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愛情的20堂心理課,猜一個古老的迷,到底什麼才是愛?

1、導語:我們為什麼需要愛情


洞悉愛情的20堂心理課,猜一個古老的迷,到底什麼才是愛?


1. 我們為什麼要討論愛情?

2. 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愛情裡常常遇到哪些困惑?

3. 愛情這門藝術,我們應該怎樣去學習它?

- 本期知識點 -

1. 對於愛情,人類有千百種的說法。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這

個讓人永遠糾結的問題,加深我們對愛情的認識。

2. 臺灣心理治療師王浩威會通過心理諮詢的實際案例,相關理論以及可以實踐

的方法的講解和分享,給大家帶來關於認識愛情、理解愛情、學習如何去愛的

思路。如何既親密又獨立,最終收穫美好的愛情、和諧的親密關係。

- 精彩內容劃重點 -

1. 我們人類,為什麼渴望親密關係?為什麼對愛有這種近乎本能的需求?2. 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里斯托芬在一次聚會里所談

起的故事,是關於遠古男女的。他說,每對夫妻原本都是一體的。兩個頭,兩

個身體,兩套生殖器官,四條腿。他們是男又是女的人,每個都很兇猛。但

是,這些巨人很任性,他們威脅要篡奪世界的主人宙斯的王位。宙斯因此生氣

了,將所有這些巨人都劈成了兩半。於是,男女人,就變成了男人和女人。阿

里斯託芬宣稱,從那時起,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失去的另一半。

3.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愛情就是自己自戀情結的作用,像是希臘神話

裡的美男子納西瑟斯愛上了在水裡的自己的倒影。

4. 當代的美國人類學教授海倫.費雪博士:人的性格類型決定了各自的愛情。

而性格又是每個人大腦裡的神經傳導激素所決定的。神經傳導激素包括多巴

胺、血清素、睪固酮和女性激素這四種化學物質,也就是它們,決定了人的四

種基本性格類型:分別是開拓者、建設者、領導者和協調者。

5. 支持演化論的學者: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為了物種的提升而存在的。人類不只

要有性,還需要愛情,是因為愛情能夠幫助我們的老祖宗在關係上有足夠強烈

的配對結合,這樣才能夠成功地撫育下一代的孩子。


02 認識愛情:自我成長如何影響進入愛情的時機


洞悉愛情的20堂心理課,猜一個古老的迷,到底什麼才是愛?


1.什麼是愛情?

2.個人成長的不同程度,會如何影響到我們對愛情的回應?

- 本期知識點 -

1. 愛情的定義:

王浩威老師認同的愛情的定義:“愛情是對另外一個人產生的強烈情感,往往是

源至於親人關係或個人連接當中。這樣的吸引力在無意識當中永遠是有性的欲

望。而愛情的人,他們同時也都感覺到情感和歸屬的溫柔。”

2. 人要自我成長到要到怎麼樣的程度,才能夠順利進入愛情?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了人格發展的八階段的理論,依據這個理論,人在

12-18 歲這個階段,應該是要慢慢形成了自我追求,這是八階段中的第五階

段;然後才開始進入親密關係的學習和完成,這是第六階段。女性主義心理學家卡羅·吉利根,就認為這兩個階段的順序有性別上的不同:女

性比較傾向先完成親密關係,而男性傾向先完成自我追求。這樣的看法,補充

了艾瑞克森理論的完整性。

我們可以這麼說:在學習談戀愛的時候,往往也是慢慢開始思考自己人生未來

目標的時候。自我的追求和親密關係的完成,是在我們年輕時候同時要完成的

兩個目標。愛情的追求和尋找自我的認同是經常相輔相成的。

- 補充註釋 -

1.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

2. 埃裡希·弗羅姆(德語:Erich Fromm),又譯作弗洛姆,美籍德國猶太人。

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3. 卡羅爾·吉利根(Carol Gilligan)是美國女權主義者、倫理學家和心理學

家。

4. 艾瑞克森(Erikson)人格發展的八階段理論:艾瑞克森(Erikson)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 8 個發展階

段 。在每個階段,個人都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

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

次造成問題。


03 愛情的挑戰:在愛情裡迴歸最難以面對的自己


洞悉愛情的20堂心理課,猜一個古老的迷,到底什麼才是愛?


1.是什麼讓我們渴望親密關係裡的快樂,但是又無法真正享受呢?

2.什麼是人格面具?

3.愛情為什麼能幫助我們面對自己?

- 本期知識點 -

1. 文化和教育可能會導致我們“無法追求快樂”

從小,我們的環境就是要求我們要成為某一種有成就的人,努力向上、刻苦耐

勞、受到眾人的歡迎,等等。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越來越拘謹嚴肅,因此追

求快樂似乎成為一種敗德的事情。我們被教育成為害怕快樂的人,認為快樂是

不應該的。

2. 追求快樂和努力勤奮的衝突在我們的文化裡,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或是社會,總是期待我們成為為國為民

的大我,而放棄小情小愛的小我。這樣的期待,心理學上來說,讓人們失去了

與生俱來的童真,包括快樂、創造力和自在的能力。

3. 別人的眼光對我們的影響強度

別人的眼光對我們影響的強度,是跟我們對這一個人在乎的程度成正比的。而

影響我們對一個人在乎的程度,主要有兩個:1. 關於是我們對這一個人/情景

熟悉的程度;2. 是這一個人/情景在我們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

4. 衝上前 vs.逃避。

人在成長的過程,會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我們會有兩種選擇:衝上前,還是逃

避開去。


洞悉愛情的20堂心理課,猜一個古老的迷,到底什麼才是愛?


如果我們跟愛人能高度的信任,兩個人之間對於自己的領土,是可以相互開

放、相互交換,甚至是共享的。這顯然不同於平常的時候。這種信任,讓我們

即便身處於最親密的關係中,也還是擁有獨處的能力。當我們敢在對方的懷裡

孤獨,就像我們也允許對方擁有他自己的世界。他在關係裡面可以自由,我才

可能也在關係裡面自由。只有兩個人都是自由的愛情,才是真實的愛情,是活

生生的愛情。


愛情套路太多就不一一展示

想要遇見一個對的人,在愛情裡面相互依賴

只需要轉發、點贊、評論即可0元獲取課程

獲取方式:

或者評論區留下你的V號


洞悉愛情的20堂心理課,猜一個古老的迷,到底什麼才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