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中國近代發起了一場針對中國漢字的“漢字廢止”運動。魯迅更是在發表的文章中寫到:

“漢子不滅,中國必亡。”的話語。很顯然,在當時漢字的缺點被新文化文人意識到了,如果不改變那些缺點,將會限制中國的進步與發展。

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除了中國自身對漢字的不滿之外,來自英國的哲學家羅素也曾指明瞭漢字存在的三大缺陷。欲尋得病根就得先從源頭找起。

漢字的演變

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我國古代有一個源於漢字起源的神話傳說——倉頡造字。這一說法被記載於《淮南子·本經訓》。原始的版本較為簡單,僅用了“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十三個字進行簡單的事件描述。後來漢代的高誘給這一文本做了註解:“蒼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見取豪(毫)作筆,害及其軀,故夜哭。”給原本的記載加上了更為具體的意象。

這兩種記載其實都在說明一件事情,我們中國最先的文字就是由倉頡創造的。儘管這事是一個神話傳說。

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漢字是經過簡化後的漢字,魯迅那一年代用的是繁體字。從夏商時期的甲骨文,到篆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使用的大篆、小篆、隸書,以及發展在後來具有藝術色彩的草書、行書、楷書。

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除了中國一直以來使用本土漢字以外,

朝鮮、蒙古和越南等國家也曾使用過漢字,只不過現如今都已經廢止了。

羅素針對漢字提出的三大缺陷

上個世紀羅素就提出了他認為漢字存在的三個缺陷。

首先,他覺得漢字的字符繁多,不利於識字和書寫。漢字確實有很多的字符,而且存在眾多的形近字、同音字、異體字。“銅”和“桐”這兩個字雖然同音,且右半部分也一樣解釋相同 的“同”字,但是這兩個字的意思卻大不相同,一個是指金屬,另一個是指樹木。

其次,是他認為漢字不易在字典和案卷中進行排序。當時萊諾排鑄機已經問世,但是漢子沒方法使用這種機器。

第三,古人發音和現代拼音不一樣,當時也漢字還沒有國際音標。所以他認為漢字難以外來詞。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三個缺點已經不再是缺點。羅素的觀點已經不成立了。

這三大缺陷如今已經得到解決

針對於第一條。漢字的字符過多,不容易學習和識記。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字都有特定的意思。雖然會有引申義,在一個語境中是動詞,但在另外一個語境中是名詞。但是它基本上就只代表一個意思,而且漢字是方塊字,不像表音文字一個字需要用幾個甚至幾十個字符來組成,表音文字在不同的語境,會變換其中的前綴後綴,還要區別大寫和小寫的情況。相比之下,表意的方塊漢字,更為簡單一些。

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其次是第二點,現在我們漢字已經用拼音來轉換。現在電腦和手機基本上都可以用拼音字母來實現漢字的輸入。所以站在現在的角度,羅素的這一觀點已經不成立了。

第三,是漢字難以表達諸如英語等外來詞彙。的確,這我們不能否定。中西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字表達形式。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就像兩條平行線,很難有交集。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採用音譯和意譯的方式來進行外來詞彙中專業術語的引進。

其實,中西文化本來就存在差異,用音譯反而會保留詞彙中最原本的意思。比如中國的餃子在外國也是採用音譯的。所以這地三大缺陷也就得到了解決了。

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現在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漢語熱,諸多孔子學院在其他國家開設。許多外國留學生也自主學習了漢語,瞭解中國文化。可見漢字的影響力在世界還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