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农在天涯


变法失败主要于:一,帝国没有给予支持,新旧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二,袁世凯的叛变;三: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并且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四:维新派过于激进,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齐头并进的方针,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所以失败归根结底不是时机不成熟,而是时机太晚,敌人已经太强,就算成功也无法抗衡。

当然无论成功与否,戊戌变法的意义在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名族意识


朝花夕拾算不算晚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光绪帝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太后只能允许光绪帝变法图强不能允许光绪帝抢班夺权。一个傀儡皇帝想通过变法维新运动成为有实权的皇帝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慈禧太后无心将权利还政光绪帝

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时就表现出对权利欲望的强烈,在慈安太后去世后更是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帝想亲政她都不愿意还政。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外甥,这关系虽然也比较近亲,但选择让幼年的光绪帝继位也是慈禧太后不愿还政的有利表现。

光绪帝成年后慈禧太后自然还是不愿意把权利给他,所以戊戌变法只可以去富国强兵,而不能将实权归于光绪帝。


变法急于求成最终流产失败

戊戌变法实施后光绪帝的诏书就发布了上百道,但改革是会得罪守旧大臣利益的,他们自然就站到了支持慈禧太后的一边,变法的阻力也是越来越大。

光绪帝为掌握实权不但召见了北洋新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还将阻挡变法的内阁老臣都罢免,这样的举动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反感。而光绪帝想掌握军权的消息被袁世凯传递给慈禧太后后,慈禧太后就准备发动政变了。


戊戌变法就这样被慈禧太后镇压了,谭嗣同等六君子殉国,从变法的内容看很多措施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近代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变法措施过于急切太想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造成了变法阻力重重,甚至有了抢班夺权的举动最终被慈禧太后镇压。

总结

戊戌变法想要成功必须得到实权派慈禧太后的支持,当然光绪帝不能有抢夺慈禧太后权利的举动,所以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想变法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想要成功那更是难上加难!


秋雨鲁北说历史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不仅是因为变法的时机不成熟,更是因为选择了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历史上的成功的变法,!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还是近代欧洲的资本主义改革。都是因为得到了国家实权派的绝对支持!就连慈禧当时都调侃过维新派:“他们变法为啥不找我呀”! 在自身非常脆弱的时候,却把革命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这无异于自取灭亡!

再说如果成功!

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成功,自然能让中国国力有巨大的提升,不仅能够改善当时的落后局面,更能让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 但是,戊戌变法还是基于皇权之上进行的,依然无法摆脱皇权专制的色彩!所以无论结果如何,还是无法直接让中国进入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时代!


府少爷的历史观


我是子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从1898年1月开始的戊戌变法搞了103天,以戊戌六君子死难,康梁奔逃去国而告终。

那么,“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对于清末的戊戌变法的研究,着眼点已经极其全面,但说到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所导致,在这里,子由仅就此点先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和阐释,嗣后,再回答其后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子由可以肯定地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断然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同样,一切的改良或者更激进的变革都不会是等到水到渠成之后,才优哉游哉的去发动。

开宗明义的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维新指导理论暨康有为新公羊学的不成熟性,甚至反社会性所导致。

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康有为,而改头换面的公羊学就是作为康有为维新理论的基本内核存在其中。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儒家学说做为几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王朝理论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儒家的学说与当世的理论变通都无不与所在的封建王朝所契合,它中庸、仁恕的主张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沃土之上,极具生命力与相当的张力。

可是,康有为的新公羊学一经当世,就做出一派要横扫儒学,鄙睨孔孟的架势,进而把儒家的经典著作考据为伪书。

这样一来,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士子官宦,商贾军兵,能有几个人会赞同这样激进的政治主张?几千年的正统儒学灌输教育,使得人们本能的抵触这样的维新理论,守旧一派越加对维新派大事攻扞,尤为遗憾的是,朝野上下很多同情维新派,甚至主张对大清朝进行变革的大小官僚因此也对维新派疑虑重重,不能认同康有为的这些维新理论与观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析,我们可以基本认定;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时机的问题。

题主第二问大概是说,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对国计民生有什么影响?

