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


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

《南京書院題名記》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范仲淹於仁宗天聖六年(1028)為母校——應天書院而題寫的書院題名記。《南京書院題名記》裡敘述了書院的創辦歷史,頌揚了書院的優良學風和為國家社會培養大批優秀人才的功績。范仲淹在這裡的“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浮雲我決,良玉我切”以及“博涉九流百家之說,有憂天下之心”的豪言壯語和銳氣,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博大胸懷和教育治學思想。范仲淹主持應天府書院,把書院辦成了全國教育的典範,振興了北宋的教育事業。

全文如下

皇宋癖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澤注河漢,金革塵積,弦誦風布。乃有睢陽先生贈禮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奮於丘園教育為樂門。弟子由文行而進者,自故兵部侍郎許公驤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維,樞密直學士綸,並純文浩學,世濟其美,清德素行,貴而能貧。祥符中,鄉人曹氏,請以金三百萬,建學於先生之廬。學士之子,殿中丞,舜賓。時在私庭,俾幹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凟,時舉賢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職方員外郎吉甫,時以管記,以領其綱。學士書一而上,真宗皇帝為之嘉嘆,面可其奏。今端明殿學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記,前參予政事,陳公侍郎堯佐題其榜。由是:風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園,歸輿魯堂,章甫如星,縫掖如支。講議乎經,詠思乎文,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羲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 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然則,文學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佔,或鬱郁於時,或峻於層雲,或深於重淵。至於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化,洞春秋褒貶之法,達禮樂製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書,博涉九流百家之說者,蓋玄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憂天下之心。進可為卿大夫者,天下其學,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為鄉先生者,亦不無矣。觀夫,二十年間,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臺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宜觀名列,以勸方來。登斯綴者,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孜孜仁義,惟日不足。庶幾乎,刊金石而無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視此而興,濟濟群髦,鹹底於道,則皇家三五之風,步武可到,戚門之光,亦無窮已。他日門人中,絕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陽先生者,當又附此焉。

商丘的應天書院,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在我國北宋時並稱為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開辦。“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建立後,實行開科取士。因這裡人才輩出,宋真宗皇帝大為讚歎,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范仲淹曾來應天書院求學,並在商丘落戶,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宋慶曆三年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從民辦到國子監的典範,對於北宋的政權鞏固、人才培養和教育的普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你們的合法權益,請聯繫作者第一時間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