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科技小小观


现在“人尽可夫”这词可不敢轻易乱用,会把一个女子的名声全毁。但是能用上这词的女子,那私生活定是一塌糊涂了。

历史上这词的出处与意思和现在那是大相径庭,和女子不守妇道不挨着。



和这个词相关的故事出自《左传》。原文如下: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事。不知道古人这名字咋起的,感觉实在读起来拗口。我把故事主人公先列一下:郑庄公、郑昭公(姬忽)、郑厉公(姬突)、祭仲、雍纠、雍姬。

我用白话文给大家捋一下这个事儿。春秋时流行各国之间联姻。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代君主,他知人善用,手下有贤臣祭仲。郑庄公有五个儿子,在此故事里只牵扯到姬忽,姬突。姬忽是郑庄公娶小国邓国女子所生,姬突是郑庄公娶大国宋国女子所生。

郑庄公死后将位子传于公子忽,即郑昭公,还让祭仲做辅政大臣。可这时公子突的外公家不干了,凭什么我们大门大户的却将位子传于小小邓国女子生的公子忽?


公子突的外公家雍氏将祭仲骗去,逼迫他拥立公子突为君,祭仲被迫为之,还将女儿嫁与雍纠。公子突虽然坐上君主之位,即郑厉公。但他毕竟得位不正,又怕祭仲谋害他,想先除之而后快。

郑厉公许诺雍纠高官厚禄,让他设计杀了他老丈人。雍纠酒后吐真言,把实情给老婆和盘托出,雍姬一听,要杀自己父亲,赶紧回去问了她母亲一个问题。

父亲和丈夫哪一个重要?雍姬母亲告诉她,父亲只有一个,而任何男人都有可能成为丈夫。(这就是人尽可夫的由来)

雍姬明白了哪一个重要,回去把此事告之父亲祭仲。祭仲先下手为强,杀掉雍纠,将尸体放在周氏之汪。

郑厉公一看事情败露,载着雍纠的尸体逃了。还感慨了一句,密谋之事说与妇人,不是找死吗?


从整件事可以看出,人尽可夫当时的意思就是任何男人都可能成为丈夫。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词的意思发生了根本转变。


说史听涛


“人尽可夫”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而这个“人尽可夫”的女子乃是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

故事是这样的,这个郑国的祭仲当时权力非常大,尤其引发了国君的担忧,于是国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谋杀祭仲,但是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发现了,这个雍姬当时非常的纠结,于是就问她的母亲,说是父亲重要,还是丈夫重要,于是他的母亲就说:人尽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这本来的意思就是说,能够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亲只有一个,于是雍姬就把这件事靠诉了他的父亲。


这其实是一个古代社会中的礼法问题,女人出嫁以后是从夫还是从父,显然在当时的社会还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更倾向于血统方面的认可。

但是到了后面,这个“人尽可夫”这个词就变了味道了,认为女人生活做风不检点就是人尽可夫,其实是带有一种歧视的意味在里面的。


这个历史很正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历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卿士祭仲的女儿。故事是这样的:

郑国的国君公子突觉得祭仲威胁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于是找来祭仲的女婿雍纠一起商量。两人密谋半天后制定了详细计划,公子突也答应了雍纠,事成之后由他来顶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纠开心回家,让妻子雍姬炒菜烫酒。酒席之间无意把他与公子突的计划说了出来,结果雍姬听完非常吃惊!面对这样的情况,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于是她去请教自己的母亲,当时她的母亲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选择,但父亲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呢?)

雍姬听完母亲的教导后把丈夫之事告诉了父亲,雍纠卒!公子突被雍纠气得破口大骂:“谋及妇人,宜其死也。”说雍纠把计划告诉女人,死得活该。

故事分析

春秋时期的女性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当时女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在“程朱理学”还没有流行之前,女性离婚改嫁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并不会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这个故事中,雍姬要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尖锐的,如果她还没有生孩子还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纠就是孩子的父亲,那她的选择就更加艰难了!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孩子的父亲,该如何选择?

