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引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各諸侯國雖然在名義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後,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對諸侯國的統治,國境內的一百餘個諸侯國為了搶奪資源,增加實力,開始了針對其他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實力弱小的諸侯國逐漸消失,成為了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組成部分。一時間天下烽煙四起,戰火不斷。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諸侯間攻伐不斷

戰爭離不開人的參與,如果這些動輒十幾萬、幾十萬人數參加的戰爭就是一群莽夫拿著刀互砍,那麼春秋戰國這段時期有個十年八年也差不多結束了,到最後剩下人最多的國家也就統一天下了唄,事實上,正是有了無數的治國良相,戰場能臣的參與,戰爭的手段才能變得豐富多彩。

比如兩軍陣前的對壘,不同的陣型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會使結果產生巨大偏差,或者在戰爭之前進行的反間計、苦肉計也會極大影響對方的判斷,諸如此類,在此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敘述。不過,太史公司馬遷,卻在他的鴻篇鉅製《史記》翔實地記載了這些治國良相,戰場能臣,給了後人一個瞭解他們的機會。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戰國四大名將皆有自己的列傳

於是乎,我們可以在《史記》中的七十列傳中看到囊括了春秋戰國時期無數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的精彩人生,比如戰國四大名將、戰國四公子、晉國十二家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無一例外。這七十列傳的排列也很有意思,可以明顯看出並不是按照時間排序,至於是不是按照名望、能力和對後世影響也見仁見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絕非隨意為之,一定是太史公想表達某種感情。

七十列傳之開篇是《伯夷列傳》,如果瞭解歷史的人很容易摸不到頭腦,不知道為什麼放置如此文章在此。這是因為此篇章行文手法和列傳部分格格不入,而且人物生平缺乏敘述,多以議論和抒發情感為主。那麼為什麼《伯夷列傳》會出現在這裡呢,如果我們在瞭解了太史公的經歷後再看此文可能會別有一番味道,就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探尋事情的真相。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諸侯國差別巨大


春秋戰國前出現特殊篇章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初讀歷史會覺得面對和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古代文化,讓人十分不適應,就好比讓穿慣了西裝皮鞋的我們突然換上草鞋麻衣,雖然也能遮風禦寒,但是卻更傾向於西裝和皮鞋。其實,歷史的最大作用是讓我們瞭解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學習其解決方法,給我們提供重要的參考,據《太平御覽·服用部·卷十九》中記載:

"獨孤公猶鏡也,每被磨瑩,皎然益明。《唐書》曰:太宗謂群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猶一鏡亡矣。"

這是太宗皇帝在魏徵死後發出的悼念,其中清楚提到"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也從此成為了對歷史的最佳描述而流傳後世。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以史為鑑的由來

《史記》就是後世史官如實記錄歷史的作品,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被稱為太史公,作為史官,他做到了不畏強權,公正無私,客觀記錄,所以得到了後代史學家和學者的極高的評價。

但是由於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時期這段遠古時期,傳世文獻極其稀少,嚴謹的太史公不敢妄議,所以篇幅較少,真正的核心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到漢朝時期,這段時間的史料十分翔實也極其生動,是瞭解歷史的重要參考。

比如七十列傳和三十世家,從周朝的吳太伯世家開始,到春秋戰國和漢朝停止,記錄的基本都是周到秦到漢的事情,而春秋戰國則是和周朝重合。其中許多人,比如和老子齊名的道家思想大師莊子,只有寥寥三百字,為秦攻取巴蜀之地的司馬錯都沒有獨立列傳,相反名不見經傳的伯夷居然被列傳並且成為了七十列傳之首,實屬讓人驚訝,那麼為什麼太史公如此重視此篇章呢?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史家之絕唱

筆者認為,太史公是想借這篇文章表達自己的心中感情,後世文人眾多,即使水準遠遠不如他,但是基本的常識還是有的,古人熟讀聖賢書,一定是要做到逐篇逐字閱讀的,可不是像現在瀏覽信息就挑感興趣的看,所以當後世文人開始閱讀七十列傳時,首讀《伯夷列傳》自然會感受到不同,繼而引起思考,當然思考的內容就是見仁見智了,不過太史公的目的已然達到了。那麼太史公想表達什麼感情呢,想要了解這點,作者認為要從太史公的身世中尋找答案。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保存到現代的古書

為何此篇和其餘格格不入

首先我們要明確,為何說此篇章和其餘篇章格格不入,差別巨大呢,我們可以對比得出答案。據《史記·七十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

"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鮓。"

這是著名典故澠池相會的記載,在藺相如列傳部分,沒有恢弘的戰鬥場面,也沒有爾虞我詐的朝堂鬥爭,只有他言行舉止的記載,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動作、語言和心裡描寫都十分詳細。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澠池相會中描寫眾多

事實上,在列傳部分這也是太史公的主要行文方式,一篇長文基本完全覆蓋了所傳人物的生平大事,不夾雜私人感情,只是在最後或者兩人間隔抒發百十字的議論,而且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百十字的議論並不影響文章主旨,所以更大作用還是為了行文工整而刻意為之,不影響我們的閱讀理解。

雖然只是隨便拿出來了《史記·七十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距離,但是餘下的六十九篇章中不管是人物列傳還是事物列傳,行文方式借大同小異,唯有《伯夷列傳》會讓人感覺到巨大差異,讓我們拿出實例。據《史記·七十列傳·伯夷列傳》中記載: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這些部分就是所有的敘述部分,講的是二人遵守周禮,最終餓死的故事。而在敘述部分之外,大約有三倍於其的議論部分,而且文章以議論開始,以議論收尾,七十列傳中再無其二。這難道不奇怪嗎?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這兩人事蹟極其稀少

