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都有块石碑,韩国百姓它视为“国耻”,为啥政府却禁止毁坏?

卫薇儿


这块石碑被称作大清皇帝功德碑,是距今300多年之前皇太极立上去的。让我们来看一看300多年前朝鲜与皇太极所代表的清军有着怎样的矛盾,又有着怎样的分歧?



事件回顾

熟悉明朝和清朝历史的小伙伴,不难发现整个朝鲜帝国的战斗力可见一斑,无论是在任何情况之下,朝鲜帝国的军队往往都是一打就散,而且丝毫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更为不堪的是朝鲜王国从明帝国统治时期一直到清帝国统治结束,他们只是擅长一样东西,那就是皇权之间的内斗和皇权与臣子之间的内斗。可是有一点是没话说的,那就是朝鲜人尽管打仗不行,但是骨气还是有的,他们听从明帝国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在面对满清帝国的入侵时表现出来了顽强的意志力,只不过当明帝国灭亡之后,朝鲜再无法抵抗这样的钢铁洪流大军。


皇太极再以七大恨为由头对明帝国作战的时候,朝鲜一直在暗中不断的骚扰着皇太极,这对于清帝国来说的确是一件头疼的事,尽管朝鲜占地区不大,战斗力更是不佳,可是这样一小伙人在背后时不时的插你一刀,让整个清帝国进攻明帝国的时候总是心惊胆战害怕背后的家眷受到威胁。

于是在经过短暂的会议决定之后,公元1636年,皇太极为了彻底解除后顾之忧,开始率领大军进攻朝鲜。朝鲜也为此次的敌方来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调动了全部的军力进行防御,并且把一些大臣送到一个小岛上去,以防让他们的生命受到危机。


可即便准备的再多,当面对皇太极率领的10万精锐大军的时候,朝鲜王朝的军队依然是一触即溃,瞬间消失的一干二净。在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况之下,朝鲜国王只得亲自出面祈求投降,而皇太极为了彻底的保证此次后顾之忧消散,便强制要求朝鲜必须树立一个碑,而这个碑上面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古汉语、满文和蒙文,这个碑的名字就叫做大清皇帝功德碑。

只不过在树立碑的时候,朝鲜民众心有不甘故意拖延工程的进度,一来二去又把皇太极惹毛了,在皇太极高压的兵力威胁之下,朝鲜才树立起了这个碑。


而在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后,清帝国不堪一击被日本赶出了朝鲜,朝鲜也顺势将这个大清皇帝功德碑推倒在地,并且埋了起来。

可是就这样的一个碑文,先后折腾了韩国两次,分别是1913年碑文被挖了出来,重新树立和1956年再次被埋藏在地。只不过在1963年的时候朝鲜发生了一场大水,在这场大水的冲刷之下,这块碑文又给整了出来。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抛开国际关系以及现在的政治条件不去讲,单纯的讲一讲明朝末年的时候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我们会发现朝鲜对于明帝国已经达到了仁至义尽,朝鲜为明帝国付出的一切,甚至比某些明帝国的大臣做的还要好,因为朝鲜是真正意义上坚持到了最后、坚持到了最后一口气。

在面对满清10万大军压境的时候,朝鲜明知道明帝国已经不能给予自己援助了,可依然无条件的支持明帝国,并且动用自己的全部军力去抵抗这次危机。

而这次大清皇帝功德碑的设立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整个朝鲜已经没有任何兵力,去抵挡这次危机,整个朝鲜所有领土都被清帝国实际控制。尽管这个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某些人看起来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可是在这个国家耻辱之前,它却上演了最为辉煌最为壮烈的一幕。


趣谈唐宋元明清


在韩国首尔汉江南岸的松坡区蚕室洞乐天世界的楼背后,矗立着一块时间接近四百年之久的石碑,让现在的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方石碑无论是碑阳(正面)或者碑阴(背面)均找不到一个韩文。

在碑的正面,篆刻着满文和蒙文,背面篆刻着古体汉字;通篇碑文刻有九百余字,但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碑额上的七个篆体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1636年5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统帅八旗十万大军入关攻打大明,两月之后便攻至京城一带。12月初,皇太极为解后顾之忧,遂亲自率十万大军渡江攻打半岛李氏王朝,仅短短十二天,后金将士已抵汉城。

李氏王朝之君李倧遂兵败溃逃至南汉山城避难,而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乱”;迫于压力,李倧于次年春向清军投降,他宣布断绝与大明之间的藩属国关系,同时承认大清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国。

至此以后的李氏王朝彻底倒戈大清,并为皇太极攻打大明提供了许多协助。而关于立碑之事,此前早就被攻打李氏王朝的清军将领马福塔提出过,但皇太极一直没有定夺;反倒是由李氏王朝备边司(正一品衙门)主动提出。

为了向新的宗主国示好,清军撤离后李倧便命人在汉城郊外的三田渡立碑篆文,以此来彰显和纪念皇太极的丰功伟德。值得注意的是,李倧的两个儿子李溰和李淏在战后随皇太极赴京任职,实质上属于清朝的“人质”。

近代的清朝势力逐渐孱弱,这方功德碑也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被推倒埋入地下,二十世纪初又被挖掘后重新竖立;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韩国文教部以“民族耻辱”为由再次将石碑埋掉,但谁知七年后又被洪水冲出......