最终她选择了自己的父亲,从孝道上来说她是对的,雍纠要谋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为,他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从雍纠角度来说,他又是为国君办事,所以还是忠孝两难全。

雍姬在处理父亲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得到母亲“人尽可夫”的指点。还有一个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该先救谁?不知雍姬的母亲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看到‘人尽可夫’,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画面,就是一个不遵守妇道的女人。擅长乱搞男女关系,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关系。

现在这种女人,有一个专有称呼,叫做“公交车”。

事实上人尽可夫,并不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里还是有一个典故的,我们说一下这个典故的出处吧,相信讲完这个典故,你就明白什么是人尽可夫了。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尽可夫这个词,是和郑国的权臣祭仲的女儿雍姬有关。古代的时候,若是女儿出嫁了,她们都是跟随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纠,所以,按当时的习惯别人就叫她为雍姬。

雍姬的父亲祭仲是个权臣,郑国的国君郑厉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满,但是,又干不掉他。

雍纠知道这件事之后,就想为郑厉公除去这个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过分了,连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这个雍纠也是一个不靠谱的人,他要想杀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妇雍姬商量对策。

最后定的是在郊外宴请自己的老丈人吃饭,然后在宴会上把他给干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这件事后,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这个事情告诉自己的父亲。毕竟自己的丈夫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了。

但是,若是告诉自己的父亲,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后,她实在拿不定主意,就开始询问她的母亲:“丈夫和父亲,到底哪一个重要呢?”

雍姬的母亲告诉她,天下只有一个人是你的父亲,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来源。

雍姬听了母亲的话之后,就把丈夫雍纠的阴谋告诉了父亲,最后的结果就是雍纠被杀,郑厉公带着雍纠的尸首开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学达人


“人尽可夫”现在是个贬义词,是说女人放荡不知廉耻,换男人如同穿衣服,全凭喜好,用身体换取利益,这种道德败坏的女人当然被人所不耻和唾弃。“人尽可夫”出自《左传》一文,但并非用来贬低女人,而是另有含义。

一、“人尽可夫”的背后是另一种对生活妥协的悲哀

我记得一个段子这样说道。

见一貌美女子站在街头,正是花开正艳,风情万千的年纪,我开始相信缘分,这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为了脱单的大业,于是我麻着胆子上前套近乎,看着她甜甜的笑,我觉得我爱了,她说500;我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没有情,光剩下爱有何意义?

虽然人选择不了人生,但可以选择贫穷地笑着保持自尊,没有富贵,但要有不愧天地的正气。

“人尽可夫”其实是种侮辱性的话语,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不要给别人戴上这顶帽子,用这个词侮辱了别人的一生。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光鲜体面,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妥协和自贱的无奈。

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无须过多指责,花美丽站在一边观看就好;不要想着将花整个摘回家,摘不到就胡乱贬低,恶狠狠地往下贱里说。


二、“人尽可夫”古文是强调父与夫之间的从属关系

“人尽可夫”出自《左传》,原文意思强调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不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贬义词。

这个故事比较有趣,里面含有很多东西,比如孝道,比如大义灭亲,比如权势与亲情的选择,还有点老婆和妈掉水里先救谁的矛盾——选择父亲活还是选择丈夫死。

1、杀机

这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厉公心里不大舒服,因为大臣祭仲权势很大,把持着朝政,自己这个皇帝活得很憋屈,就跟祭仲的孙子似的,所以就寻思着把祭仲杀了。

郑厉公摸了一把胡子,老子的江山老子做主,祭仲休要猖狂!

为了做得隐秘,防止祭仲势力反扑,郑厉公于是威逼利诱选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

俗话说女婿半边儿,雍纠这个女婿倒是很势力,不念父子情义,转手就把老丈人卖了,磨刀准备下手。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2、反杀

雍纠之妻看见雍纠看自己的眼光很复杂,怜悯、痛苦、内疚掺杂其中,心下忐忑,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大不了自己去求父亲祭仲帮忙。

雍纠叹息一声,摇头不语。

夜晚无意中梦呓出杀岳父之谋,纠妻大惊,一晚辗转难以安睡。

天明后逼问雍纠,雍纠无奈告知实情,以夫妻之情请求保密,否则自己性命难保。

纠妻得知实情,哭成泪人,父与夫,该何去何从?

思虑半天后,纠妻向母亲请安后,随口问道:“:母亲,你觉得父亲与丈夫谁会更亲一点呢?”

“小丫头今儿怎么问这么奇怪的问题?”

“我就想知道你怎么想的呗,母亲。”

祭妻笑了笑,摸摸女儿的头,笑骂道:“父为子纲,当然父为重,夫为轻,自古以来皆如此。儿啊,父亲给你生命,并抚养成人,不图报恩,只盼你一生富贵荣华,最是无私。丈夫只是你人生的过客,即使没了,还可以再找,天下男子皆可入你眼。父亲与你只有一次的缘分,没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所以父亲是最亲的;而丈夫只是陪你一段路程的过客而已,次之

。”

纠妻含泪向父道出了雍纠杀父之谋,祭仲得知真相,当即下令在闹市处死了雍纠这只养不家的白眼狼。

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

3、尾声

郑厉公知道刺杀失败,自己势力无法对抗祭仲,也怕祭仲借机杀了自己或者逼宫,于是大骂着雍纠,收殓其尸体仓皇而逃。

“杀千刀的雍纠,你大事和女人商量,你不做死不会死,老子却被你害惨了!”