筆者認為,這就是他遭受巨大變故,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或天道失允不與善人中掙扎的複雜感情,他借伯夷叔齊的事件,來帶入自己的經歷,讓人們體會到他那種因為遵守規則遭受的痛苦,卻又無力改變這個環境的虛弱感和巨大痛苦。

太史公勇敢抒發心中疑惑

我們知道,太史公遭受了殘酷的宮刑,這個刑罰是對人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可是導致這件事情的原因,又怎麼是一句是非黑白能概括的呢?起碼在他自己看來,他沒有錯,他為李陵辯護的目的並非是和其有舊,而是完全為了家國社稷,天下蒼生,這點和伯夷叔齊一樣,遵照自己的內心,做的是光明磊落毫無私心之事。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司馬遷雕像

但是伯夷叔齊卻被呂尚攙扶著離開,而由武王滅商為根基的神怪類小說《封神演義》中的記載更加簡單粗暴,據《封神演義·九十八回》中記載:

"子牙忙躬身問曰:'二位賢侯見尚,有何見諭?'伯夷曰:'姜元帥!今日回兵,紂王致於何地?'子牙答曰:'紂王無道,天下共棄之;吾兵進五關,只見天下諸侯已大會於孟津,至甲子日,受辛兵旅若林,罔敢數於我師,前徒反戈,於以敗北,至血流標杵,紂王自焚,天下大定。吾主武王,散鹿臺之財,發巨撟之粟,封比干之基,釋箕子之囚,諸侯無不悅服,尊武王為天子,今日之天下,非紂王之天下也。'子牙道罷,只見伯夷、叔齊仰面涕泣大呼曰:'傷哉!傷哉!以暴易暴兮,予意欲何為?'道罷拂袖而回,竟入首陽山作采薇之詩,七日不食周粟,遂餓死首陽山。"

雖然姜子牙明確指出了紂王無道,天下棄之,而武王心繫百姓,發散錢財糧食共給百姓,但是對於伯夷叔齊來說,他們仍然認為這是不對的,只有他們所認知的天子為尊民為賤才是正確的,為了明志他們寧可餓死。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首陽山

那麼這兩人的做法到底算不算對的呢?其實他倆絕對是商朝的忠臣,但是卻是愚忠,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只能瞭解到他們的做法,至於對錯作者更希望我們發散思維,有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所謂的對錯黑白。

所以太史公用伯夷叔齊的事情結合長篇議論,旨在讓閱讀《史記》的人以此二人,結合他的生平遭遇,來思考他的行為到底是對是錯,到底是忠君愛國心繫百姓,還是暗藏鬼胎私念作祟。這一點十分重要,如果人們讀到這裡認為他和伯夷叔齊一樣是愚忠,阻礙了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自然會對他的人品產生懷疑,再次看到此書覺得索然無味,味同嚼蠟。

可是如果人們因為閱讀此章認為他和二人一樣心底無私天地寬,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堅守心中的信念,必定會肅然起敬,心懷敬畏來拜讀這篇鉅著,自然會讀出不一樣的地方,更加敬佩太史公的生平,就好像楊惲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一樣。這正是他將此篇章置於首位的重要原因。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太史公關於天道的思考從未停止


結語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或天道失允不與善人這兩句話都是從太史公鉅著中找出的原文和提煉的語句,實際上,這篇鉅著中的許多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不管是他格外鍾情刺客列傳,還是他為西楚霸王作本紀,都可以讀出他不畏強權,渴望革新的主題思想。

他的文章既可以稱得上是沒有是否對錯的概念,又可以理解成處處是是否對錯的思考,這是因為他只是客觀地記載自己考察或者聽說的事情經過,從不刻意引導,但是他所載事物的內核卻十分模糊,發人深思,不得不迫使人們對背後的深層原因進行思考。

而對於自己,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對國家和百姓有利的人,做事秉持本性,問心無愧,不因外物的改變而影響自己的悲喜,不管是身體健康時為李陵上書,還是為了遵照先人遺願寧可遭受腐刑也要完成史書,都充分說明了其品德之偉大,人格之高尚。

七十列傳之首《伯夷列傳》,表達了太史公什麼樣的情感?

放下不代表放棄

但是老天卻未曾對他這樣的"善人"進行獎勵,反而是讓他遭受各種磨難,不得不讓他重新思考人生,懷疑老天是否公正無私,是否會偏愛善人,但是這種玄而又玄的問題,怎麼能是憑他一個凡人經過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呢?

所以,他最後也願意放下思考,當構建完畢整部鉅著的框架後,再經過查閱史料和實地考察等等一系列的耗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之後,留給他完成作品的時間也不多了,所以他不去和老天詢問答案,他更願意將自己的思考置於自己的作品中,讓後代的有識之士發現他的意圖,從而進行思考。

不管是思考他太史公的所作所為是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和百姓的信賴,也是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或天道失允不與善人兩種道理中掙扎徘徊,直到最後找出一個答案,也算是告慰了他的在天之靈。這就是為什麼七十列傳之首的《伯夷列傳》既突兀又合理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太平御覽·服用部·卷十九》

2《史記·七十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史記·七十列傳·伯夷列傳

4《封神演義·九十八回》

文章內容來自本號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