在三番五次的推到、竖立中韩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看法,不仅将其列入本国的文化遗产,而且还将此碑视作让韩国民众铭记历史耻辱的最好象征。2010年,韩国政府经过一系列考证后将该石碑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虽然韩国政府最终决定正面历史,但一些民众仍对此碑的存在持反对态度。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这块石碑虽然在韩国,但实际上并不是用韩文篆刻,而是碑文正面乃是满文和蒙文,碑的背面是长达900字的汉字,而最让韩国民众耻辱的是,这块屹立在韩国首尔的石碑,竟然是歌颂大清的功绩。


如此一块象征着征伐的石碑,是朝鲜半岛曾经臣服于大清王朝的见证。对于如今的韩国人来说,自然是耻辱的历史。但是以耻为史,方能鞭策,这自然而然政府就禁止破坏了。

石碑建立之初,是皇太极所率领的后金和大明王朝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作战之时,皇太极既要保证前方战略上的指挥得当,而后方自然是粮食供给。却不料,皇太极后头一看,位于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准备渔翁得利,皇太极立即改变作战路线,仅仅十二天就逼着李氏王朝君主逃到了南汉城。皇太极一鼓作气,围了南汉城几天,终于李氏王朝君主出来投降。向大清朝称臣,奉皇太极为君。


虽然李氏王朝已经臣服,但毕竟天高皇帝远,若是李氏王朝有任何的不臣之心,也没办法提前知道。而李氏王朝也担心会招惹到第二场无妄之灾,不仅树立了功德碑,而且还主动将两个皇子送到清朝,作为人质。

无论是哪一个臣服的条件,对于李氏王朝来说都是耻辱的历史。李氏王朝的民众没有办法改变其他东西,唯一可以作恶便是歌颂清朝的这块功德碑。但是李氏王朝也害怕,虽然李氏王朝已经把如此坚决的把决心展露出来,但是清政府还会不断的派官员前来视察,而这块功德碑自然也成为官员常去的点。若是看到功德碑被无故破坏了,倒霉的还是李氏王朝,所以这块功德碑自然是要被完好的保护起来,直至甲午战争之后。

甲午战争清朝惨败,而一直信奉清朝为君主的李氏王朝也被日本收入囊下。作为清朝光辉性的建筑的功德碑,自然也不被日本人所容,不仅被推翻还被掩埋。直至1913年才重新被人挖掘出来,而仅仅就三十年的时间,当时韩国的文教部认为这是耻辱,不应该留在这片土地上,于是又一次重新掩埋。

或许是清朝影响力太大,被两次埋葬都没能抵挡住石碑强大的生命力。十年之后,石碑竟然被洪水冲刷出来。韩国这时候却不再掩埋,反而在其周围建立了一个公园,使这块耻辱碑长久在战力在首尔的土地上。

但是韩国的民众却不认同,三番两次对石碑搞破坏,而韩国政府却依旧坚持将这块石碑屹立在首尔,并且对他多次进行修补,只是将他们所认为的没有文物价值的“朝鲜国王跪拜皇太极”的小像给撤了去。

韩国政府只不过是想用曾经的耻辱来鞭挞如今,知耻而后勇。以历史为鉴,不重蹈覆辙。不过貌似韩国民众,并不这样想。


小镇月明


这块石碑,中国称之为“大清皇帝功德碑”,韩国则称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以地名简称,则称为“三田渡碑”。

至于“国耻”,这就好比某甲暴揍了某乙,某乙不单要认某甲做大哥,还要自费立块牌子,歌颂某甲的功德,牌子上记录了自己被暴揍的全过程,而且还要挂在自家的墙上。

两国对石碑的称呼不同,做工也不同,国内的碑体雕刻大多比较精致,而这块碑则非常粗糙,这其中有工期的原因,也有对于这个被视为耻辱的石碑,朝鲜大概也不会认真打造的原因,实际上碑体安置没几天,其中一个就被破坏了。

这块石碑可谓命运多舛,安置不久就被人为的破坏了一个,一八九五年还被丢入汉江,但十八年后又被打捞上岸,到了一九五六年,石碑再次遭难,被人埋入土中,但八年后被洪水冲出······

一六一九年,萨尔浒大战爆发,杨镐兵分四路向努尔哈赤老巢赫图阿拉推进,最终的结果就是大败亏输,只有李如柏的军队见机较快得以保全,但主帅不堪舆论压力,不久自杀谢罪。

朝鲜国王为了报答大明帝国曾经的抗倭援朝,同时也是藩属国的义务,派出朝鲜军队参战,可惜战力如渣,实际上,清兵一个冲锋,几千人明军残余势力就或死或降失去战斗能力,朝鲜军看到后尚未投入战斗便已缴械投降。

