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活(曾刊於2006年的《中學語文教學》)

作者 陳寶貴

研究生活(曾刊於2006年的《中學語文教學》)


什麼叫作文?作文是學生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認識、感悟訴諸文字的一種自由創造過程。作文教學的起點是生活,因此“大語文作文”教學觀把“以生活為基點”作為它的基礎。生活是寫作之源,對生活的觀察、認識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寫作素養的形成。

我們的作文教學存在著一個較大的弊端,就是注重文章的寫法多,注重對生活的研究少,因此我們的作文指導也總是浮而不實,表面上熱鬧而實質空乏,用力不少而效果極差。有時偏偏是我們空泛的指導、要求影響了學生寫作的熱情。說實話,作文我總認為是教不來的,或者說教的效果是很小的,不管你在這個過程中多麼賣力地講授寫作技巧,多麼喋喋不休地傳授寫作方法,效果總是有限或者是很有限的。經驗證明:寫作是通過歷練而能自通的一種能力。假如我們敢於客觀地承認這一點,我們的作文教學也並不是無事可做。幫助學生認識生活,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在勤寫苦練中練就寫作能力,則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面對存在。學生的周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厚重而豐富的存在,廣闊無邊變化著、洶湧著、激盪著的生活海洋,只要學生能採擷其中的任何一朵浪花,掬其中的任何一絲漣漪,都能寫出自己獨特的文章。但為什麼我們的學生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廣闊無邊的生活的海洋裡卻無話可說、無物可寫呢?這裡關鍵是對生活的認識所致。在我們民族的心理結構中,存在著一種把生活政治化、道德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在漢代就已經開始了。聞一多先生就曾指出:“漢人功利觀念太深,把《詩三百》做了政治課本。”“文化大革命”大概演化到了極致,而我們同樣自覺不自覺地對一切問題進行政治泛化、道德衡量,同樣也把這種意識傳染給了學生。由於這種意識作怪,學生便不把周圍的存在,周圍的平凡看做可圈可點的生活。確實你怎麼能把生活之流中的一切平凡都找出意義來呢?都道德化呢?不能這樣又有什麼值得觀察、感悟的呢?所以若想使學生的作文有話可說,就必須轉變這種輕視周圍存在,輕忽人間平凡的意識。平凡的存在是生活大廈的基石,而一個人寫作能力的高低,其能不能表達這種平凡的存在,便是一種尺度。平凡的世界是一種真切的存在,它是生活鏈條中最豐富最堅韌的一環。學生的寫作只要能表達出這種存在就有意義,一種存在的意義。研究存在,寫出平凡既是對生活的深入,也是對自我的塑造。當然平凡的表達中既可以憎,也可以恨;既可以歡笑,也可以悲嘆。但面對存在,寫出存在,這就是對寫作能力的錘鍊,對寫作素養的滋育。這樣做就能夠走進生活的底裡,打開作文的大門,潛入寫作的奧堂。比如到處都有的菜市場,這是司空見慣的場所,對於它,既可以說明它範圍的大小,又可以敘述它貨物的豐貧;也可以客觀地寫它的某個側面……幾斤青菜的交易,一次大聲的講價,一位買者的挑選,一聲清脆的吆喝,一次毛幣的清點,甚至一次爭吵,一次順手牽羊的劣舉,人生百態,世情物理,糾纏聯繫,縱橫捭闔只要寫出這種存在,這種平凡,這種生活的變幻、扭結、起伏、聯繫,就會展示出文章寫作的廣闊天地,練就作文的技能,提高寫作的綜合素養。

善於追問。客觀地表達平凡的生活,不僅能練就觀察感悟的頭腦,而且能提高綜合的表達能力。而面對存在,能夠善於設疑追問,同樣是對生活研究的一種有效方法。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帶著更多的問題,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如果說疑問是思考的開端,那麼追問對於文章寫作來說,則是一種多向的展開。我們學生往往不能把握平凡,不能從中悟出道理,他們也每每苦惱沒有什麼事可寫,而我們也苦苦地要求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並設計了許多對人物、事物的觀察、思考的思路、順序,這種技術的設計客觀地說對於把握人物和事物的整體發展是有一定作用的。而問題是不少同學瞭解了不少獲取生活的“技術”,為什麼還無話可說呢?這就是沒抓住事物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追問這一環。追問就是針對看似平淡的客觀事物,從不同的方面、角度提出自己的詰問,從而使事物豐富起來,進而利於我們進行文章的表達。追問既可以是我們的自身,我們的心靈,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社會現象,物情百態,凡有所見均可追問。追問不僅使學生養成質疑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學生無物可寫、無事可言、無情可抒的問題。請看下面學生的一篇隨筆,也許能看出這種追問的意義。