郑厉公弃国逃跑,心中有恨,难免要以谋害亲夫的罪名来数落纠妻,并拿其母口中“人尽可夫”来败落其名声,说纠妻就是个放荡不守廉洁的破烂货;由此“人尽可夫”开始用来形容不贞洁的女人。

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人尽可夫”这个典故,其实在维护古代伦理道德的标准,诉说在父亲和丈夫出现矛盾时的轻重之别和选择标准,并不带贬义。后来古代文人才子留恋青楼,释放内在那颗风流之心,向女子敞开心扉,自以为心之安处便可为家。只可惜有钱时好酒好友姑娘伺候着,没钱就被扫地出门,惹得一群满口大义的人声讨这群用身体掏空才子腰包的女人,骂其“人尽可夫”来控诉她们的刻薄忘义,告诫人们勿要留恋欢场,那就是销金的巢,蚀骨的祸水。杜牧说赢得青楼薄幸名,也不过是十年一觉扬州梦,青楼女子这时早已被打上“人尽可夫”的牌子,其实想想,她们不过是连命运都主宰不了的弱女子而已!


西游梦红楼


雍姬是历史上非常悲哀的一个女子,不是他出身非常的惨,反而是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在春秋时代郑国的国相就是他的父亲,当时国王都被国相玩得要死,所以他的父亲是非常强大的,再加上非常喜爱这个女儿,所以从小就对她特别的好,把她嫁给了一个叫做雍纠的人。



要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就能够是非常完美的结局,但是在春秋这一个混乱的时代里面,没有人能够避免,有时候就是因为发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就会造成很大的改变,而这一天终于来临了,他的丈夫因为收获了别人的贿赂,想要杀死这些父亲,当他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面临着两难齐全。

到底是舍弃你自己的父亲,还是舍弃自己的丈夫呢?雍姬选择了后者,要是这样子的话,他还是孝心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因为一句话,所以他被人骂到是人尽可夫。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大家读了上面这个故事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也并不是他的错,当他想要解决这个事情的时候,首先是问了他的母亲,但是他的母亲却坑害了他,让他丢失了丈夫,然后又背上了千古骂名,人尽可夫又不是他自己说的,是他的母亲说的,所以他因为有了一个倒霉的母亲,所以才会造成了这样的。



要是他当时做了另一个决定,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他做的最差的一个决定就是问了他母亲,然后他母亲说了这句话,然后被历史给记载了,所以也只能够说他非常的倒霉。


然后他父亲虽然是杀死了丈夫,但是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是骂他死去的丈夫,就是因为你讲了这些事情给自己的女儿,所以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她成为了历史上最倒霉的一个人物,也成为了一个负面的教材。

所以对于广大的女性来讲,一定要遵守自己的丈夫,不然的话是没有好下场的。


史研


历史上有许多成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成了相反的含义。就像你和明朝的人说:“你像一个衣冠禽兽。”那这个人是不会生气的,甚至还会感到心情愉快。因为明代的文武官服就是刺绣有禽和兽的图案,说他是衣冠禽兽这不就是说他能做官,穿官服么?但是今天估计谁都不愿意被称作衣冠禽兽。因为这是骂人的话。

“人尽可夫”也是这样的一个已经脱离了最初含义而变成骂人的话的成语。从字面上看,“人尽可夫”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作为丈夫,在今人的概念中这个词是形容女人生活放荡,不检点,与“水性杨花”是一个意思。但最开始的时候,这个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褒义词呢!



春秋时期,郑国卿大夫祭(zhai )足专权跋扈,这让当时的君主郑厉公十分不爽。自己虽然是一国之君,但大权全在祭足的手中,怎么能甘心呢?为了除掉祭足这个眼中钉,郑厉公决定派刺客去暗杀。话说祭足的女婿雍纠和郑厉公关系不错,于是郑厉公便找到雍纠说了一大堆忠于君主的大仁大义的道理,雍纠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便下定决心要忠于君主,把自己的老丈人杀掉,商议好刺杀的计划后就各自回家准备实施。但这位雍纠确实不是干杀手的材料,缺乏了职业素养,他居然把刺杀计划无意中泄露给了老婆知道,而他的老婆就是祭足的亲女儿。

祭足的女儿很纠结,她不知道是成全丈夫的忠心呢还是救父亲的性命,于是就去像自己的母亲求教,她问母亲:“丈夫和父亲哪一个才重要呢?”。母亲听完后就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

“父一而已,人尽夫也。”

老太太告诉她,“父亲只有一个,但是丈夫并不是唯一的,因为任何的男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丈夫呀!”