注:历史上的这段场景的描述是被俘虏的朝鲜军官叙述,未必真实,因为只有夸大清兵的战力,才能给自己不战而降找到合适的借口。

虽然朝鲜军队并没有如期发挥任何作用,但当时尚未被推举继位的皇太极却看在眼中,毛文龙的皮岛势力尚且让人不胜其烦,何况领土面积不小的朝鲜呢,自己逐渐逼近关内,而后背可是全部暴露给了朝鲜,一旦自己的主力在明边战事中陷于胶着状态,而大明的部队由天津或者山东直达朝鲜,联合朝鲜部队可能会让老窝片瓦无存呐。

十几年后的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完全平定蒙古后,为了让朝鲜承认大清宗主国的地位,同时也是要对朝鲜小惩大诫,集结十万大军,针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说是暴揍也成,因为朝鲜根本不具备抵抗能力,没办法,要不是为了保住脑袋,谁也不想投降大清,因为入关前的满洲,文化水平很低,对此,朝鲜人是非常看不起的,但动刀也的确打不过,只能被迫接受这个现实。

朝鲜国王李倧最终在南汉山城投降,为此清军特地举行了受降仪式,地点就在三田渡渡口,为此朝鲜国王还制作了“大清皇帝功德碑”为皇太极歌功颂德,这也是三田渡碑名称的由来,就是投降的地点。

石碑总体高5.23米,碑体高3.24米,宽1.47米,厚度39公分,正面以满蒙两种文字雕刻,而石碑的背面的有着900多个汉字,先是叙述了当年的战争情况,中间部分表明了大清攻打朝鲜有理有据,后面则是歌功颂德等等,因为其中详细记述了朝鲜挨揍的全过程,所以这对朝鲜来说确是一种屈辱,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不想看到石碑的原因。

与其说是“皇帝功德碑”,不如说是一份控诉状,直接记录:

过程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二月,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尊号),以败和自我始,赫然大怒,以武临之直捣而东······

当时,我朝鲜国王在南汉山城躲避了五旬(实际上是45天),整日担惊受怕如履薄冰,当时山城被围,四方勤王部队欲救不能,全部被清兵击溃,清兵迫近山城,他们的威势好像霜风卷起的秋箨,好似炉火烤鸿毛般轻松,皇帝(皇太极)表示要以德服人,投降,我放过你,抗拒只会换来屠城。

朝鲜国王召来诸位大臣做了深刻反省和自我检讨,由于我的昏聩,遭受天罚,致使百姓任人鱼肉,罪过全在我一人。皇太极说他不想屠城,他这么说,我怎么敢拒绝,为了宗室社稷,也为朝鲜子民不受涂炭,我决定投降。

大臣们都同意,几十人骑马陪着皇帝到皇太极军前乞降。皇太极以礼待之,言谈间推心置腹,所有人都得到了赏赐。投降后,朝鲜国王回到了都城,集结军队,一路向西,安抚民众恢复生产,有因战争逃难的民众也劝回老家,安居乐业,不幸中的大幸吧。

论罪

萨尔浒大战,朝鲜军元帅姜弘立助阵大明,兵败被擒,努尔哈赤只留下姜弘立等数人,其余近万人全部释放,对你们朝鲜的恩情很大。(但皇太极对此表示理解,因为抗倭援朝的时候毕竟明朝帮过你朝鲜,你朝鲜想报恩这没有错,当时出兵也是你藩属国的义务,你无法拒绝。)大清俘获朝鲜后宫妃嫔王子和大臣们的眷属,特地交待好生看护,并无骚扰,也算对你们仁至义尽。

但朝鲜在大清与大明两大势力间反复,对大清来说这种降而复叛的行为毫无信义可言,虽然你们不大听话,我们却屡次放过你们,所以做为报恩,你们要在三田渡立碑纪念,彰显皇太极的功劳和德行。

后面就是歌功颂德之类,但相对来说大清对朝鲜确实比较仁慈,不似对大明的杀伐果断。

归根结底,大清与朝鲜关系恶化,最终导致大清出兵讨伐的原因是朝鲜对大明的忠诚度过高,始终不愿意上皇太极这条船,皇太极认为朝鲜的行为是纯粹的挑衅,是把大明的灾祸转移到朝鲜自己身上,所以怒而发兵。

第一个发现“大清皇帝功德碑”的西方人是一名海军中尉,1884年向美国汇报了此事,并将碑文拓片提供给美国的汉学家。

美国的汉学家们以文献、报告、论文的形式发布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赞扬,也对“太宗实录”进行相应的勘误,在汉语言的环境下能取得如此成就,身处美国的汉学家们备受追捧。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当时的美国人获取了碑文的拓片,致使后续韩国专家曲解碑文惨遭打脸。

对石碑的损坏从未停止,厌弃程度更是与日俱增,石碑树立不久就被朝鲜人破坏,他们不愿接受这个屈辱的标志,当时的朝鲜一直是中国忠实的藩属国,他们崇尚历史悠久的中原文明,事无巨细无一不在模仿着中国,即使大明国灭,他们也还沿袭着崇祯的年号纪年。

到了2007年,三田渡碑被人喷上红色油漆,“철”(韩文“撤”)、“370”,背面“거”(韩文“去”)、“병자”(韩文“丙子”),当事人被抓,油漆被洗去,当时韩国人的意识形态已经改变,这种行为不再与大明有关,而是纯粹的泄愤行为。韩国的专家们,也刻意曲解了碑文的意思。

其实,韩国政府的意思很明确,虽然没有干预专家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充斥着鸵鸟精神的洗白,但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物,不忘国耻,奋发自强,相对来说政府的态度比所谓的专家们要负责任的多。

.


