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王專題——王翬《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真是仿趙孟頫?

《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以下簡稱《春山飛瀑圖》)作於清康熙十年辛亥十月,西曆1671年,是年王石谷整四十歲。畫高二尺六寸,闊近一尺一寸,紙本設色。錢鏡塘舊藏,今歸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有一圖,畫面、題跋如出一轍,已被證偽。

清初四王專題——王翬《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真是仿趙孟頫?

清 王翬 《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

作品概覽

此圖以青綠法畫春山澗谷,畫面左實右虛,幾成左右中分之勢。如此險絕的佈局,在王石谷的豎式構圖作品中,實屬少見。故畫幅雖小,而卻十分精彩別緻。畫面左上角,石谷自題:“辛亥冬十月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烏目山中人石穀子王翬”,鈐白文“王翬之印”、朱文“石谷”兩印。上方正中,笪重光粗筆大字題“松雪後一人”五字,落“笪重光書”,鈐 “江上外史”、“笪在辛”兩朱文印。

右側則是惲壽平題詩:“拂黛羅青山鬼知,春風不動岫雲遲。藤花細落松聲起,洗耳清泉獨坐時。”詩後跋曰:“設色得陰陽相背之理,惟吾友石穀子可勝擅場。蓋損益古法、參之造化而洞鏡精微,三百年來無是也。惲壽平題。” 鈐白文 “正叔”、朱文“壽平”二印。

惲壽平題詩畫龍點睛,道出全圖之景象及畫意:

畫面左下角,蔥翠的山石之上,“身披”藤蘿的古松盤曲如龍,茂葉繁枝探向右方。樹下一人著硃色衣衫,獨坐岸石之上,似在觀瀑聽泉。隔溪對望,石壁臨流,兩峰如拳交錯上攀。至高處,主峰如筍,巍然聳立。主峰之下,一瀑如線懸於石壁。瀑布上流一波三折,當自崇山之間河床而來。河床之後,群峰如劍如笏,森森然如朝青冥。右側畫面,山勢雖矮而險峻,石壁如刀削斧劈,與左側山體對峙。兩山之間峽谷幽深,樹木繁密,似有巨溪洪流蜿蜒其間。山下水霧迷濛,隱露出一處水口與左邊崖石相連。

觀此圖,有感天地鍾靈毓秀之神妙,惲詩“山鬼知”三字,實當為“人不知”也。屈子“採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可為石谷此圖作註腳。石谷此圖畫意是否來自屈子《九歌》?不得而知。然惲壽平題詩卻賦予了此畫濃厚的“文學性”

畫面底部左右角,鈐有錢鏡塘藏畫之記三枚:左為“錢氏數青草堂收藏印”、“有何不可”,右為“鏡塘鑑賞”。

構圖中的信息

王石谷此圖佈局與馬遙父《踏歌圖》有神似之處,故乍看之下,有眼熟之感。《踏歌圖》左右山峰也呈遙相對峙之勢,兩峰之間樓閣、古樹錯落相接,營造出一處“人境”。畫面下方的泉口與田埂與王石谷《春山飛瀑圖》亦有意似,一則為近,一則為遠,彷佛石谷將此處變小推遠。

兩圖的遠峰形態,馬遙父之山峰尖銳瘦硬,而石谷之山則無圭角,轉折多圓。雖畫法有異,而總體形態相仿。《踏歌圖》作兩段留白,而《春山飛瀑圖》是三段留白,但其上面的兩段留白

與《踏歌圖》在處理手法和意指上是一致的

馬遠在董其昌的“南北宗”提法中屬於“北宗”,儘管董其昌在晚年也曾有“溝通南北”的暢想,但“北宗”一直在明末清初文人山水畫中遭到排斥。王石谷雖然是董其昌的再傳弟子,但他對於各種風格古畫的學習較之對於宗派的恪守更為重視。此畫面目在王石谷同期作品中非常少見,當是他對北宗學習與探究之後的“謹慎”創作。

清初四王專題——王翬《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真是仿趙孟頫?

