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共识

,正知、正见是形成基本的社会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原文 :《重构国民的认知和健康生活体系》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萧淑贞

图片 |网络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文化理念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此次疫情的爆发促使我们深刻反思,需尽快重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认知和健康生活体系。

在去世前写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全面审视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涵盖生态、生产、生活和生命四大系统,古人将这样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变成了生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又通过丝丝入扣的教育传承这一文化,药食同源的食物体系和中医中药是“天人合一”的大道深入生活的方便器用,也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工具。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走出僵化的“科学迷信”的认知和知识系统

首先,我们迫切需要走出僵化的“科学迷信”的认知和知识系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共识,正知、正见是形成基本的社会共识的前提和基础。从新冠肺炎的治疗结果看,知识就是命运。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命运。

无论中西之争,还是中西医之争,表面上是文化之争,深层的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系统之争。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这种全面、系统、联系的“求善”主导的思维方式“象天法地”“天人合一”,构建了将“天地人三才”紧密联系的认知体系,将自然与科学、自然与人文高度结合在一起,将生产、生活、生命和生态融会贯通,系统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这种认知方式的代表,几千年来物候、气候的变化描绘还如此精确,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今天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这种认知方式引领研究、政策与实践,才能走上正途。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重构国民健康生活的知识体系

其次,如果采用中医主导的诊疗体系,或许能根本性地解决医疗问题。在现有的依赖各种仪器检测、诊断的体系下,医疗势必高价、天价,低效、无效甚至有害,不能解决医疗保险问题,也不能解决医患关系问题。根据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调查结论,中医“简便、安全、廉价、高效”,疫情已经使大部分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医,今后应采取适合中医的培养方式,培养真正的好中医,不以收治病人数量和效益作为考核指标,回归医者的仁心,“只要世上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中医中药不但可以造福国人,也能造福世界。

最后,重构国民健康生活的知识体系。当务之急要关心食物和健康养生,掌握有关技能。古人将“天人合一”宇宙观和认识论落实为衣食住行和健康养生之道,留下了很多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如食物有药食同源的作用和寒湿温凉热的食性,穿衣不露肚脐,不露脚踝,保护背后的大椎穴,太极拳、八段锦强身健体,按摩、针灸、艾灸等自然疗法简便实用。

因为吃出了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应首先从吃开始。对于食物,不能仅仅相信食物的营养成分,还要学习中国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食物智慧,关注食物的性质和功能。食物是最好的药,以食悟道,由“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食物和健康与土地、与大自然,进而关注乡村与农民的价值,自觉地选用生态种植和生态加工的食物。《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工业加工的食物添加了各种化学成分,刺激人的感官,闻起来特别香,却让人们感觉失真,忽视了食物是人与自然联结的重要纽带。

在健康养生方面,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很多农村大娘都懂得养生知识,掌握拍打、按摩、捏脊等基本的健康技能,不用花钱,就能治疗家人的常见病。“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如有可能大家可以学习《黄帝内经》,在经过时间检验的古老文化的滋养下,衣食住行、生活起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做一个健康的中国人。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迫切需要重建道德和精神的教育

另外,教育要重拾自信,充当中国文化自信的先锋。最好的教育应该首先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现如今,青年一代普遍觉得空虚、无聊,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到底为什么要活着?仅凭高分数、高学历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当今世界迫切需要重建道德和精神的教育。“尊道贵德”,把五伦有序的社会和人生稳妥地安置在天地之间,让人们安身立命。有道德才能遵守自然规律,有智慧的都是有德行的,文化知识体系、国家和个人都是如此,概莫能外。中国文化教人从小立志、静心、自觉,注重道德心性。个人道德和精神的成长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日益重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不断得到彰显。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99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思语 | 避疫,一次反省生活的机会

视域 | 身体美学,能否让人工智能走出“灵魂困境”?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