子由继续回答这第二问;

假如说,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得以成功,无非第一是光绪皇帝完全亲政,第二是所谓的康圣人执掌国柄。

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首先,康有为会迫不及待的罢黜儒学,推行他推崇改革后的公羊学,随之,挟天子之威,“以君权雷厉风行”,要干什么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康有为的目光中没有底层民众,因为,在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在上书光绪皇帝之时,就反复提醒光绪皇帝,要小心底层百姓,防备他们“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不依靠底层群众,且没有维新派自己真实的存在土壤,这样,康有为还是要去大小山头,新军老营中间去斡旋,去依靠这些新老军阀。

所以,掌握军权的守旧派一旦翻脸,维新派随时翻船。

而同为维新派核心人物当中的谭嗣同,其为人与诗文的确可称双绝,但是,在政治主张上确实幼稚已极,在与其老师欧阳中鹄的信函当中竟然声称,可以考虑将新疆、西藏、东北、蒙古等地尽卖与外国,取得钱财做为变法的资金,以是故,一旦所谓变法成功,谁能保证就能对于当时或者之后的国计民生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子由以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是因为其指导理论的极度不成熟。

另外,即使戊戌变法在形式上成功了,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综合举措未必会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甚至会由于过于随意和武断导致一些其它莫测的情形出现。

拂去历史的尘埃,共向未来。我是子由,如有不同观点与争鸣请关注我,或者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子由拍案惊奇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却不是偶然的,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封建思想的禁锢、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以及资产阶级上层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等等都注定了戊戌变法难逃失败的命运。

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

中国资产阶级是由地主阶层和官僚阶级逐渐转变而来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背景下,中国资产阶级必然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本身没有能力生产机器设备,不得不从外国资产阶级手中购买,这样,资产阶级就不可避免地与帝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反动势力异常强大

当时的慈禧太后是拥有实权的,而且掌握地方政权的也大都是慈禧太后的爪牙,而维新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等等都不是当权者。他们没有军事力量,即使是光绪皇帝也不是真正的掌权者,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因此当他们在发动政变时就非常的被动、难堪又无可无奈何。

维新派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然而,维新派却非常害怕人民,他们看不到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似乎维新派未能提出—个充分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并不是偶然的,最令人遗憾的是,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后仍然没有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以及拥有自己的军队的的重要性。

封建“君权”思想的束缚

内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而外在因素则是改变事物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是变法能否成功的内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致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则是变法能否实现的外因。维新派企图依靠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发起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而不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变法过于急于求成

当变法派取得了皇帝信任并开始推行时,他们不应该急于求成,主张"快变与大变的改革方式,而应该采取突破一点,逐步扩大战果的渐进方式。也就是由于变法战略的失误,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关于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二三百条。

从上面这几点就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本身就不符合成功的条件。


历史365


爱国志士的远大抱负

戊戌变法,因推行103日,故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自维新始,对维新运动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就目前的主流看法

1.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爱国救亡可以说是大都近代革命的出发点,是民族危机激发的产物,同时“爱国救亡”也是百日维新重要的宣传内容。、

2.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以康有为维新派为主导,批判封建主义,倡议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开创实业,奖励创造,大力推动资本改良。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提倡新学,传播西方新思想,新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权力的游戏

1989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维新运动颁布了改革纲领——《定国是诏》,揭开了维新的序幕。在以后的时间里,光绪据康有为等人的密诏,颁布了几十条改革的诏令,但殊不知危险就在其中。

如果将戊戌政变看作是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政治权力变化,首先应当考察的是政变之前两人的政治权力分割界限。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政变之前的光绪帝虽然亲政,但其权力有限,真正的大权在慈禧手中,光绪帝只是傀儡。

自维新开始前,从四月二十三日至八月初五日,军机处一共向慈禧太后上呈 了折、片、呈、书等共计 462 件,最多的一天,上呈了 29 件; 尤其是 七月之后,几乎每天都有上送慈禧太后的奏折原件。

而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一日至百日维新前的四月二十二日, 军机处上呈慈禧太后的各类折件共计 224 件,其中正月上呈 29 件,二月上呈 42 件,三月上呈 54 件,闰三月上呈 56 件,四月初一 日至二十二日上呈 43 件。

同年相同的时间里,奏折多了一倍,也许是维新事故繁多,但种种迹象表明,慈溪并非真正的退居三线,而光绪帝也时时刻刻受人监视。

这一切从最开始的一道懿旨就表明了。

《定国是诏》颁布的第四天,慈溪迫令光绪一天连下三道上谕,史称“己酉三旨”,第一免去翁同龢等一众亲皇大臣的职务,第二使新任二品以上官员,一律到慈溪面前领旨谢恩,第三指认荣禄(亲后派)署理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

稚嫩的变法运动

身边一众大臣洗牌,军队也不在手中的光绪和康党自谙寸步难行,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维新派决定铤而走险,就有了后面的戊戌政变。

