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社區產品,如何從0-1搭建框架?

過去一段時間負責了工具轉社區產品(雖說終局不太明朗),現嘗試覆盤總結走過的路和踩過的坑,希望對需要的人有所幫助,思考認知侷限之處,歡迎拍磚交流。

工具+社区产品,如何从0-1搭建框架?

1. 社區概論

看官:概論……這可怕的名詞,莫非要講很多?!

各位看官莫方,本人將用盡可能簡單的話語總結,目的為定義社區邊界和基礎形態。

1.1 什麼是社區?

社區是具有共同屬性的用戶,圍繞內容產生有效互動的線上平臺。

這句話重點有二:

① 用戶需具有共同屬性:這個共同屬性決定了你的基本盤要鋪多大。

市面上相對成功的社區產品,一定是有區別的其他產品的垂直特徵的,這種特徵可以是相同的興趣、性別、地理位置等用戶屬性標籤,也可以是功能屬性標籤。例如:Quora/知乎-問答類社區(功能屬性)、小紅書-女性社區、豆瓣-文藝青年的精神社區、Pinterest-圖片社區等。

② 圍繞內容產生有效互動:

社區的基礎是內容,內容決定了基礎調性和氛圍,一個健康的內容生態對於社區而言非常重要。其次用戶需要在內容建立的基礎上,產生有效的互動,有效互動的頻率和深度直接決定用戶的粘性。

是否能產生有效互動也側面印證了這個社區搭建的需求是否成立,如果用戶進到社區來無法產生有效的互動,要麼是沒提供入口和正確的引導,要麼是這個社區的搭建本身就是個偽需求。

那如何定義有效互動呢?

易理解的解釋,是用戶在場景下產生的互動反饋行為,該反饋具有可量化且可轉化的價值。可量化即有可衡量的數據指標衡量反饋效果,可轉化即用戶的反饋的行為有自我或他人轉化價值(例如,用戶a發了有價值的評論,用戶b看到會產生首次互動的轉化,如果評論有回覆,用戶a會有二次互動的轉化)。

有效互動同樣可以分層,一級行為、二級行為、三級行為,對應用戶的核心參與度,結合參與度和留存分析探索產品增長,再此不做擴展,後續會詳細總結自身的一些增長經驗做深入總結。

1.2 良好的社區生態閉環:可連接、可互動

工具+社区产品,如何从0-1搭建框架?

A-內容連接人:內容自身結構化後,通過與用戶和平臺屬性結合,經由推薦系統分發,完成內容對用戶的觸達,實現內容到人的連接。

B-人反哺內容:內容分發到人完成消費後,人基於內容產生的反向連接反饋。這種反饋基於用戶角色不同,會有所不同。

  • 內容消費者:內容消費產生的數據反哺指引生產和推薦(pv、uv、時長、點贊、評論….)。
  • 內容生產者:UGC、PUGC、PGC等,內容生產者,通過內容生產的形式,豐富基礎內容庫。
  • 內容監督者:發起用戶自審核,監督平臺內容,維持秩序增強平臺歸屬感。
  • ……

C-內容自轉化:已有內容通過特徵標籤/屬性聚類(話題聚類、品類聚類)、用戶/平臺二次創作(彈幕文化、轉發再編輯、IP+流媒體實現內容升級)、品類豐富拓展、標籤多樣化……通過內容自轉化豐富內容形態,為內容分發探索提供更多的場景覆蓋。

D-用戶自轉化:

  • 角色轉化:基於用戶成長體系,引導完成用戶角色的轉化,轉變用戶角色,增加對平臺的依賴。
  • 關係轉化:依賴平臺內容和有效互動,形成場景化的社交機會,讓用戶和用戶之間形成關係鏈。
  • 拉新轉化:利用用戶對平臺和內容的認可,實現拉新轉化,獲取新的用戶。
  • ……

以上總結,一個良好的社區生態閉環,一定是可連接、可互動,從而可以形成相互轉化的。

2. X+社區:0-1搭建

基於上面的基礎概述,我想對於基礎社區搭建所需要素,各位看官應該已經有了基本的思路。下面將講述X+社區0-1搭建的基本框架,可以依照框架看看match了多少~

2.1 X是什麼?

可能看到title,各位看官都對X抱有疑惑,這就來解惑!