祭足的女儿听完后决定不能背叛父亲,于是便把雍纠的刺杀计划当着父亲的面和盘托出。祭足知道后,先下手为强,把雍纠给杀了。祭足女儿因为此事受到人们夸奖,因为她没有帮助丈夫杀父亲,在夫妻感情和父女亲情面前她选择了孝顺父亲。


而郑厉公眼见着刺杀计划破产,听说雍纠被反杀后,愤恨的说了一句:“把如此大事告诉妇人,你不死才怪!”之后就跑到蔡国避难去了。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最早出处,见于《左传》。是不是一个充满了孝心的故事。早期的古代中国,并没有形成后世那样强烈的贞洁观念,男女婚姻并不要求从一而终,但是特别强调对父母的孝心。因为父母是唯一的,而丈夫大不了从新再找。所以那时“人尽可夫”只是一个反应当时人们的一种朴素的观念。

但是,随着后世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全民道德准则,并经过历代的改造和强化。到了宋代,就出现了强调“一马配一鞍,一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针对妇女的教条和规矩。女性逐渐沦为丈夫的附庸品,那时候别说改嫁了,就算顶撞丈夫都是极大的罪过。经过理学的各方面渗透,人们把妇女的三从四德视为良家女子的必备品质。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尽可夫”自然就不是什么好词了,也就彻底成为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意思了。


闰土看历史


“人尽可夫”,意思就是所有男人都可以做丈夫。

这话听起来就够刺激的,所以后面就用这个词语形容淫荡不检点的女人。

其实,人家本意不是这样的。

狗血的故事

主人公叫雍姬,春秋时期的人物。他的父亲是郑厉公手下的权臣,大权在握。

郑厉公就像把雍姬的父亲杀了。

郑厉公竟然找到了雍姬的丈夫商量,答应把他老丈人除掉后,把位置给他。(郑厉公这脑回路也比较惊奇,估计也没有人选了。)

雍姬的丈夫回去后,还把这事告诉雍姬了,说:“我要把你老爸干掉,然后夺取他的位置,你以后就跟我吃香的喝辣的吧。”(这二货的脑回路和郑厉公一样)

雍姬一听范难了,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这该怎么选啊。

于是雍姬就去请教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就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男人都可以当丈夫,但是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呢。

于是雍姬就把事情告诉了父亲,干掉了自己的丈夫。

被奉为孝女,却成了荡妇

雍姬选择了父亲,在危难的时候救了父亲。而且还是在背叛了丈夫的情况下,于是她被后世奉为孝女。

但是,父权和夫权都是需要遵守的。她救了父亲,害死丈夫,这也是违反人伦的,于是这个成语不断演化,成了形容荡妇的词。

让人唏嘘啊!


疯哥哥l


随着时间的变迁,一些词语的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演变,甚至于古今词义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比如我们今天说的“愚不可及”,形容的是人极其愚笨。而在古代,它指的是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太平时,他就非常聪明,而在局势混乱时,他装傻得程度别人都赶不上。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空穴来风”这个词。今天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没有根据的传说。而它的古义正好与此相反。它出自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说因枳树弯曲,招来鸟儿筑巢;由于洞穴有空,才引风来此。比喻消息和流言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个词的古今词义正好相反。



古今词义发生演变的词语非常多,我们今天接下来详细谈一下“人尽可夫”这个词语。我们今天如果说某个女人人尽可夫,她或许要跟你拼命。但在古代,这个词的本意并不是指女人的私生活放荡。那么“人尽可夫”这个词的古义是什么呢?