《春山飛瀑圖》與《踏歌圖》構圖比較

趙孟頫山水畫的幾種形態

既然王石谷寫明此畫是仿趙孟頫,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趙孟頫山水畫的特點與成就。趙孟頫傳世的山水畫作品不算多,但畫法卻較為多樣。趙孟頫推唐卑宋,探求“古意”,山水畫學自王維、二李、董源,亦涉李成。作品畫法大致呈四種面貌:

青綠重色畫法。《幼輿丘壑圖》、《吳興清遠圖》及紈扇《江村漁樂圖》,這一類作品在畫法上源自唐人單鉤輪廓而後平塗填彩的方法,比較古奧稚拙。趙孟頫的鞍馬類作品,如《浴馬圖》和《秋郊飲馬圖》中的配景,基本上也是這種畫法。

清初四王專題——王翬《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真是仿趙孟頫?

元 趙孟頫《幼輿丘壑圖》(上)和《吳興清遠圖》(下)局部

幹筆水墨畫法。代表作品是《水村圖》、《重江疊嶂圖卷》和《雙松平遠圖》。趙孟頫的這類畫法,取法於董源和李成,然更重用筆,線條清晰高逸,渲染簡淡。黃公望、倪瓚等全從這類畫法演變而出。

枯木竹石畫法。這類作品原則上不應歸入山水一類,但山石竹木畫法與山水畫法無異,至少可做參考。作品有《秀石疏林圖卷》、《枯木竹石圖》等。枯木竹石類畫法可以理解為趙孟頫山水畫的局部特寫類作品,他在繪製這類作品時,也更“肆意”於表現書法用筆

獨具面貌的設色畫法。最著名的就是《鵲華秋色圖》,《洞庭東山圖》也屬於這一類。這一畫法結合唐人的稚拙意趣和五代、北宋的皴擦點染,設色清潤,代表趙孟頫設色山水的最高成就。

清初四王專題——王翬《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真是仿趙孟頫?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局部

《春山飛瀑圖》有無母本?

在梳理了趙孟頫山水畫的特徵之後,回過頭來再細審王石谷的《春山飛瀑圖》,我們不難發現,王石谷的作品在線條、造型、設色與構圖等諸方面,與趙孟頫的山水畫幾乎沒有相似、相近之處

《春山飛瀑圖》勾線皴擦更近乎范寬、李唐、劉松年一路,用筆剛健而略顯刻露,與趙孟頫設色山水的圓勁綿長的用筆完全不同。設色方面,《春山飛瀑圖》接近《鵲華秋色圖》,但渲染更加細膩,色彩過渡也層次清晰、銜接細膩;而《鵲華秋色圖》的設色顯得簡古而明朗。

王石谷仿古,特別是仿元四家的作品,往往能夠神形畢肖,而為何這幅仿趙孟頫卻有很大的差異呢?王石谷所處時代,趙孟頫作品的存世數量肯定遠遠多於現在。那麼是否意味著趙孟頫有類似《春山飛瀑圖》風格的作品存在呢?是否還存在這樣的一種可能:王石谷或董其昌將元明時期趙孟頫的贗作認為是真跡而予以模仿?

王石谷仿趙孟頫的青綠山水作品有不少,這些仿作大都可以看出與趙孟頫的淵源與聯繫,如《仿唐宋元諸家山水冊》中之《趙榮祿山居讀書圖》,此圖稿本最早出現在《小中見大冊》,王石谷照此稿畫過多次。這個畫稿出自董其昌,雖非董氏親筆,但顯然受到董氏首肯,是一個有來路的東西。此圖與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畫法相近,據此可以推測“祖本”源自趙孟頫。王石谷在創作《春山飛瀑圖》後一年,曾與惲壽平合作《花卉山水冊》,裡面有一幀《桃花漁艇圖》,在題跋中,王石谷寫道:“曾見鷗波老人桃花漁艇圖,設色全師趙伯駒。偶在房仲書齋背臨,似與神合。”趙孟頫的《桃花漁艇圖》今已不可見,但在王石谷“背臨”中的樹木畫法、勾雲畫法,可以看出趙氏的某些特點。然而題跋中的“設色全師趙伯駒”則似與趙氏取法“大小李”不一致。

清初四王專題——王翬《仿趙吳興春山飛瀑圖》真是仿趙孟頫?

