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独有千秋!

言及“杭州三西”,一般人首先会想到的便是西湖和西溪湿地。相比之下,西泠印社的知名度似乎要低不少,但它却是“杭州三西”中唯一的以人文历史为核心特色的景观,汇聚了百多年来浙江文化的底蕴风华。


百年西泠,独有千秋!

晚清时期,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人时常于西湖畔研讨印学,并于1904年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1913年,在结社十周年之际,印社正式定名“西泠印社”,并公推著名书画大家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印社相继开展集会、展览等一系列活动,知名度不断提升,入会者也踊跃增加。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一时间,诚可谓“群贤毕至”。此后数十年间,西泠印社声名日盛,甚至于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海内外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就此奠定。后由于抗战烽火,印社活动一度停顿,于建国后方才重焕新生。


百年西泠,独有千秋!


1963年,西泠印社召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除王个簃、沙孟海、马公愚、方介堪、韩登安等老社员外,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等海内外知名书画家亦入社活动。自此,西泠印社恢复了雅集活动,定期邀集理事和社员来杭,研究印学、商量社务、观赏藏品,并经常组织社员进行篆刻书画创作,举办展览,还编辑出版了有关的金石书画出版物。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

而西泠印社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于金石篆刻间的深厚底蕴,社址所在的园林景观本身亦是一绝。印社的园林建筑于20世纪20年代全部建设完毕,占地大约30亩。园林建筑布局紧凑,设计精巧。大小 十来座亭台,依山旁势,安置在山坡、水池、曲径、叠石之间,构成一个高低参差、疏密有致的整体,显示出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风格。游人从南面步入月亮门,是一泓莲花池塘,西边有结构简朴的小筑,名竹阁。竹阁对侧一 座四角飞檐建筑,这便是柏堂。柏堂里面有西泠印社发展史展览。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还可看到“印泉”,泉壁上“印泉”两个斗大的字,为日本印人长尾甲所题。及至山巅附近,园地豁然开朗,“占湖山之 胜,撷 金 石 之 华”,堪称印社园林景观的精华。整个庭园布局平面呈不规则形,空 间作开敞式处理。南面是四照阁,初建于宋代,现阁为1924年重建。四照阁的北面为人工开凿的小龙乱 洞,洞中有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像。整个庭院的构图中心则为一座华严经塔。此塔于1924年,由印社社 员弘年筹建,塔为实心建筑,高20余米,共11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精美生动。这座石塔是印社显著的标志。


百年西泠,独有千秋!

华严经塔

合内湖外湖风景奇观,都归一览;萃东浙西浙人文秀气。百年西泠,独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