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导读:河北省,简称为“冀”,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河北其实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

秦朝,河北被分为九郡,比如巨鹿郡、邯郸郡、恒山郡、齐郡等,尤其巨鹿郡一直是古代的军事要地。著名的巨鹿之战便发生在这里。

西汉时期,河北属幽州、冀州、并州小部分,而后来的东汉、西晋时期一直沿用于此。

隋朝时期,河北属冀州,“冀”便因此而得名。

到了唐朝和五代时期,河北正式被称为河北道,它的北面便是燕云十六州一地,而在五代后晋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国,而燕云十六州却是中原王朝防止外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因此它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可是失去了它,北宋又如何去防御辽的入侵呢?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燕云十六州与河北地区

北宋时期,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失去,再加上南面广阔的河北平原四面旷野,易守难攻,所以地形更利于契丹的骑兵作战,同时随着宋太宗北伐失败,北宋对辽的战略思想由最初的收复燕云,以攻为守,转向消极防御,甚至以钱物换来和平,可是即便这样,辽还是经常入侵劫掠,而河北作为燕云与北宋的交界地区,自然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宋朝的统治者便将河北边防作为施政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期话题我们谈一谈北宋战略思想的转变,以至于不得不重视河北地区的边防建设,同时反映了北宋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边防理念。

首先说一下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思想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而在与唐末帝李从珂的角逐时,向契丹求援,契丹则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作为交换条件,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从此燕云十六州纳入了辽的版图,虽然经后周世宗柴荣收复了瀛、莫二州等地,但是燕云大部分地区仍然为辽所控制,于是这使得中原地区丧失了保护的屏障,而对于北宋朝廷来说,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宋初的边防战略思想,为此宋初的统治者也是做出了各种努力。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宋太祖照

1,宋太祖金钱赎回

尝语近臣曰:“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以赎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即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 ” ——《渑水燕谈录》王辟之

宋太祖的话表面对于燕云十六州先采取赎回政策,如果赎回不成,哪怕倾尽财力,也要征兵讨伐,其实宋太祖的话并非空谈,他做过多年准备,比如设立“封椿库”以积蓄钱财作为赎金,而赎金的来源则大多是当初平定诸国后的“宝藏”,他曾感叹:“此金帛如山,用何能尽”,可见当时的积蓄已经很可观了。

但是他也知道金钱赎回政策是行不通的,要收复燕云十六州,首先选择有才能的将帅,并给予高度信任,并积极练兵,可是这点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实行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其次还要有收复燕云的最佳时机,但是由于宋朝刚建国,经济、政治、军事还不稳定,所以宋朝的这番努力,也只是一厢情愿,虽说带有求和平的积极想法,但是辽是否同意,北宋并不知道。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宋太宗照

2,宋太宗武力夺取

在宋太祖的收复计划中,如果以钱赎回不成,宋朝将武力夺取,但是因为当时宋朝的不稳定,尤其南方的混乱,所以直到宋太宗在公元979年灭北汉后,武力夺取才提上议事日程。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雍熙三年两次派兵北伐,然而均遭失败,尤其在高粱河一战中,自己还中箭受伤,两次收复失败,不仅使北宋朝廷备受打击,还引来了辽的南侵,而辽的南侵势必会经过河北地区,直到最后签订了澶(音同禅)渊之盟,将辽军隔绝于河北之外,实际上也是承认了辽国拥有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因此宋对辽的战略思想也逐渐转变了。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宋太宗的两次北伐失败

北宋的战略思想由积极进攻向消极防御的转变

因此辽却洞悉宋的防御思想,所以经常入侵劫掠河北地区

其实在太祖、太宗时期,宋军还尝试发兵讨伐,虽有战败,但是辽军并没有长驱南下,而到了宋真宗时期,也就是北宋的第三任皇帝,他的战略思想却由积极进攻向消极防御的转变,以坚壁清野为主要战略,各保城池,不许出兵作战,即便情况所迫,也仅仅是依托城池布阵,不许主动出击,而造成的结果也是相当严重。

