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十里洋場、今日十里霓虹,見證上海南京路繁華無盡

時人都知道,“十里洋場”指的是舊中國的上海。

其實,初始的“十里洋場”,還只是指舊上海的租界,這一稱謂的出現,是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如哀梨老人《同光梨園記略》:“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滬北十里洋場,中國鉅商,薈萃於此,女閭三百悉在租界。”又刊印於光緒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黃協壎的《淞南夢影錄》:“錢塘袁翔甫大令嘗有《望江南》詞三十首,文言道俗,盡相窮形,讀之如向十里洋場採風問俗,固不第作海天之閒話,甄香國之新聞也。”

鴉片戰爭以滿清王朝的失敗告終,英國憑藉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在上海劃定了租界,法國、美國步英國後塵,也都劃定了各自在上海的租界地。

當時在上海的外國人,因擔心華人排外,都住在了租界裡,以利租界當局的保護。租界裡於是有了專供他們享用的高樓、商店、餐飲、娛樂場所,漸變燈紅酒綠。市民因租界裡洋貨充斥,洋房高聳,洋人比比皆是,所以把租界叫作了“洋場”。

昔日十里洋場、今日十里霓虹,見證上海南京路繁華無盡

至於為什麼要加“十里”呢?據《上海辭典》載:上海開埠後,外國人不斷湧來滬上,在外灘建造洋樓,開設洋行,並劃定租界,其時最早的英美兩租界(即公共租界)的長度約十華里,自此即有“十里洋場”之稱。還有一種說法,地處英美租界的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商業街,也是舊上海最熱鬧繁華的所在,它東起黃浦江邊外灘,西達靜安寺,全長約十里路,被稱為“十里洋場”。

晚清時期,不論是英美租界還是法租界,曾一而再再而三強行拓展地界,面積翻了幾番,但“十里洋場”之名一直沿用而未變。故而“十里”兩字,只是一個虛擬數詞,表示了方圓或長度之大。漸漸的,人們以“十里洋場”泛稱整個舊上海了,《上海辭典》:以租界為標誌的十里洋場的發展與繁榮,使上海成了西方冒險家的樂園,他們先後修築跑馬廳,開闢南京路,為宣揚西方文明,出現了包括新聞、出版、電影、文化的眾多機構,還有舞場、夜總會、賭場、酒吧、妓院,成為舊上海的代名詞。


昔日十里洋場、今日十里霓虹,見證上海南京路繁華無盡

用“十里洋場”代稱舊上海,為社會公眾所認可,不但口耳相傳,還頻頻出現在了名人的著作中,如教育家、散文家曹靖華的《飛花集。憶當年》:“五四風暴中,作為一個北方省城的中學生,到上海參加第一次全國學生代表會議。這宛如一枚剛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場。”劇作家、電影理論家柯靈《〈阿英散文選〉》序》:“他在一九二七年的大風暴中,踏上經過‘四。一二’血洗的上海,一直戰鬥到十里洋場完全淪入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小說大家茅盾的《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社會。”

從150年前的花園弄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場”,一條通往外灘的無名小路一躍成為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橫跨靜安,黃浦兩區,分東西兩路,全長10裡。東路是遠東商業第一街,西路是上海頂級的商業街區。這就是上海南京路。


昔日十里洋場、今日十里霓虹,見證上海南京路繁華無盡

今天的南京路歷經一百多年的演變,從一條不知名的小路一躍成為上海最繁華的“十里洋場”。其濃厚的歷史感,鱗次櫛比的商戶,華美的建築,熱鬧的街市和美麗的夜景更被人贊為“十里霓虹的夜上海”。內容淶源《人民網-十里洋場》


昔日十里洋場、今日十里霓虹,見證上海南京路繁華無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