关于戊戌政变很多人有不同的说法,种种云云,光绪的密诏到底是真是假,还是袁世凯究竟有没有告密,今天不在这里讨论,但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注定的

康,梁为主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思想就是“保皇”,意在不推动旧的封建王朝,也不借助武力,和平,不流血的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又从根本上触动了封建王朝的利益,可谓自相矛盾。

维新派大都知识分子,从“万木草堂”讲学,创办《时务报》种种维新路线,不免革命是难以受大众理解的,而维新运动对于解放基层人民的政策少之又少,失去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依靠一些部分官僚的后援,显然是寡不敌众。

具体变法的政策和失误,导致了变法的大剧终,一众书生饱含抱负,但不知官场的尔虞我诈,波诡云谲,忽略了权力的能量,没有一个高度集中权力的政权,和精锐部队,一切都是徒劳,一腔热血终将流尽。

不论成败,戊戌变法利弊衡量,还是积极意义在前,轰动中国的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血液,有利于民族资本和文教的发展,也为我们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温子哩


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是:第一政革维新派力量小,守旧派势力强大。第二民众对改革派不理解,不支持包括各级官员即没有民众支持的基础。第三皇帝本人没有实权,权力掌握在守旧势力手中。综合以上失败原因与时机成熟与否没多大关系。如果说成功以后对国民生计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清灭亡的命运,因为这种改良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亡。只有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改变中国命运,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厚德载物83860


戊戌变法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慈禧太后及朝廷中的保守派的阻挠。变法本来就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上面思想不统一,改革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就好比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去世后,支持变法的最上层没有了,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变法如果成功,那么中国在政制上可能会走向君主立宪制,经济和军事方面向欧美和日本学习,资本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清朝统治者舍不得放权,只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动摇根本,可能改革迟早进行不下去。


历史出家人


清朝从1898年1月开始的戊戌变法搞了103天,以戊戌六君子死难,康梁奔逃去国而告终。

那么,“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吗?如果成功对国计有哪些积极意义?”

对于清末的戊戌变法的研究,着眼点已经极其全面,但说到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所导致,在这里,仅就此点先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和阐释,嗣后,再回答其后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断然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同样,一切的改良或者更激进的变革都不会是等到水到渠成之后,才优哉游哉的去发动。

开宗明义的说,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维新指导理论暨康有为新公羊学的不成熟性,甚至反社会性所导致。

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康有为,而改头换面的公羊学就是作为康有为维新理论的基本内核存在其中。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儒家学说做为几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王朝理论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儒家的学说与当世的理论变通都无不与所在的封建王朝所契合,它中庸、仁恕的主张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沃土之上,极具生命力与相当的张力。

可是,康有为的新公羊学一经当世,就做出一派要横扫儒学,鄙睨孔孟的架势,进而把儒家的经典著作考据为伪书。

这样一来,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士子官宦,商贾军兵,能有几个人会赞同这样激进的政治主张?几千年的正统儒学灌输教育,使得人们本能的抵触这样的维新理论,守旧一派越加对维新派大事攻扞,尤为遗憾的是,朝野上下很多同情维新派,甚至主张对大清朝进行变革的大小官僚因此也对维新派疑虑重重,不能认同康有为的这些维新理论与观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析,我们可以基本认定;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时机的问题。

题主第二问大概是说,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对国计民生有什么影响?

假如说,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得以成功,无非第一是光绪皇帝完全亲政,第二是所谓的康圣人执掌国柄。

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首先,康有为会迫不及待的罢黜儒学,推行他推崇改革后的公羊学,随之,挟天子之威,“以君权雷厉风行”,要干什么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康有为的目光中没有底层民众,因为,在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在上书光绪皇帝之时,就反复提醒光绪皇帝,要小心底层百姓,防备他们“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不依靠底层群众,且没有维新派自己真实的存在土壤,这样,康有为还是要去大小山头,新军老营中间去斡旋,去依靠这些新老军阀。

所以,掌握军权的守旧派一旦翻脸,维新派随时翻船。

而同为维新派核心人物当中的谭嗣同,其为人与诗文的确可称双绝,但是,在政治主张上确实幼稚已极,在与其老师欧阳中鹄的信函当中竟然声称,可以考虑将新疆、西藏、东北、蒙古等地尽卖与外国,取得钱财做为变法的资金,以是故,一旦所谓变法成功,谁能保证就能对于当时或者之后的国计民生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是因为其指导理论的极度不成熟。

另外,即使戊戌变法在形式上成功了,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综合举措未必会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甚至会由于过于随意和武断导致一些其它莫测的情形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