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文 秦姿瑜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痊癒後可獲終生免疫。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這種以出疹為病症最早出現在古埃及,隨即傳播世界。東漢時期,天花病毒隨著戰爭經由印度傳入中國,開始了在華夏大地的肆虐。資料顯示,中國最早關於天花病情的明確記錄是晉代著名醫學家葛洪的著作《肘後救卒方》,書中記載:“比歲有病時行,乃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創,皆帶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者,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由於此書中並未給出具體可行的治療方法,中國古代社會面臨著疾病橫行,病死無數的局面。

後來,天花在中國流行越來越久,感染人數越來越多,人們發現凡是曾經得過天花並安全存活下來的人,終生都不會再感染。據此,中國古代的醫生開始讓患天花且不是很嚴重的病人與健康的人接觸,治癒率達到80%-9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次嘗試。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明清時期,人痘疫苗法”出現了:將症狀較輕的天花病人皮膚上的痘取下,曬乾磨粉,然後讓未得過天花的人吸入鼻腔,相當於滅活製劑。

到17世紀上半葉,清軍入關後,滿族人因缺乏抵抗力,患天花後致死率極高,名將多鐸、順治皇帝都因此喪命,康熙皇帝僥倖保住了命,卻留下滿臉麻子。康熙執政年間,在清政府的推廣下,全國大面積接種,大大降低了患病率。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18世紀中葉,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研究發表了數篇關於牛痘疫苗論文,說明牛痘疫苗在安全性上遠高於人痘疫苗,幾乎不會起痘,更不會致命。自此,牛痘疫苗代替人痘疫苗,成為了預防天花病毒的首選,在歐洲國家及其殖民地得到了廣泛普及。1805年東印度公司船醫亞歷山大·皮爾遜將牛痘接引術帶入廣州,中國對抗天花的歷史進入了新的紀元。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新中國成立初期,天花仍舊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之一。據資料顯示,1952年2月6日,衛生部發出種痘指示,預定當年種痘二億六千萬人。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為如此龐大的人口進行有組織的疫苗接種活動。

在嚴密的組織和新中國醫護人員的努力奮鬥之下,中國的牛痘疫苗接種率高達90%以上。1961年6月,胡小發痊癒出院。後經世界衛生組織檢查證實,我國從那時起消滅了天花。天花肆虐奪取無數國人生命的現象也逐漸成為歷史。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關於天花是否應該永久保存,現在仍在爭議。但經過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人類開始思考與自然之間關係。

一味的開拓疆土,發動戰爭,殖民佔領,寧踏破萬里黃土,也不願放下一己之利。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每次災難之後,人們都建立了災難預警機制。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畏懼病毒,而是應該學會敬畏自然。病毒往往隱藏在動物體內,一旦人們食用或接觸攜帶病毒的動物,打破與動物之間的平衡,病毒就會大面積侵佔人體。

萬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它存在的意義。造物者給了我們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我們要學會感恩,持一顆敬畏之心,保萬家安寧:舍利益慾望,換終身平安如意。

天花:天非天,花非花

作為最有權力做夢的一代,既要有利益的考量,也要有理想敬畏。社會在一點一點保護自然,重視自然。這朵天國之花,帶給我們的除了災難,還有對自然與人類生存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