其實X指代的是和社區形成連接的形態,具體一點,X可以是工具屬性功能、服務屬性功能、娛樂屬性功能,當然也可以為空,那就是一個純社區。只要這個功能具備

1-1社區定義的第①點,可以聚類某一類具有共同屬性的用戶,那X+社區的形態就是可成立去探索的。

2.2 社區定位是否成立:MVP目的需求驗證

這個對應的,其實就是1-1社區定義的第②點,確認用戶能否在所提供的內容環境下完成有效互動,要驗證這個的前提有三:

  1. 有圈子效應:該社區能圈出一個用戶群體,該群體具有某些相同屬性。
  2. 有一定的內容環境:這個內容環境初期可以是運營定義,提供一些用戶可能感興趣,符合調性的垂類內容做為內容基礎進行探索。
  3. 有完成互動的入口:MVP驗證除了社區入口外,只需提供基礎互動入口,入口按優先級從高到低:帖子點贊、評論、評論點贊、評論回覆、用戶發帖。

當然除此之外,從X到社區的基礎導流,MVP版本的商業化模式也是必須要列入考慮的,以及社區模塊的營收規劃,變現途徑。

MVP版本上線之後,需要對產品的PMF進行市場驗證,以下是一些驗證指標的羅列作為參考。

  • 整體指標:社區滲透率、社區功能留存、社區人均使用次數、社區用戶粘性、社區人均ARP……
  • 細分指標:人均時長、人均閱讀篇數、人均CTR、整體互動率、細分互動率……

2.3 冷啟動優化

PMF驗證後,確定了需求存在,下一步就是優化冷啟動場景,優化社區對用戶的首次價值觸達路徑。

冷啟動的核心元素:內容+氛圍+種子用戶。

(1)內容

從如下幾個方面做解釋:

內容主題:基於MVP已經成功探索出內容方向的前提下,明確主要垂類+泛類內容主題(依據社區的定位,會有不同的核心垂類方向)

,利用優質PGC/OGC內容做引導,給社區定基礎的調子

社區&內容形態:是否需要興趣選擇頁引導、是否需要發帖入口、社區方向是問答類還是閱讀類、內容強調人抑或強調內容(內容主體,以內容關聯還是人關聯)、信息流單排還是雙排、互動信息哪些需要外露、品類或其他標籤是否有聚合頁、對應的聚合標籤是否需要外露、詳情頁是否需要沉浸體驗等等。別的產品已經在用樣式,並非就是最正確的,建議通過ab去探索功能,找到產品合適的社區及內容形態。

工具+社区产品,如何从0-1搭建框架?

內容推薦:內容從入庫-結構化-審核-下發-召回的鏈路優化,針對新用戶,在產品冷啟動環節加重優質內容出現比例,明確運營的干擾程度和基礎排序規則,在保證優質內容露出的前提下,實現對社區新用戶的內容探索。

(2)種子用戶

有了內容怎麼能少了人呢,這些種子用戶可以是在使用過程中沉澱下來的人群,也可以是通過內外部活動/推廣獲取的用戶。

這批種子用戶的質量將決定社區初期的氛圍、運營走向,直接影響產品日後的發展策略;初期的種子用戶將會是對這個平臺親近感和忠誠度最高的一撥人,可以通過他們瞭解人群特點,確認產品方向是否正確,這對產品的初期的功能探索和方向修正很有價值。與此同時,利用合理的手段,提高他們在平臺的活躍度,可以帶動正整個社區的氛圍。

至此基礎的社區形態初具雛形,結合數據指標即可衡量效果,也算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接下來的就是從1-10的轉化,我們繼續往下說。

3. X+社區:1-10搭建

完成社區0-1的搭建,即滿足用戶來社區的基本需求之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思考怎麼提高他們的活躍和互動度,度過探索期走向社區的成長階段。

