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研究《孫子兵法》第一人,為什麼學而不用?

《孫子兵法》一共是13篇,每一篇都非常簡練。從《計篇》開始,到《用間》篇結束,一共6000多字,言簡意賅,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

一. 孫子的戰略原則知多少?

孫子從實戰需要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戰略原則,這些原則以非常精簡的話語提煉出來。例如:“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些重要的戰略論斷是從實戰當中不斷提煉出來的。

曹操是註解孫子兵法的第一人,可是在戰爭當中,曹操並沒有做到百戰百勝。孫子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作戰一定要百戰百勝。曹操雖然對兵法研究很深入,也有自己的兵法作品。他和袁紹的官渡之戰,確實做到了知彼又知己。可是曹操明明知道自己的兵力弱於袁紹,為什麼一定要強戰呢?這種戰法和孫子兵法的知彼知己,是相違背的。當時的袁紹大軍,是曹操的10倍以上。

按照史書《三國志-袁紹傳》,袁紹的兵力是:“精卒十萬”,曹操的兵力是:“兵不滿萬,傷者十之二三”。《三國志-曹操傳》。假設按照這個兵力計算,那就表示雙方的兵力應該是1:11的關係。曹操完全是弱勢,如何以少勝多呢?曹操是深究兵法的人,為什麼在這種狀態之下,依然要持久戰,最後還打敗了袁紹呢?

二. 曹操的舉一反三

這說明曹操的學《孫子兵法》和用《孫子兵法》的時候,跟我們有一個不一樣的學習角度。孫子兵法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也講到了兵法的重要原則:“不若則避之”。在官渡之戰,我們看到了曹操,並沒有按照這些戰略原則用兵。而是反其道行之,在萬般無奈之下,準備退兵。

退兵前,他還是做了兩個動作。第一個動作,請教他的軍師荀彧先生。荀彧幫他做了第三角度的知彼知己的分析,荀彧分析自己的前期老闆袁紹先生:“欲重寬緩,法令不行,適足隨多,難有大用”。對自己現在的老闆曹操也有分析:“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少,人爭至死”。

在這個層面上,荀彧分析的非常透徹,也鼓勵了曹操必須持久戰。持久戰贏來勝利曙光,許攸投降了曹操,曹操根據許攸提供的分析報告,重新調整了戰略方向,改為:“棄正兵,用奇兵”,採取偷襲法直接襲擊袁紹的糧草重地。最後以最小的投入贏得了這場官渡之戰。我們看到了曹操在使用孫子兵法當中,違背了幾個關鍵原則:“兵貴勝,不貴久”,(孫子反對持久戰)“十則為之(孫子喜歡用絕對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兵力懸殊,就要避開敵人的鋒芒)”,“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過於堅守,就成為強大軍隊的俘虜)。孫子提出的這些軍事戰略原則,曹操都違反了,可是為什麼他還是勝利了呢?

三.回到原點,得人者得天下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他得到很多能人智士的協助,他自己有強大的智囊團。袁紹正好相反,他身邊的很多優秀模式沒有得到很好的重用,也沒有得到才能的發揮。

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曹操打敗了袁紹,來到袁紹墓前進行祭奠,曹操一邊流淚,一邊自述:“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大體意思是:我們一起起兵,如果沒有成功,你會怎麼辦呢?)吾問之曰:“足下意欲如何?”(曹操問袁紹,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本初曰:“吾南拒河北,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袁紹的意思:我能夠在河北這一帶盤踞起來,然後一步一步向南爭奪天下。)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馭之,無所不可”。(曹操的意思是:我吸收天下最有智慧的人才為我所用,任何事情都可以完成。)《三國志-曹操傳》。

通過這段話的分析,我們看到了曹操打敗袁紹的根本原因,在於曹操得到天下之才,打造自己的智囊團,發揮了智囊團的力量。而袁紹只有“地盤思維”,揹負了很多的“地盤成本”,喪失了“智囊團”的價值,忽略了人才的優勢。他身邊重要的兩個謀士,一個田豐,一個沮授,提出很多重要戰略建議,最後袁紹根本不聽。 打敗袁紹的是袁紹,曹操只是在官渡之戰中,壓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曹操學習兵法,深曉兵法,在官渡之戰用兵的時候,完全沒有按照兵法原則進行作戰。因為曹操掌握了比兵法更為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人才資本化,如何發揮智囊團的價值。

到此,作為創業的老闆,要學會三個智慧。

1. 學習《孫子兵法》,千萬不要陷到兵法原文,而不自拔,把兵法當作戰略教條,陷入到形式主義當中。

2. 最高的用兵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誰能夠得到最優秀的人才,建構最好的智囊團,就能夠得到天下。

3. 學了兵法,要反向使用兵法。要有正向思維,同時還要有反向思維,才能夠把控好戰略。

《孫子兵法》著名學者

曹操研究《孫子兵法》第一人,為什麼學而不用?

合夥打天下,股權定江山,我們專注股權合夥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