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導讀:河北省,簡稱為“冀”,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而在我國的歷史上,河北其實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春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西北部屬代國。

秦朝,河北被分為九郡,比如鉅鹿郡、邯鄲郡、恆山郡、齊郡等,尤其鉅鹿郡一直是古代的軍事要地。著名的鉅鹿之戰便發生在這裡。

西漢時期,河北屬幽州、冀州、幷州小部分,而後來的東漢、西晉時期一直沿用於此。

隋朝時期,河北屬冀州,“冀”便因此而得名。

到了唐朝和五代時期,河北正式被稱為河北道,它的北面便是燕雲十六州一地,而在五代後晉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遼國,而燕雲十六州卻是中原王朝防止外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因此它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可是失去了它,北宋又如何去防禦遼的入侵呢?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燕雲十六州與河北地區

北宋時期,由於燕雲十六州的失去,再加上南面廣闊的河北平原四面曠野,易守難攻,所以地形更利於契丹的騎兵作戰,同時隨著宋太宗北伐失敗,北宋對遼的戰略思想由最初的收復燕雲,以攻為守,轉向消極防禦,甚至以錢物換來和平,可是即便這樣,遼還是經常入侵劫掠,而河北作為燕雲與北宋的交界地區,自然擁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宋朝的統治者便將河北邊防作為施政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期話題我們談一談北宋戰略思想的轉變,以至於不得不重視河北地區的邊防建設,同時反映了北宋因地制宜、取長補短的邊防理念。

首先說一下宋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思想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而在與唐末帝李從珂的角逐時,向契丹求援,契丹則幫助石敬瑭建立後晉,作為交換條件,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從此燕雲十六州納入了遼的版圖,雖然經後周世宗柴榮收復了瀛、莫二州等地,但是燕雲大部分地區仍然為遼所控制,於是這使得中原地區喪失了保護的屏障,而對於北宋朝廷來說,收復燕雲十六州是鞏固邊防的重要舉措,這也是宋初的邊防戰略思想,為此宋初的統治者也是做出了各種努力。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宋太祖照

1,宋太祖金錢贖回

嘗語近臣曰:“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以贖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即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 ” ——《澠水燕談錄》王闢之

宋太祖的話表面對於燕雲十六州先採取贖回政策,如果贖回不成,哪怕傾盡財力,也要徵兵討伐,其實宋太祖的話並非空談,他做過多年準備,比如設立“封椿庫”以積蓄錢財作為贖金,而贖金的來源則大多是當初平定諸國後的“寶藏”,他曾感嘆:“此金帛如山,用何能盡”,可見當時的積蓄已經很可觀了。

但是他也知道金錢贖回政策是行不通的,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首先選擇有才能的將帥,並給予高度信任,並積極練兵,可是這點在重文輕武的宋朝,實行起來是有很大困難的,其次還要有收復燕雲的最佳時機,但是由於宋朝剛建國,經濟、政治、軍事還不穩定,所以宋朝的這番努力,也只是一廂情願,雖說帶有求和平的積極想法,但是遼是否同意,北宋並不知道。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宋太宗照

2,宋太宗武力奪取

在宋太祖的收復計劃中,如果以錢贖回不成,宋朝將武力奪取,但是因為當時宋朝的不穩定,尤其南方的混亂,所以直到宋太宗在公元979年滅北漢後,武力奪取才提上議事日程。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雍熙三年兩次派兵北伐,然而均遭失敗,尤其在高粱河一戰中,自己還中箭受傷,兩次收復失敗,不僅使北宋朝廷備受打擊,還引來了遼的南侵,而遼的南侵勢必會經過河北地區,直到最後簽訂了澶(音同禪)淵之盟,將遼軍隔絕於河北之外,實際上也是承認了遼國擁有燕雲十六州的合法性,因此宋對遼的戰略思想也逐漸轉變了。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宋太宗的兩次北伐失敗

北宋的戰略思想由積極進攻向消極防禦的轉變

因此遼卻洞悉宋的防禦思想,所以經常入侵劫掠河北地區

其實在太祖、太宗時期,宋軍還嘗試發兵討伐,雖有戰敗,但是遼軍並沒有長驅南下,而到了宋真宗時期,也就是北宋的第三任皇帝,他的戰略思想卻由積極進攻向消極防禦的轉變,以堅壁清野為主要戰略,各保城池,不許出兵作戰,即便情況所迫,也僅僅是依託城池佈陣,不許主動出擊,而造成的結果也是相當嚴重。