古今通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在韩国确实有这样一块神奇的石碑。被韩国百姓视为国耻。

它并不是韩文写的,而是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

原来这块碑是还没有入关时候的满洲人成功征服朝鲜半岛,胜利的一个象征。

1636年,这时候的大清还没有入关,因为朝鲜和明朝关系比较好,满清又想削弱明朝,正好这个朝鲜有和满洲紧挨着,当时的统治者皇太极,就想收拾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国。

皇太极率领八旗劲旅南下,朝鲜当然不是满清的对手,很快就战败投降了。虽有一万个舍不得,朝鲜还是成了清朝的藩属国,名义上脱离了大明的怀抱。

第二年,也就是1637年,皇太极令朝鲜建一座功德碑,赞扬清军的英勇,以及朝鲜的心服口服。朝鲜弱小无奈,只好照做,于是就有了这个“大清皇帝功德碑”,因为这个碑被立在首尔的三田渡,所以也叫“三田渡碑”。

我们都知道,朝鲜一直是很崇敬大明的,被大清这个东北蛮族攻破,本来就心里不服,清人还搞这样的名堂,当然是让土著人心里很不爽。这也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屈辱事件了。

所以最后这个碑历经历史沉浮,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就有人建议捣毁这个屈辱的东西,甚至还有人自发去在这个碑上喷一些“去”、“撤”类的文字。不过最后还是在韩政府出面干预下,保存了下来。

毕竟就算是屈辱的历史,也是韩国的历史。这个碑,也正是那历史的见证。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这块被韩国人视作“国耻”的石碑,就是清朝所立的三田渡之碑。

它代表着韩国对外屈服的历史,所以被很多韩国的民族主义者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甚至尝试去破坏这座石碑。

何为三田渡之碑?

这要追溯到清朝入关前了。

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准备登基改元,要求李氏朝鲜彻底断绝与明朝的关系,并且推举他为皇帝。

朝鲜坚决不同意。就这样,清朝和朝鲜在1636年爆发了“丙子之役”,朝鲜自然是大败于清朝。当时的朝鲜国王仁祖被迫亲自出城,向清朝乞降,甘愿作清朝的属国。

1637年,皇太极要求朝鲜立一座歌颂清朝的功德碑,这座石碑就是三田渡之碑,以满文、汉文和蒙古文三体写成,被立在仁祖投降的三田渡地区。

因此,三田渡之碑是被朝鲜人视作国耻的。

自石碑树立以来,就有人想要试图捣毁这座石碑。

朝鲜怕清朝怪罪,特别派人守着这座石碑。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朝鲜与清朝的封贡关系结束,反对清朝的开化党人就推倒了三田渡之碑,并埋于地下。

1963年,三田渡之碑由于洪水而再度现身。当时的韩国人认为:

三田渡之碑,既是历史文化遗产,又是一段民族耻辱历史的象征。

在这座情况下,韩国将这座石碑保护了起来,作为历史文物留存。

(上图为韩国人破坏石碑的照片)

当然,此后试图破坏这座石碑的人亦大有人在。所以,韩国政府只得将石碑迁移到其他地方保护。


HuiNanHistory


这个问题让韩国相当尴尬。

其实不仅是韩国,所有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如果不说自己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东方国家,感觉自己要被他人笑话;

但是自己挖掘的历史,全都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更让人笑话,还不如没有。

所以,韩国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韩国人完全架空历史,自己创造历史的畸形走位。

但韩国又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是自己的历史,必然要有相关的“文物”来佐证,否则就是信口开河(实际上确实是),而这一找,又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

比如韩国首都首尔的这块石碑,按说有石碑,首先是个文物,表明韩国不是美国这样的没有历史的国家,但仔细一看,全是汉字,而且还是表明主仆关系的汉字,这就不是一般的尴尬了,你说我是扔了呢?还是扔了?

事实上,韩国也确实纠结了很长时间。因为这块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石碑,虽然有300多年历史,但却写了韩国人当牛做马的历史。

这块石碑,立于1639年,而之所以立此碑,和清朝崛起过程中征服朝鲜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后金崛起后,分别于1627年和1636年先后两次大规模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屈服,断绝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朝鲜彻底失去了反抗清朝的能力,不得不唯清朝马首是瞻。在这样的情况下,1637年,皇太极要求朝鲜为其立功德碑,1639年,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通称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记载了皇太极平定朝鲜、给予朝鲜恩德的辉煌事迹,对于始终愿意追随明朝的朝鲜而言,此碑是真正的奇耻大辱。

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朝被日本赶出朝鲜,日本扶持主张反清独立的开化党人上台,全面清算中朝宗藩关系的遗存,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石碑被埋没地下。

