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智能大棚種“金果”

把露天枇杷搬進智能大棚,既降低了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又能提高果品質量和產量,讓果農獲取更好的效益。在全國五大枇杷主產區之一的歙縣新安江沿線的“三潭”地區,新引進推廣的智能大棚枇杷栽培技術受到果農的歡迎,更是讓貧困農民體驗到了科技脫貧的魅力。

連日來,在新安江畔的歙縣深渡鎮定潭特色農業+科技金融示範園,26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枇杷大棚中,處處春意濃濃,萬餘株優種白花枇杷碧綠如黛、枝頭上碩果累累;10多位果農正在忙著為枇杷樹疏果;水肥一體澆灌系統和控溫控溼系統正通過手機APP大數據分析進行智能操控。

“我們這個大棚,溼度、溫度都可以控制,不但果品更加飽滿,口味更甜,產量也更高。”示範園負責人張順點開手機APP智能管控系統,向筆者介紹果園溼度、溫度分析數據。

枇杷每年在11月底後開花、結果,而這段時間正是皖南冷空氣頻繁來臨時期,露天種植的枇杷很容易受凍受災。讓枇杷樹住進智能化大棚,不僅能解決凍害、裂果等問題,穩定枇杷品質和產量,還可以通過溫度、溼度等靈活調控果實成熟期,讓枇杷錯峰上市,讓果農獲得更好收益。

“三潭”枇杷是歙縣新安江沿線農業產業結構中的一個重頭產業,更是一個脫貧產業。歙縣現有枇杷2萬畝,栽培品種20多個,正常年景年產1萬噸鮮果,年產值約4000萬元。如今隨著枇杷大棚設施栽培技術的大力推廣,集約化的枇杷園不僅為當地困難群眾提供了就近就業崗位,更成了技術脫貧的“大課堂”,使果農勞務增收、技術學習兩不誤。

“枇杷園有事時,我們就過來幹活,一年下來光勞務工資能掙1萬多元。另外,來這裡幹活,還能學到一些果樹管理知識,比如什麼時間追肥、施什麼肥、掛果期需要注意些什麼等等,讓我們在管理自家枇杷時有了更多經驗。”深渡鎮定潭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鄭全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