宋军的消极防御使得城池彼此之间缺乏战略合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比如宋真宗咸平三年,辽军再次南侵时,大将范廷召准备分兵攻击,并向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领兵前往,并与范廷召约定明早再战,但是范廷召则自行带兵离去,致使康保裔被围困,直至战死。纵然守城容易,但是宋军一味地死守,不敢在防御中发动进攻,都不能说是好的战术。

因此辽军很容易洞悉北宋的防御思想,所以经常出兵劫掠河北地区,而这些地区遭受严重的战争破坏,所以北宋不得不对河北进行军事防御部署。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宋真宗照

北宋对河北地区的军事防御战略的部署

其实对于河北地区的边防事宜,早在周世宗时期,便在河北置三关:分别是霸州益津关(今属廊坊市)、雄州瓦桥关(今属雄安市)、瀛州高阳关(今属沧州市,古时称河间市)派重兵驻守,以抵御辽军,而这三关,形成掎角之势,相互应援,控制了辽军南下的咽喉要道,因此北宋初期也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设置和驻重兵防御。

1,河北军事区域的设置:纵深防御

宋真宗咸平六年,辽圣宗派南府宰相耶律瓜农、南京统军使萧达凛率军南下,宋军溃败,于是北宋朝廷决定大力整治河北边防,主要在河北地区设置三道防线,以加强纵深防御。

第一道防线:威虏军骑兵六千,由大将魏能指挥,骑兵五千屯保州(今属保定市),都巡检杨延昭指挥。

第二道防线:高阳关、沧州、定州,三路人马集结于定州,夹唐河布成大阵,由三路都部署统领,并在大阵外建立营栅栏,防止辽军的突破。

第三道防线:天雄军(今河北邯郸),由石宝吉率重军驻守。

如此三道防线,纵然可以成功防止辽军南下,但是辽尚未入侵,却已劳民伤财,所以宋真宗景德元年,又令威虏军魏能、保定都巡检杨延昭所带领的部队移防定州,形成纵深防御,使得辽军南侵时受到层层阻碍,使其体会到每占领一块土地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这也只是宋廷的“一厢情愿”,并没有成功,辽军还是能够成功地突破三道防线,甚至曾一度直逼宋都开封。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北宋河北地图

2,河北驻军情况

宋太宗时期,在经过雍熙北伐失败之后,宋朝已经无力对辽再次发动战略性进攻,于是起用一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借他们的名望来镇守北部边疆,比如左卫上将军张永德镇守沧州、右卫上将军宋偓镇守霸州等,并在延边的云州一线部署了一定数量的守城军队,至宋仁宗时期,增大守城兵量,富弼在《河北守御十二策》中记录了当时的兵量。

今无事时河朔已有驻泊、屯驻、就粮兵十八万,本城五万,至用兵时增至十万。

到了宋神宗时期,兵量定额为七万,但是由于屯驻大批军队,后勤供给便是一大难题,所以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宋廷将部队屯驻漕河另一侧,另外在情况不紧急时,将部分部队移往粮食充足的地方,但是即便这些驻军困难有所改变,但是守备部队不足额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甚至号称重镇的定州最多时也就二万人,根本不足以担负保家卫国的重任。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宋神宗照

除了进行军事防御部署,还要有以步兵为主、骑兵为策应的应敌战术

以及以弓弩打击辽朝骑兵的战术

1,步兵为主、骑兵为策应

我们知道辽军以骑兵为主,而北宋则以步兵居多,所以在应敌战术上,北宋不得不以步兵为主力,而宋代军马的来源主要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贸易等实现的,但是这种实现是不稳定的,所以宋军的骑兵经常面临无马可骑的情况,因此河北的骑兵只能作为策应战术,无法成为主力。

然而河北这一带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很多,所以北宋利用地形优势,兴修塘泊、屯田,建立了一条“水上长城”,在这些地段开挖沟渠,《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这些沟渠:“纵广一丈、深二丈,鳞次交错,两沟间屈曲为径路,才令通步兵。”可见北宋政府极为重视这道水上防线的兴修,但是应敌战术还以步兵为主。