日殖时期的19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重新被挖了出来并竖立好,由于此时的朝鲜已经完全被日本殖民,石碑的意义并不大,因此石碑被保存下来。

但1948年朝鲜建国后,情况又不一样了。1956年,韩国李承晚政府全面亲美,认为此碑是韩国民族耻辱的象征,于是再度将其埋入地下。

怎料1963年因洪水肆虐,“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洪水冲出,再度现世。而此时的朴正熙政府石碑虽然是耻辱的象征,但也是韩国的文化遗产,所以将石碑保护了起来。

1983年,韩国总统全斗焕将“大清皇帝功德碑”移至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建立石碑公园,形成今日面貌。

所以尽管是韩国人民的“国耻”,但石碑更是韩国历史文化遗存,所以石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一直存在了下来。

不过,从韩国民众死性不改的历史自嗨情况来看,“大清皇帝功德碑”未来的命运,难说不会再度遭受劫难。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位于韩国首都首尔西南的三田渡地区从奥林匹克公园往西南两公里左右的松坡区石洞村的历史公园里矗立着被称为“三田渡碑”的石碑。这块石碑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上用蒙古文、满文、汉文三种文字篆刻着碑文。这块石碑虽然作为史迹被认定为文化遗产,但在首尔的旅游指南上基本不会出现,平时也几乎进不到什么访客。这块象征征伐的石碑是朝鲜半岛曾经臣服于大清王朝的见证,也因此被韩国政府和民族视为国耻。为何这块象征大清皇帝征伐功业的石碑会矗立在韩国的土地上呢?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后金政权的崛起。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后世史书为与宋代时期的金国区别而称其为后金)。三年后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以此为标志正式开始公开起兵反明。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三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后金在萨尔浒一举击败了11万明朝大军,明帝国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开始崩溃。此战中朝鲜方面出兵1.5万人助战,在明军主力被击溃后身为朝鲜军都元帅的姜弘立率领仅剩的5000多朝鲜军向努尔哈赤投降。这时正集中精力与明朝作战的努尔哈赤并不愿再行树敌,所以对朝鲜一直采取拉拢政策。努尔哈赤并没有难为投降的5000朝鲜俘虏,而是放他们回国,试图以此改善与朝鲜的关系。那么朝鲜为何会卷入这场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之中呢?

由于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的优势地位,所以直到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之前东亚地区一直维持着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朝鲜半岛上先后兴起的新罗、高丽、朝鲜等王朝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很早就确立了与中国之间的宗藩关系,由此形成了一种仰慕天朝文明的小中华意识。这点在明朝与李氏朝鲜王朝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元明交替之际正值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末期,面对新兴的大明王朝和退守漠北的北元势力令高丽上层出现了“事元”和“事明”的路线方针分歧。元朝和高丽之前是爆发过战争的,在高丽政界和民间都有巨大的反元情绪,然而元朝征服高丽后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了高丽国王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在高丽人民眼中高丽王室已彻底成为蒙元的傀儡,甚至由此引发了三别抄起义。最终高丽王室依靠元朝的支持才成功镇压了三别抄起义,至此高丽王室已完全依赖于元朝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元明易代后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

整个有明一代李氏朝鲜被视为所有藩属国中的典范:朝鲜始终对明朝奉行事大主义,而明朝也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明朝与朝鲜这种密切的宗藩关系一方面是由于李氏朝鲜王朝仰慕并积极学习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两国存在共同的现实利益。整个有明一代最大的外患就是所谓南倭北虏问题——南方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事实上朝鲜最大的外患也是南倭北虏:早在朝鲜王朝立国之前半岛上的高丽王朝就不断遭受倭寇的袭扰,事实上李氏朝鲜王朝的开国之君李成桂就是在与倭寇的战斗中崭露头角的。由于李氏朝鲜是在推翻亲元的王氏高丽的基础上得以建国,所以建国之初的李氏朝鲜王朝与北元政权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因此有必要寻求明朝的保护。共同的敌人使明朝与朝鲜具备现实的合作基础,然而两国之间其实也存在竞争关系,而两国争夺的对象就是东北方向的女真部落。朝鲜王朝立国之初在对北方女真部落的关系上采取怀柔与武力并举的政策:一方面接纳归顺的女真人,授予官职、开放贸易、进行民族同化,不断扩大对女真部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明朝对女真部落重视程度不够和以及上国心态的特点使用武力蚕食女真部落的土地、扩展北部疆土。朝鲜对于女真部落的大肆拉拢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尽管朝鲜是明朝最亲近的藩属国,但明朝也不愿意自己的小弟势力太强,毕竟东北方向的女真部族也是明朝势力的辐射范围。对此李成桂始终坚持以小事大的基本国策:明朝具有浓厚的上国心态,而李成桂就着力对大明表现出足够的恭敬,在给足天朝上国的面子后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当时明朝的根本利益诉求是建州女真,而建州北部的部落只要不主动侵犯明朝边境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朝鲜就借机以为明朝戡边的名义打击不服从于自己的部落。