宋軍的消極防禦使得城池彼此之間缺乏戰略合作,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比如宋真宗鹹平三年,遼軍再次南侵時,大將範廷召準備分兵攻擊,並向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領兵前往,並與範廷召約定明早再戰,但是範廷召則自行帶兵離去,致使康保裔被圍困,直至戰死。縱然守城容易,但是宋軍一味地死守,不敢在防禦中發動進攻,都不能說是好的戰術。

因此遼軍很容易洞悉北宋的防禦思想,所以經常出兵劫掠河北地區,而這些地區遭受嚴重的戰爭破壞,所以北宋不得不對河北進行軍事防禦部署。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宋真宗照

北宋對河北地區的軍事防禦戰略的部署

其實對於河北地區的邊防事宜,早在周世宗時期,便在河北置三關:分別是霸州益津關(今屬廊坊市)、雄州瓦橋關(今屬雄安市)、瀛州高陽關(今屬滄州市,古時稱河間市)派重兵駐守,以抵禦遼軍,而這三關,形成掎角之勢,相互應援,控制了遼軍南下的咽喉要道,因此北宋初期也對這一地區進行軍事設置和駐重兵防禦。

1,河北軍事區域的設置:縱深防禦

宋真宗鹹平六年,遼聖宗派南府宰相耶律瓜農、南京統軍使蕭達凜率軍南下,宋軍潰敗,於是北宋朝廷決定大力整治河北邊防,主要在河北地區設置三道防線,以加強縱深防禦。

第一道防線:威虜軍騎兵六千,由大將魏能指揮,騎兵五千屯保州(今屬保定市),都巡檢楊延昭指揮。

第二道防線:高陽關、滄州、定州,三路人馬集結於定州,夾唐河布成大陣,由三路都部署統領,並在大陣外建立營柵欄,防止遼軍的突破。

第三道防線:天雄軍(今河北邯鄲),由石寶吉率重軍駐守。

如此三道防線,縱然可以成功防止遼軍南下,但是遼尚未入侵,卻已勞民傷財,所以宋真宗景德元年,又令威虜軍魏能、保定都巡檢楊延昭所帶領的部隊移防定州,形成縱深防禦,使得遼軍南侵時受到層層阻礙,使其體會到每佔領一塊土地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但是這也只是宋廷的“一廂情願”,並沒有成功,遼軍還是能夠成功地突破三道防線,甚至曾一度直逼宋都開封。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北宋河北地圖

2,河北駐軍情況

宋太宗時期,在經過雍熙北伐失敗之後,宋朝已經無力對遼再次發動戰略性進攻,於是起用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借他們的名望來鎮守北部邊疆,比如左衛上將軍張永德鎮守滄州、右衛上將軍宋偓鎮守霸州等,並在延邊的雲州一線部署了一定數量的守城軍隊,至宋仁宗時期,增大守城兵量,富弼在《河北守禦十二策》中記錄了當時的兵量。

今無事時河朔已有駐泊、屯駐、就糧兵十八萬,本城五萬,至用兵時增至十萬。

到了宋神宗時期,兵量定額為七萬,但是由於屯駐大批軍隊,後勤供給便是一大難題,所以為了節約運輸成本,宋廷將部隊屯駐漕河另一側,另外在情況不緊急時,將部分部隊移往糧食充足的地方,但是即便這些駐軍困難有所改變,但是守備部隊不足額的現象還是非常嚴重,甚至號稱重鎮的定州最多時也就二萬人,根本不足以擔負保家衛國的重任。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宋神宗照

除了進行軍事防禦部署,還要有以步兵為主、騎兵為策應的應敵戰術

以及以弓弩打擊遼朝騎兵的戰術

1,步兵為主、騎兵為策應

我們知道遼軍以騎兵為主,而北宋則以步兵居多,所以在應敵戰術上,北宋不得不以步兵為主力,而宋代軍馬的來源主要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貿易等實現的,但是這種實現是不穩定的,所以宋軍的騎兵經常面臨無馬可騎的情況,因此河北的騎兵只能作為策應戰術,無法成為主力。

然而河北這一帶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很多,所以北宋利用地形優勢,興修塘泊、屯田,建立了一條“水上長城”,在這些地段開挖溝渠,《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了這些溝渠:“縱廣一丈、深二丈,鱗次交錯,兩溝間屈曲為徑路,才令通步兵。”可見北宋政府極為重視這道水上防線的興修,但是應敵戰術還以步兵為主。

