。夜間天氣變化大,稍有鼻塞,便膽戰心驚,生怕自己身體有恙,給大家添負擔。

我看到,方艙醫院工作的戰友,從酒店出發到方艙醫院要1個多小時。因為要值夜間12點至凌晨4點的班,晚上9點多就需要洗漱出發,直到凌晨5點多,所有下班人員集結完畢,才可一同返程。天快亮了的時候,大家也相互支撐著,睡著了……我看到了很多,我看不到的更多。我體會到的很多很多,我體會不到的更多,更多。

昨天,我們從荊州撤離的時候,警車開路,來往車輛鳴笛致敬,街道兩旁市民自發送行,一股榮譽感從心底而生。突然想起大學最後一次班會,被問到以後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吧。但真的是到此時,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依然是一個平凡人,但所做之事讓我並不平庸。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原來英雄,不只是金髮碧眼,穿著紅披風的超人,原來,我們這些最普通的人,也可謂之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