到了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朝鲜国王李芳远宣布禁止女真人在庆源府的贸易活动。 李芳远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女真各部落的普遍不满。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迁徙到了凤州(今吉林省海龙县境内)一带,与阿哈出统率的胡里改部居住在一起。 既然已经向建州女真各部摊了牌, 李芳远索性以女真人劫掠朝鲜人民为借口,任命赵涓为统帅,率领大军进入辽东,杀害了毛怜卫首领把儿逊与斡朵部首领哈而非、加时仇,掠去部众数百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四月猛哥帖木儿在虚里、仇老等首领的随同下率领女真军队向李氏王朝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理论上女真和朝鲜都是被明朝视为自己的藩属的,如今两边大打出手就惊动了明成祖朱棣。朱棣这时也致力于开拓东北地区,所以他也册封了很多女真部落的首领,逐渐把女真地区纳入明朝版图。和李芳远开战的猛哥帖木儿就是朱棣册封的女真首领之一,同时朱棣和猛哥帖木儿之间还实现了政治联姻。在朱棣下达给李芳远的圣旨中写道:“猛哥帖木儿,皇后之亲也。遣人招来者,皇后之愿欲也。骨肉相见,人之大伦也。朕夺汝土地,则请之可也。皇亲帖木儿,何关于汝乎?”所谓“皇后之亲”可能是朝鲜方面翻译的错误,因为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后不是女真人,实际上原话可能是“皇妃之亲”,也就是说猛哥帖木儿有姊妹入宫侍奉朱棣。这个猛哥帖木儿可不是一般人——他姓爱新觉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从这段往事不难看出:李氏朝鲜王朝其实和爱新觉罗家族乃至整个女真部族其实是早有积怨的。

公元1592年3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共调动15万人马渡海远征朝鲜。开战不到三个月除北面与宗主国大明王朝接壤的咸镜道之外朝鲜几乎全国沦陷,朝鲜王室出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并向身为宗主国的大明提出入境避难的请求。大明王朝立刻对自己的属国朝鲜进行了援助,从而实现了拒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根据战后的统计:为支撑这场战争大明王朝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当面对来自东北关外的八旗劲旅和明末变民时明军几乎已没多少经费足以支撑战争了,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进一步激化了民变。明朝和朝鲜尽管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然而在此期间努尔哈赤的势力悄然崛起。当明朝向朝鲜要求出兵配合征服后金时朝鲜方面其实是颇为纠结的:在经历长达七年的抗倭战争后朝鲜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人员生命损失,同时也遭受了莫大的财产损失。土地台账和户籍册大部分毁于战火,耕地面积减少到战前的三分之一以下,国家租税收入锐减。当朝鲜国内就是否出兵援助明朝征伐后金的问题展开讨论时身为国王的光海君声称“我国三边防备自守不暇,举单弱不教之卒入援天朝,有何所益?”应该说光海君对自己的实力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光海君的外交政策秉承的是务实性原则:1609年他就恢复了因战争而断绝的朝鲜与日本的外交关系。这么做固然是为朝鲜的战后复兴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然而这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眼中是很没气节的一件事。光海君在与后金的关系问题上同样被朝中的士大夫阶层所鄙视:萨尔浒之战后光海君专门派人前往后金处答谢并声明将在后金与大明之间保持中立,此时是后金和朝鲜关系最融洽的时刻。光海君通过与后金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而使朝鲜得以暂时避免卷入战乱,然而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朝鲜是为人鄙视的。

朝鲜保持了与明朝长达两百余年的宗藩关系,尤其是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后朝鲜特地修建了感恩大明援助之恩的大报坛,这时朝鲜的主流民意强调铭记明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然而光海君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与被朝鲜士大夫阶层视为野蛮人的后金进行交流。1623年3月朝鲜国内主张崇明排清的政治势力发动政变推翻了光海君的统治,转而拥立光海君的侄子绫阳君登上王位。绫阳君后来的谥号是仁祖,所以这次政变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仁祖反正。仁祖反正后的第二年本来拥戴仁祖反正的李适因为对事后的论功行赏不满而叛逃后金,李适向后金申诉了仁祖继位的不合法性并唆使后金发动对朝鲜的进攻。这时后金所面临的形势是:挡在自己正面的是明朝,而李氏朝鲜和蒙古察哈尔部则从东西两翼威胁到自己的侧面。如果要消除入关灭明的潜在隐患就必须拔除这两枚钉子。公元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驾崩,继承后金汗位的是皇太极,他决定东征朝鲜以彻底消除自己南下征伐大明时在背后捣乱的隐患。公元1627年皇太极命阿敏为主将,后金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义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黄州、平山诸城,朝鲜国王李倧(朝鲜仁祖)逃往江华岛。后金军至平山时始与朝鲜议和,结成盟誓后撤退。战后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这时后金并没要求朝鲜向自己称臣,而只是要求朝鲜与自己结为兄弟之国,也就是说这时的朝鲜仍是明朝的藩属国。这时朝鲜仍是心向明朝,只是鉴于后金势大,所以不得不尽量在双方之间维持平衡。然而后金方面逐渐开始要求朝鲜彻底废弃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关系,甚至要求朝鲜出兵配合自己征伐明朝。朝鲜对此予以拒绝,此后朝鲜给后金的国书皆书写明天启、崇祯年号,这令皇太极极为不满。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然而就在他的登基大典上朝鲜使臣拒绝跪拜——在朝鲜使臣看来:尽管后金是大国,朝鲜不得不屈服,但两国之间毕竟没册封朝贡的君臣名分,朝鲜的宗主国仍是明朝,因此自己当然不跪拜后金君主。可在皇太极看来:自己称帝就是要成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绝不能有人质疑自己的权威。