最後利用“本朝八陣”,即“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這些陣型以步兵為主力軍,每陣用馬步兵14000人,步兵10000人,但卻是單純的防禦模式,很被動。

2,以弓弩打擊遼朝騎兵的戰術

宋朝是火藥兵器發展的主要朝代,但是軍隊還是以冷兵器為主,其中弓弩更是佔主要地位,這是宋軍打擊遼朝騎兵的利器,尤其宋神宗時期發明的神臂弓,射程可達200多米,為此訓練技術高超的弓弩兵,特別是守城時候,居高臨下,更能發揮弓弩的作用,因此這個戰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有了軍事設置,有了戰術,還要有防禦工程

自從燕雲十六州歸屬遼國之後,北宋失去這個天然屏障,自然要在河北進行邊防工程建設,而且加上河北多河多水的自然條件,建造了一個水上、地下相結合的防禦長城,這在中國古代邊防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些防禦工程在維護邊防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水上長城”——塘泊的建設

我們在上面的戰術中,也說過河北的地勢具有西高東低的特點,而在宋遼兩國的界河——拒馬河一帶低窪處形成了眾多塘泊,並選用一些對河北地理環境非常熟悉的老將,長期駐守,而無戰事之時,這些部隊會進行屯田建設,從而減少節省了軍隊開支,當然最重要的是進行防禦,因為塘泊屯田不利於騎兵通過,再加上遼軍不善於水戰,所以“水上長城”在抵禦遼騎兵進攻方面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2,“陸上長城”——防禦林的建設

除了“水上長城”的建設之外,北宋還有一項邊防工程,那就是“陸上長城”,即北宋在河北沿邊地區植樹造林,這也是防禦遼朝騎兵的一項邊防工程,其實這項工程,早在宋太祖時期,就多次宣佈植樹的詔令,為保證種植樹木的密度,還強烈要求對不活的樹木及時補種,而當地的一些官員也非常重視軍事防禦林的建設,所以在政府及地方的支持下,河北沿邊防禦林形成一道有效的阻隔遼騎兵的屏障。

騎兵VS步兵?遼太強了,北宋:防守不行嗎?不信,你來河北試試

軍事工程

結語:反映了北宋因地制宜、取長補短的邊防理念

宋遼關係不同於以前歷代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遼甚至曾一度入侵中原,成為正統,或許它在經濟上不如宋朝,但是在軍事上,實力確實比北宋略高一籌,而這種實力差距雖然加大了北宋經營河北邊防的難度,但是北宋因地制宜、取長補短的邊防理念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一點差距。

1,因地制宜,建設了新的邊防長城

首先河北地區是沿邊防禦與縱深防禦相結合的防禦網,根據這一地區的地形,塘泊、屯田的修建、防禦林的種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遼騎兵的進攻,從陸、水兩路構成地下、水上兩道邊防長城,可以彌補失去天險的損失。

其次宋軍雖以步兵為主,這個兵種本來是不適應河北的地理環境,但是由於建設了這些軍事防禦工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步兵還是能發揮出優勢,抵擋遼的入侵。最後屯田的修建使得當地駐軍自給自足,換言之,就是減少了宋朝政府的財政壓力,所以這種邊防理念是積極可取的。

2,取長補短,以守城抗擊遊騎

對宋朝來說,雖然面對面打不過你,但是守城還是可以的,而北宋的軍隊也善於守城,所以這就導致遼軍不能輕易地佔領城池,同時在長期的守城戰爭中,北宋首先改進了軍事武器,比如神臂弓的改進,其次就是守城術的發明,比如後來的南宋竟然可以抵擋住橫掃歐亞大陸的強悍蒙古軍40年,這與北宋時期的守城術也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總而言之,北宋對於河北地區的邊防建設雖然大多數時間在消極被動中進行,但是根據其地理環境,以及自身的作戰劣勢,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還是積極可取的,尤其為後來元明清的邊防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文 | 結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宋會要輯稿》

《宋遼關係研究》——王曾瑜

《北宋河北邊防建設研究》——王軼英

《北宋在對遼戰爭期間的河北邊防》——馬勵

《北宋河北雄州的兩屬地》——李昌憲

《北宋河北塘泊的國防與經濟作用》——程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