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產配置,從房產時代走向權益時代

改革開放40年,居民高配房產,低配權益,源於工業化時代房產是硬性資產,而股市發展前期波動大。信息時代,股權融資支持科技企業,金融供給側改革優化股市制度環境,隨著新的《證券法》的實施。借鑑歐美的發展歷程。居民配置權益產品的時代已經來了。

根據海通證券公司的調研,截止2018年底我國居民的資產配置以地產為主(佔70%),其次是固收類產品(佔比27%)權益類產品只佔3%,高地產的資產配置和德國及1990年的日本及1980年的美國比較相似。2018年的德國居民的資產配置地產(佔比57%)現金保險(佔比34%)股票和基金佔比10%而相比之下,美國經濟分析局對2018年美國居民的資產配置是地產(佔比27%)固收類產品(佔比40%)股票和基金佔比33%。

家庭資產配置,從房產時代走向權益時代


家庭資產配置,從房產時代走向權益時代


家庭資產配置,從房產時代走向權益時代


影響我們資產配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產業結構的差異。閒散資金通過金融機構流入實體企業,實體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方式不同,決定了居民的資產配置方向。工業時代企業有大量的固定資產可以通過銀行抵押融資。大部分都是銀行貸款,獲得固定的利息收入。大部分居民的資產配置就是地產和固收類的產品。

隨著從工業時代走向了信息時代,主要產業從製造業轉為消費服務業。大多以高科技的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本為核心資產,沒有可以用來向銀行抵押的固定資產。銀行為了規避自身的風險也不會貸款給這些企業。企業的融資需求從銀行貸款轉向了股權融資。居民的資產配置也會轉向投資股權等權益類資產。

房產投資一位樓市大咖說,長期投資看人口。

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我國25---39歲人口占比將下降18.1%平均年齡為42歲,2050年25--39歲的人口占比降至16.7%,平均年齡為47歲,對地產剛需的人口在下降。

中期看土地。我國的土地政策和其他國家的土地政策明顯不同。所以不能單單從城市化率來看房產投資。2008年金融危機。我國兩萬農民工回到農村,靠著自己的自留地和宅基地養家餬口。維持了社會的穩定。土地也有社會保障的職能。

短期看金融,從2017年十九大首次提出房住不炒以來。金融機構也限制了資金向房地產行業的流入。

2020年開篇遭遇了新冠疫情,導致經濟暫時下滑。堅持房住不炒,不會以房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也進一步弱化了地產的投資屬性。所以房產在未來已不是最好的投資產品。

原本年底取消的證券公司外資限制已提前至4月1日實施。商務部也發聲,中國可能是世界投資避險的最佳區域。引導居民資產配置從房產向股權資產。資管新規的實施打破了剛性兌付。人們也漸漸開始擁抱風險。

居民資產配置從地產走向股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