3.1 內容和互動深挖

在0-1的基礎上,豐富內容形態和互動玩法,旨在增加用戶的社區認同和歸屬感,提高用戶活躍,拉動社區的整體氛圍。

兩個方向的細化如下:

(1)內容深挖:探索更多內容形態和可能性,做覆蓋場景的拓展

來源拓展:PGC+UGC+PUGC+OGC+MCN,逐步豐富內容來源。除內容採買外,UGC和PGC的生產力也不容忽視,適當激勵PGC/UGC生產內容(通過現金、等級、勳章等激勵),在避免中心化的同時,也能更快拉進社區和用戶的距離。

內容形態拓展:

  • 內容類型:短內容、長文、短視頻、長視頻、音頻、直播
  • 內容聚集類型:主題、分類、品類、興趣同好、活動、二次生產(內容再創造,將已有內容實現最大化利用,例:轉發、彈幕等)

(2)互動深挖:結合社區定位,確定互動方向和引導強度,此處以強內容弱社交內容社區產品為例

  • 弱社交行為拓展:關注體系、訂閱體系、圈子搭建、私信等弱社交行為搭建,增加社區產品的附加價值及用戶粘性
  • 線上線下互動場景覆蓋:社群聚集、分享裂變、PK玩法、在線作畫……

3.2 用戶圈層運營

將用戶進行合理分層,體系化運營,對用戶生命週期負責,為社區產品搭建用戶閉環很重要的一步。

下面將簡介用戶圈層的劃分的兩個方法:

  • 按角色:KOL(ABC級、頭腰尾)、機構、粉絲(頭腰尾)、潛水。基於用戶角色搭建用戶成長體系,激勵引導用戶互動成長從而產生價值。
  • 按生命週期:
    新人、活躍、成熟、衰退、消亡;這個是從增長的角度來看,從用戶生命週期轉換節點入手,找到撬動活躍/留存的方法。詳細的增長手段,後續會另起一篇文章進行總結,整理不同階段的一些策略,供大家參考。

4. 說在最後

4.1 社區核心:幫助用戶完成自我實現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有一句話,人的最高層次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其實這句話用在社區也很合適,雖說二八法則,頭部的用戶佔比可能只有20%。但通過引導,支持用戶的自我展示和表達,在合適的時間節點予以助推,哪怕頭部永遠只有20%,隨著用戶基數的提升,雪球越滾越大,體量也會有明顯增長。

在社區搭建和運營中,怎麼去做好內容的本地化、怎麼去處理好種子用戶和新用戶的關係、怎麼去處理泛類內容和新形態對老用戶的衝擊……這些各類用戶自我展示兼顧的問題,我的產品初期並沒有很好的解決,後續有機會的話,還需要在實踐中去好好探索。

4.2 社區與社交的邊界

有些看官會疑惑社區和社交的區別,因為二者的核心都是內容和人。社交其實細分有兩種:IM和社交網絡。

下面用內容和關係鏈做界定,幫助大家理解:社區=弱關係+強內容、IM=強關係+弱內容、社交網絡=強關係+強內容。

社區的核心是內容,用戶之間的聯繫互動更多起到輔助內容消費轉化,提升平臺粘性和認同感的作用,通過弱的興趣關係鏈的形成,讓你發現更多感興趣的人和內容,並且一步步實現用戶往高層級的轉化,從而打造用戶參與互動閉環。

IM作為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依賴用戶之間的強關係連接,覆蓋社交通訊的相關場景。而內容扮演的角色,只是社交關係形成後,眾多深化社交互動的場景之一,人們可以借內容來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樹立人設,實現除通訊以外的社交互動,從而深化彼此之間的關係,形成價值,例如微信中的朋友圈。

而社交網絡,和IM又不太相同,國內在社交網絡這塊暫時沒有顯著的突破的產品。參考Facebook,內容是和社交具有的地位是同等的,通過內容和關係形成用戶之間的雙重連接並保持一定的社交私密性。

本人負責的產品,0-10的階段由於營收的壓力,社區模塊被不幸被砍,以上是探索中的一些經驗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對失去了0-100的機會,實在意難平。

如有不同看法或補充,歡迎探討~~

本文由 @菜鳥愛打怪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