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老茶廠煥發新活力

歙縣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以整縣盤活閒置農房試點為契機,積極探索“村組自營”模式盤活閒置老茶廠,服務茶產業發展。

該縣溪頭鎮汪滿田村竹嶺茶廠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廠房有著明顯的人民公社時期“土風貌”建築特點,透出原始粗獷的氣息。改革開放後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原集體經營的製茶廠受到衝擊倒閉。製茶廠房子多年閒置,部分建築年久失修成為危房,安全隱患較為突出。

茶廠所在的汪滿田村是省級貧困村,這裡茶葉資源豐富,品質上好,是優勢茶產業發展區。為解決老茶廠問題,溪頭鎮力推“四帶一自”產業發展模式,積極謀劃特色茶產業扶貧項目,對上爭取項目資金將竹嶺老茶廠改造升級為清潔化茶廠。改造後的廠房,保留了原有的土牆結構,添置了先進的流水線加工設備。就這樣,一座共1層建築面積496平方米的閒置老舊茶廠,通過加固、改造、提升,化身為標準化清潔茶廠。

一個月後,當地豔陽天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多耳,通過網上報名,線上交易,從縣江南農村產權分中心交易平臺公開招標,競價獲得了村集體對外發包的竹嶺茶葉加工廠3年的使用權,每年上交村集體租金1.8萬元。

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說,這是歙縣村組自主盤活閒置老茶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具體舉措,也是激活資源要素推動特色茶產業發展的有力之作。新型茶業經營主體直接租賃使用,為茶葉生產提供了便利,拓展了自身發展空間,還為村集體帶來穩定的收益,一舉多得。

在歙縣,像這樣以村組集體為運營主體,結合特色產業扶貧、全域旅遊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對上爭取項目資金、銀行融資貸款或盤活自有資金,因地制宜改造農村破舊茶葉初制廠,進行發包招租入股合作的老茶廠還有很多。

“3月份以來,僅岔口鎮就有3個組集體茶廠在交易平臺掛網交易成功。雄村鎮鮑莊村200平方米的鮑莊茶廠經營權,以每年租金2.1萬元招租簽約,含毛峰加工設備、綠茶加工設備各1套,高於標底價,很搶手。”縣江南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負責人張虹說。

草木萌發,春山可望。眼下,在歙縣28萬畝茶園裡、青山綠水間,一座座重生的老茶廠正煥發出新的生機,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