清 王翬 《趙榮祿山居讀書圖》(上)與《桃花漁艇圖》(下)

王石谷75歲時,畫過《仿鷗波老人江村清夏圖》,用筆接近趙孟頫,應是有真跡所本。基於這一點,再結合趙孟頫存世作品來看,趙氏並無類似於《春山飛瀑圖》這種畫法的作品。不然,為何王石谷對《趙榮祿山居讀書圖》這一圖式一畫再畫,而《春山飛瀑圖》之後卻再未有相似風格的仿趙作品出現?

至於是否存在將趙孟頫的贗作認作是真跡而予以模仿的這件事,情況更為複雜。中國繪畫史上一直存在所謂“概念性繪畫”,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王維。在沒有照相印刷術的時代,名畫的流傳侷限在非常小的圈子之中,一些名家作品僅靠文字描述得以傳播。趙孟頫的繪畫,鞍馬名氣最大,其次是人物、花鳥。山水畫,趙孟頫在《雙松平遠圖》的題跋中說:“僕自幼小學書之餘,時時戲弄小筆,然于山水獨不能工。……僕所作者雖末能與古人比,然視近世畫手,則自謂少異耳。”趙孟頫在山水畫上投入的精力不多,故自認“不工”,且不從南宋時流。趙氏山水作品不多,青綠山水更少。故贗作或輾轉臨摹的作品被後人當作臨習範本的現象是存在的

檢視了王石谷臨仿趙孟頫的作品後,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趙孟頫追隨唐人畫法的《幼輿丘壑圖》與《吳興清遠圖》這路畫法,未出現在王石谷的臨仿範圍裡。而趙氏這一類稚拙風格的作品恰恰最具王石谷追求的“唐人氣韻”

由此,可以說明的第一個問題是,王石谷在創作《春山飛瀑圖》時,接觸到的趙孟頫真跡或複製品應是十分有限的。至少,他所處時代能夠看到的趙孟頫作品不會像今天一樣全面、完整。這就帶出了第二個問題:王石谷此圖是仿的偽作,還是王石谷對“趙孟頫青綠山水概念”的發揮?

惲壽平在此畫的題跋中給出了答案:“設色得陰陽相背之理,惟吾友石穀子可勝擅場。蓋損益古法、參之造化而洞鏡精微,三百年來無是也。”

損益古法是我法

《春山飛瀑圖》顯示出了王石谷成熟的個人畫風,特別是宋畫用筆的力度與厚度。此圖與趙孟頫的某件或某類作品並無直接關係,亦非錯臨贗本“以訛傳訛”。惲壽平題跋中說到的“設色得陰陽相背之理”,是讚揚王石谷設色精妙,能與造化同工。並認為他的設色作品取得的高度,可比美三百年前的趙孟頫(趙孟頫逝世於1322年,王石谷出生於1632年,期間間隔310年)。

趙氏的青綠山水跳過兩宋,直入唐人,他的青綠山水呈現的是經過整理、篩選後的文人式的“唐人氣韻”(錢選在這方面已開先河)。青綠山水因其“操作複雜”,比起水墨顯然要“匠”得多,稍有不慎,便墮惡趣。董其昌說:“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驌,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後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錢舜舉是已。蓋五百年而有仇實父……”董氏隻字不提趙孟頫。

其實,趙孟頫的青綠山水確能做到“精工之極,又有士氣”,格調更高於趙伯駒、伯驌兄弟。董其昌不提趙孟頫青綠山水的成就,這是出於對趙的偏見。但王石谷卻並未繼承“太老師”的遺風,而將尋求青綠山水“唐人氣韻”的路徑對準了趙孟頫。

青綠山水盛行於唐代,可以被看做是唐代山水畫的一種“標誌”。但能否代表“唐人氣韻”,則因王維的存在而顯得困難重重。趙孟頫做的事就是將王維與青綠山水結合起來,創作出高度貼近唐、五代古拙畫風的、“飽含士氣”的青綠山水。同時,為後世確立了“古意”的概念。

通過這些枝枝蔓蔓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王石谷的《春山飛瀑圖》並非仿趙孟頫的具體畫法而是在設色上遵循趙氏的取法路線而進行的獨立創作

文、沈、四王的畫上因多題有“仿”、“臨”、“摹”、“擬”,而被一些人詬病,認為是以臨仿代創作,毫無新意。其實,這種觀點既是誤解,也是無知

;更是一些人身份“變革”後的傲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