最后利用“本朝八阵”,即“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方阵、罘置阵、车轮阵、雁形阵”,这些阵型以步兵为主力军,每阵用马步兵14000人,步兵10000人,但却是单纯的防御模式,很被动。

2,以弓弩打击辽朝骑兵的战术

宋朝是火药兵器发展的主要朝代,但是军队还是以冷兵器为主,其中弓弩更是占主要地位,这是宋军打击辽朝骑兵的利器,尤其宋神宗时期发明的神臂弓,射程可达200多米,为此训练技术高超的弓弩兵,特别是守城时候,居高临下,更能发挥弓弩的作用,因此这个战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有了军事设置,有了战术,还要有防御工程

自从燕云十六州归属辽国之后,北宋失去这个天然屏障,自然要在河北进行边防工程建设,而且加上河北多河多水的自然条件,建造了一个水上、地下相结合的防御长城,这在中国古代边防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些防御工程在维护边防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水上长城”——塘泊的建设

我们在上面的战术中,也说过河北的地势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而在宋辽两国的界河——拒马河一带低洼处形成了众多塘泊,并选用一些对河北地理环境非常熟悉的老将,长期驻守,而无战事之时,这些部队会进行屯田建设,从而减少节省了军队开支,当然最重要的是进行防御,因为塘泊屯田不利于骑兵通过,再加上辽军不善于水战,所以“水上长城”在抵御辽骑兵进攻方面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2,“陆上长城”——防御林的建设

除了“水上长城”的建设之外,北宋还有一项边防工程,那就是“陆上长城”,即北宋在河北沿边地区植树造林,这也是防御辽朝骑兵的一项边防工程,其实这项工程,早在宋太祖时期,就多次宣布植树的诏令,为保证种植树木的密度,还强烈要求对不活的树木及时补种,而当地的一些官员也非常重视军事防御林的建设,所以在政府及地方的支持下,河北沿边防御林形成一道有效的阻隔辽骑兵的屏障。

骑兵VS步兵?辽太强了,北宋:防守不行吗?不信,你来河北试试

军事工程

结语:反映了北宋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边防理念

宋辽关系不同于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辽甚至曾一度入侵中原,成为正统,或许它在经济上不如宋朝,但是在军事上,实力确实比北宋略高一筹,而这种实力差距虽然加大了北宋经营河北边防的难度,但是北宋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边防理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点差距。

1,因地制宜,建设了新的边防长城

首先河北地区是沿边防御与纵深防御相结合的防御网,根据这一地区的地形,塘泊、屯田的修建、防御林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骑兵的进攻,从陆、水两路构成地下、水上两道边防长城,可以弥补失去天险的损失。

其次宋军虽以步兵为主,这个兵种本来是不适应河北的地理环境,但是由于建设了这些军事防御工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步兵还是能发挥出优势,抵挡辽的入侵。最后屯田的修建使得当地驻军自给自足,换言之,就是减少了宋朝政府的财政压力,所以这种边防理念是积极可取的。

2,取长补短,以守城抗击游骑

对宋朝来说,虽然面对面打不过你,但是守城还是可以的,而北宋的军队也善于守城,所以这就导致辽军不能轻易地占领城池,同时在长期的守城战争中,北宋首先改进了军事武器,比如神臂弓的改进,其次就是守城术的发明,比如后来的南宋竟然可以抵挡住横扫欧亚大陆的强悍蒙古军40年,这与北宋时期的守城术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总而言之,北宋对于河北地区的边防建设虽然大多数时间在消极被动中进行,但是根据其地理环境,以及自身的作战劣势,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还是积极可取的,尤其为后来元明清的边防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文 | 结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宋会要辑稿》

《宋辽关系研究》——王曾瑜

《北宋河北边防建设研究》——王轶英

《北宋在对辽战争期间的河北边防》——马励

《北宋河北雄州的两属地》——李昌宪

《北宋河北塘泊的国防与经济作用》——程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