研究生活(曾刊於2006年的《中學語文教學》)


我的文章發表了

面對社會生活要善於追問,這是作文課上老師教給我們的一種研究生活的方法。這種方法使我對過去一些司空見慣沒有感覺的事物,在我的大腦中也鮮活起來,豐富起來。我的作文再也不感到無話可說、無物可寫了。追問使我明白了一切現象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或顯露,或潛隱;人的一言一行都有自己直接或含蓄的用心。這種方法使我留意我所見到的一切平凡的生活現象,一切平凡的人物及舉止上。這種追問激活了我的大腦,我的文章《講價的境界》,也終於在市級報刊上發表了,這是我追問生活的結果。

追問本質上是審視後的思考,這種追問如果加上實地的調查,一個個豐滿的人物,一件件完整的事件,都會呈現出來。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面對各種“現象”和學生一起追問,這種追問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使作文有話可說。生活的海洋,浪花飛濺,每朵浪花不都映現著陽光燦爛、月光皎潔嗎?讓學生樂意追問,善於追問,制約學生作文無話可說的頸瓶不就解決了嗎?

著意於探求。如果說面對存在善於追問是擷取豐富作文材料的有效辦法,那麼著意於探求,則是定向研究達其深刻的一種思維方法。我們反對學生寫作的泛政治化、道德化的狹隘思想,並不是說不探求生活的意義,不感悟它的內蘊。生活是豐富多彩、瞬息萬變的。但有些常態便就構成了人們固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這種常態有時也變化著,這種變化是逐漸的或群體式推演的,比如人們的日常交往、交易等,有些常態便是一種歷史凝結的文化形態,比如人們的居住、景區,這些便可通過著意的探求而獲得文章寫作的材料。請看下面學生的一篇短文:

原 生 態

醫院是縣城最大、全縣病患者首選的看病的地方。因此它便自然而然地構成了一個輻射場。每天我都會看見人來人往、車流穿梭的情景。醫院的兩旁有很多的門市,大都做菸酒糖茶糕點副食之類的生意,而靠近大門兩側也有幾個副食店,多經營水果兼營一些低檔副食。一般看望較有身份病人的,大都到門市裡購買,似乎裡面的東西真著 、高檔、放心,也顯得氣派、大方;而農村來的大多在幾個小攤上購買些水果之類,圖個便宜、實惠。圍繞醫院較遠一些地方的道路的兩旁同樣有許多水果攤點,賣的大多是日用雜貨,也大多和病人和陪床人的用度有關,比如毛巾、茶缸、臉盆等。近一段時間,醫院對過正在蓋樓,所以這地方也添了機器摩擦的聲響和匠人們吆灰喝磚的聲音,但因和醫院門診和病房有一段的距離,對醫院沒有什麼影響,這個地方從早到晚人總是來來往往。雖然看似凌亂,但都很有秩序,雖然人們大都步履匆匆,但實際上都滿載著憧憬和希望,再暴躁的性格來到此處也會變得柔順起來;再大的脾氣來到此處也偃息。過去我曾厭煩這嘈雜的地方,由此還怨過父母為什麼選擇離醫院這麼近的地方住。但前幾天我得了一場病,住了兩天醫院,當我再重新審視這嘈雜的地方,我突然感到每個人都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樸實,那樣充滿愛的靈光。是的,人們會生老病死,人們要互相交往,人們都要做自己該做的事,從事自己該從事的職業,從而融入變化的社會。這平凡的組合便構成一種社會原生態。在這“五色”瑣屑的世俗畫中,我感到穩定的生活帶給人們平和的心態以及對自己對他人的關愛,而此時美國轟炸伊拉克已經開始了。

這一篇文章的敘述無疑是生澀的。這種“原生態”的生活畫面是司空見慣的。作為一個學生如果能真實地描繪出這種存在,就應該給以肯定。但文章並沒有停留在這種“原生態”生活的敘述上,而是力求探尋“原生態”後的意蘊,這無疑昇華了“原生態”。這種平實的文字同樣是探求後的結果。探求是一種思考,一種對意義的追尋,一篇文章如果有了這種探求無疑給人一種厚重感。當然,探求是一種綜合素質,不是靠什麼對比、聯想、逆向、順向之法能夠做到的。它是和一個人的積累、識見、探求意識緊緊相連,況且它是一種不斷提高的過程,而我們引導學生研究探求生活的意義和底蘊,目的是要培養這種研究生活的意念,而使寫作由平面走向立體,由膚淺走向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