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称帝后的皇太极率十二万大军出征朝鲜。朝鲜在加强王都的防御的同时将王族再次转移到江华岛避难,而仁祖本人则避难于汉城东南的南汉山城。在这里仁祖向朝鲜全境发出号召起兵勤王的檄文,同时向明朝请求增援。清军以20万大军包围了南汉山城,同时对江华岛发起进攻。南汉山城虽有13000守军,但粮草只够食用50天。开战不过一个半月后清军就攻陷了江华岛。1637年1月30日仁祖与大臣们一起前往位于汉江江畔的三田渡的清军营地向皇太极投降。这场由朝鲜使臣拒绝向皇太极行跪拜之礼而诱发的战争最终以身为朝鲜国王的仁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告终。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清朝为让朝鲜不敢忘记曾反抗清朝的大罪而于1639年下令建造了大清皇帝功德碑。尽管朝鲜被迫屈服于清朝,然而与此同时朝鲜却自认为保存了由明朝传入的中华正统,于是以小中华自居,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视为蛮夷之地。以九义士后人为代表的明朝遗民在李氏朝鲜时代一直被朝鲜官方和百姓爱戴,而后期从清朝越境到朝鲜的中国百姓则被称为“向化人”。从这时起朝鲜就认为中国已沦为蛮夷之邦,渐渐有轻视中国之心。甲午战争后朝鲜和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被彻底切断,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之情转变成一种深以自己继承了中华正统自信。尽管明朝已亡,但朝鲜只在对清廷的公文贺表中使用清朝皇帝年号,而在国内仍使用崇祯年号。明代朝鲜使臣出使北京的纪行《朝天录》被改称《燕行录》——不再是去朝见天朝,而只是去一座名为燕京的城市旅游一番。

在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清政府承认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日本人扶植的亲日派政府一上台就在第一时间将大清皇帝功德碑推倒深埋。1913年该碑被掘出并重新竖立。1956年韩国文教部长认为此碑是韩国的耻辱象征,因此再度将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而使大清皇帝功德碑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时的韩国政府转变了立场:他们认为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耻辱的象征应该被铭记,所以在当年将其指定为史迹第101号并保护起来。198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移至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在该碑周围建立公园。如今大清皇帝功德碑在韩国被视为国耻的象征,但铭记国耻才能起到更好的鞭策作用,所以韩国政府就将这块碑作为历史文物遗迹保存下来。不过由于是作为国耻的象征,所以在韩国的旅游指南中不会特意向外国游客推荐,而韩国人一般也很少会去参观被他们视为耻辱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也有一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屡屡试图破坏石碑:2007年2月3日正是皇太极第二次出兵朝鲜后的370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遭到极端分子破坏。2007年6月15日大清皇帝功德碑被修复完成。尽管国内存在不同声音,但韩国政府坚持将这块石碑屹立在首尔并多次进行修补,只是将他们所认为的没文物价值的“朝鲜国王跪拜皇太极”的小像给撤了去。2010年韩国文化财厅对大清皇帝功德碑原来的位置进行考证,又将碑移到乐天世界大楼后面、松坡区蚕室洞47号石村湖西湖坡东北方向的绿地上,永久性地保护起来了。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韩国曾经和我们保持了一段时间很漫长的宗藩关系,在那些时间中,他们一直追随在我们的中原王朝身后,很忠诚地扮演着他们的小弟角色。

而在他们扮演小弟角色的时候,因为和我们联系颇深,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比如他们古代使用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他们所穿着的衣服,就是我们中原地区的衣服样式,他们的宫殿或者房子,也基本和我们历史中的宫殿、房子差不多。


那个时候的韩国和我们就亲如兄弟一般,只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关系被断裂了开来。

韩国与我们的关系断裂发生在清朝末期,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和清朝爆发了甲午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清朝败得很惨,不仅被迫和日本签订了很多屈辱的条约,还不得不终止了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彻底失去了对这位小弟的掌控权。

在日本人控制韩国期间,因为日本人同样对中华文化崇尚不已,所以他们没有改变韩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追求,在很多和我们有关的事物上,他们都允许韩国人保有了原有的样子。

只是在对待一些特殊的事物上,他们却做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比如有一块石碑,当时就遭受到了日本人的拆除。


大清皇帝功德碑

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讲一下这块石碑。

这块石碑的名字叫做大清皇帝功德碑,是韩国在皇太极时期立的。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东北的女真人发展了起来,在他们发展起来后,原本作为明朝小弟存在的韩国遭受到了巨大威胁。