“人尽可夫”这个词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里记载的一个故事。

祭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卿大夫,在郑庄公在位时深受郑庄公的宠信。由于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少子共叔段,请求郑庄公将京城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在得知郑庄公同意了母亲的请求后,祭仲提醒郑庄公小心共叔段有不轨之心。事后共叔段果然作乱,但被郑庄公平叛。郑庄公由此更加倚重祭仲。

郑庄公在公元前701年去世。郑庄公死后,祭仲拥立太子忽即位,太子忽即为历史上的郑昭公。

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突的生母是宋国的雍氏,雍氏家族在宋国深受宋庄公恩宠。

在得知太子忽即位后,宋庄公设计将祭仲诱骗至宋国,以死逼迫其答应拥立公子突即位。祭仲无奈之下被迫就范。而郑昭公得知这个消息后,赶紧跑到卫国逃命。之后,公子突成为郑国的国君郑厉公。

郑厉公即位后,朝政一直由祭仲把持,这招致郑厉公的不满。郑厉公一心想除掉祭仲。

郑厉公于是和手下雍纠密谋,借在城郊宴请祭仲之际,杀掉祭仲。

雍纠还有一个身份,他就是祭仲的女婿,祭仲是他的岳父。雍纠把刺杀岳父祭仲的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妻子。

妻子祭氏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父亲和丈夫的生死都在她一念之间,无论她怎样做,都会失去其中一位至亲。她该怎样去做呢?

祭氏冥冥苦想,不得其解,只得问计于母亲。她隐晦地问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重要呢?

祭氏的母亲答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说,你嫁给谁,谁就是你的丈夫。而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与丈夫相比呢?

于是,祭氏就把郑厉公与雍纠刺杀父亲祭仲的计划和盘托出。

由于祭氏的泄密,雍纠的刺杀计划失败。雍纠被祭仲杀死,郑厉公也流亡逃命。郑厉公还大骂雍纠,这等机密大事还要和老婆说,死了也是活该。

这个故事就是“人尽可夫”这个词语的由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人尽可夫”的本意只是说父亲由于血缘的关系只有一个,而丈夫则是嫁给谁,谁就是丈夫。其意思类似于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所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由此可现,“人尽可夫”这个词原本并无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的词义由“嫁给谁,谁就是自己的丈夫”,逐渐演变成了“人人都可做自己的丈夫”。


岁月是一条河流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导语: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在现代“人尽可夫”一词啊,形容的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女子,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但是“人尽可夫”放在古代,那可就有学问了!且往下看。

到底救哪个?

现在小情侣在交往中啊,女方总喜欢问:“我和你妈妈掉水里了,请问你第一个救谁?”,这个问题可以被称为现代疑难杂题之首了,为啥?打个比方,我选择救妈妈,女方就会说:“你不爱我了!”,如果我说:“我救女朋友”,女朋友是开心了,但是于道德层面又说不过去,这道题太难了,那么为什么提到这个?因为在古代“人尽可夫”一词和“你丈夫想要杀你爸爸,请问你救谁?”有很强的关联。

女婿杀岳父

春秋时期,郑国已实至名归于宠臣蔡仲手中,郑国国君郑厉公虽有名号,但却像清末皇帝“光绪”般只是个傀儡皇帝,这郑厉公不甘心啊,我也是男人!我也有野心!我是皇帝!我不甘心!随即这个郑厉公就找到了一位杀手,本来一切都很正常,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杀手就是蔡仲的女婿!啥意思?郑厉公为了刺杀足够万无一失,竟找到了蔡仲的身边人来杀蔡仲。

而这个女婿也是个有勇无谋的傻子,自己岳父都已经那么大权力了,要啥没有?说不定还能杀君自立为王,自己说不定也能当个皇帝,这个傻子竟然直接就答应了替皇帝杀岳父。

古代人信守承诺,君子一言九鼎,驷马难追。此时的女婿不杀岳父也是不行了。

喝酒误事,被反杀

当天晚上,这个女婿喝醉了酒,回到家中看到自己老婆如此美丽,

借着酒意竟一时说快了嘴,将皇帝指派自己杀岳父的任务一五一十全交托给了自己的老婆,坦白完这个女婿便倒头大睡。

此女一时慌了神,一边是老公,一边是老父亲,这可怎么办?思索再三后,此女实在拿不定主意连夜跑到了母亲面前坦白这这件事。母亲当机立断说:“老公可以再找,谁都可以当你的老公,但是父亲这辈子只有一个!”

“雍姬……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此女心领神会后,跑到了父亲蔡仲面前将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顿时勃然大怒!连夜派人砍了女婿的头!可怜的女婿昏睡中丢了性命。

结语:

“谁都可以当你老公,但你的父亲只有一个”,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来历。

那么这位女子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流传了下来,很多人认为她是个孝女,但更多的人认为她害死了自己的老公,不是啥好女人,这也是古代争议性最大的问题了,你瞒着不说,帮了老公,但是别人就会说你不是个孝女。你告诉父亲,别人又会说你是个害死老公的坏女,这件争议性较大的故事,你们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