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夏朝之前有什麼文明,應該叫什麼朝代?

治理大洪水大禹的夏朝之前,就是“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天上面出現了朝下傾洩洪水隕石天朝漏洞,人首蛇身上古帝女媧補天說的華下大中華堂虞天朝。總之隨著時間的延伸,在這個洞天福地的“斜月三星洞”一天比一天擴大中,盤古突然就朝地球衝墜而來開天闢地了。

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沒有敢來自稱禪讓大禹來建立夏朝的孤家寡人上古帝“帝”的。堂虞朝風月曆史文化在夏朝出現斷代是有原因的,但古代道家文人墨客還是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等詩詞來傳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國外通常認為夏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朝代,但文獻記載已經非常翔實。夏朝是我國傳統史書記載上的第一個世襲朝代,但是在很多歪果仁的眼光裡,夏朝不過是傳說中的傳說,商朝才是華夏的第一個朝代。不過文獻中對夏朝的描述其實已經非常具體和明確。

行政區劃。《尚書·禹貢》上記載的,夏朝的行政區劃採行九州制。大禹治水成功後,將中土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又從這九個地方分別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個大鼎作為國家權利的象徵,後來,“九州”也因此成為中國國家的代名詞,而“定鼎”意指建立政權。

都城。文獻記載夏後(王)的居地為大夏、夏墟,這應該是夏朝最早的都城。後來還記載夏邑在陽城、帝丘等地。這應該是當時的社會還處在半農耕半遊牧時代,隨著氣候地理等外部環境變化,為了更宜居夏後不斷遷移都城。

政體。從太康失國、少康復國等故事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國家機構已經從部落聯盟機構逐漸向一個統一的政體演化。

官僚體制。《墨子》中提到夏後有左右六人,這六人類似於周朝的六卿,是夏後(王)掌管國家事務的六位主要官員。《禮記》中對夏朝的百官有較為詳細的描述,這說明夏朝的官僚體制已經非常健全。

此外,我們可以從賦稅制度、軍事制度等看出,夏朝應該已經具備一個朝代的基本雛形,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考古發現來印證夏朝的存在。

說完了夏朝,再談談夏之前的文明,有可能還存在唐堯和虞舜朝。夏之前的時代屬於“三皇五帝”。很多人認為只是傳說,不過司馬遷卻煞有介事在《史記》的開篇裡介紹了黃帝和炎帝故事,並且對後面朝代傳承作了詳細描述。

我也認為傳說不僅僅是傳說。剝離掉一些神話色彩,裡面還是有一些屬於我們上古時代的真實歷史。那就是那是一個部落戰爭導致了氏族制度的不斷崩壞,國家政體漸漸形成的時代。如果說黃帝和炎帝應該還是部落時代,但是堯舜時代很可能是一個萬國並存的“方國時代”,而堯舜應該是這些方國的聯盟首領。

從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現有的考古發現來看,這個方國時代應該距今5000年左右。而且一些方國的科技已經較為發達,有的甚至已經掌握了農耕技術和冶煉技術。方國內部的政治體制已形具初備,應該有世襲制度了。

一種觀點甚至認為堯舜時代的方國聯盟已經出現國家的雛形,也已經存在國君傳承,這就是很多人稱為的唐朝和虞朝,即唐堯帝國和虞舜帝國。

當然,既然夏朝都只是被當作傳說,能印證之前的唐朝和虞朝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那更是鳳毛麟角了,姑且當成一種假說。歸為一句,夏朝之前是虞朝,虞朝之前是唐朝(不是李家的唐朝),最起碼,夏朝之前的時代應該是個萬國並存的方國時代,不再是原始的部落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