以韩国当时的实力,他们根本无法抵挡女真人的入侵,所以没多久,他们就被皇太极率领着的女真人给占领了下来。

在占领下朝鲜后,皇太极为了达到对韩国羞辱的目的,他特意给韩国人下达了一个命令,让韩国人为自己征服韩国的事情立下一块功德碑,以此来纪念自己征服他们的功德。


按照韩国人原本的想法,他们是不想立这块碑的,毕竟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对他们的一次侮辱。

但是由于他们处在女真人的兵锋威胁下,因此为了小命着想,他们只能饱含着屈辱立下了那块石碑。

在最开始的时候,韩国人确实无法忍受这块石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却慢慢改变了对这块石碑的看法,对其产生了认同。

比如在甲午战争后日本人打算拆除这块石碑时,就有不少韩国文人产生了愤懑,不太认同日本人拆除这块石碑的想法。

只不过因为他们的力量有限并未能阻挡住日本人,只能任由日本人把这块石碑拆掉、埋到了地下。

韩国人对功德碑的态度

这块石碑在被日本人拆掉后,接下来又历经了许多波折。

在1913年时,由于日本已经稳定了对韩国的统治,所以在当年他们又把这块石碑从泥土中挖出、重新树立了起来。

在韩国立国后,受到韩国国内民族情绪的影响,这块石碑又再度被韩国人埋到了土里。

一直到1963年,随着洪水的冲刷,这块石碑才重见天日。

在这块石碑重新出现后,韩国政府并没有继续把这块石碑埋到泥土中。

那时候,他们把这块石碑认定为了他们的历史耻辱象征,认为重新把这块石碑树立起来能刺激民众对我们的仇恨感,所以在当时,他们又重新把这块石碑树立了起来。


在这块石碑树立起来的过程中,很多韩国人都表示了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块石碑是他们历史中被侵略的重要烙印,应该把这块石碑给毁掉,而不应该重新树立起来。

在2007年的时候,就有个韩国人拿着油漆来到了这块石碑的树立之处,用油漆在石碑上书写下了他的反对意见。

只不过在他刷上油漆后不久,韩国政府就派人清理掉了那些油漆、重新加强了对这块石碑的保护。

而韩国政府保护这块石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重视对文物的保护,无论这个文物蕴含的是耻辱还是光荣的历史,它都是一件文物、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将其保护起来是很合情合理的。


孤客生


一个强盗抢劫了你家,并让你立一块碑用来“纪念”这场“缘分”,命为“功德碑”,且一立就是立了300多年,如果是你,你怎么看。韩国首都的这块石碑,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

丙子胡乱

1619年,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对东北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此弱彼强,女真人所创的后金政权用了数十年时间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对抗明朝的最强对手。

1636年冬,皇太极已经打算和明朝抗衡,但是在南下之前,有必要教训一下对明朝忠心耿耿的属国朝鲜。以免自己在南下的过程中,腹背受敌陷入困境。起初对朝鲜施以“怀柔”的政策,无奈朝鲜不从,于是皇太极率领十万军,仅用时10天便打到了汉城,李氏王朝很快便投降称臣。

通过丙子胡乱,皇太极不仅控制了朝鲜半岛,更是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为自己后来的胜局添了一块砖。

大清皇帝功德碑(三田渡碑)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封建王朝中对于思想统治的巅峰朝代,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在皇太极发动丙子胡乱之后,不仅认为自己的行为非侵略行为,而认为是解放性质,所以要求朝鲜国立一个“功德碑”。

迫于皇太极的淫威之下,李氏王朝无奈在两年后立了一块碑,就是著名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因为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此碑又名“三田渡碑”“松坡碑”。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记述与歌颂了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的“恩德”。

碑上最明显的七个大字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

碑的曲折历史

碑自竖立起,至清末一直稳稳的立在当地,朝鲜百姓自然是无比愤慨,但是打又打不过,只能怒在心头起就完事了。

虽然有“恶向胆边生”之意,但是被清政府的谨慎态度打败了,《清实录》中记载,该碑不仅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清人官员前来监视进程,在被竖立的二百多年间也从未停止被“照看”,每过一段时间清朝就派人到朝鲜探查此碑。

所以尽管对明朝忠心耿耿,即使被征服了依然以“后崇祯”为国号的朝鲜,面对这块碑不得不隐忍不发。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彻底丧失了对朝鲜的控制力,反清的朝鲜人士被日本扶持,在次年2月份推到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此碑逐渐没入历史的尘埃,深埋地下。

1913年该碑被掘出,重新竖立。1956年,韩国建国十余年之后,认为此碑有辱国体,是历史的耻辱,于是将其再次推倒并埋入地下。

老天似乎特别眷顾三田渡碑,1963年洪水肆虐,竟然将此碑冲出,重见天日,韩国政府认为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应该被铭记,所以在当年将其指定为史迹第101号并保护起来。

20年后,1983年该碑被转移,并专门建立公园方便纪念;

2007年,韩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碑被泼油漆,并用韩文大大的写了几个字,就是现在看到图片上的字;

2010年,该碑第三次搬家,官方正式奠定了碑的历史文化价值。


“功德碑”显然是国耻,但是耻辱带来的不仅是愤怒,其背后“卧薪尝胆”式的隐忍,以及时时刻刻的警醒,更能唤起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自强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