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序言:

古代帝王,至高無上。

從嬴政自稱始皇帝那一刻起,皇帝這一稱謂背後所代表的的權威也隨之確定,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千餘年裡,這種權威性都未減分毫,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皇帝”一詞才漸成歷史。

這種權威性是用封建制度“堆砌”而成,正是有了制度作為保證,古代王朝也成為了皇帝的“家天下”,皇帝擁有“家”裡一切物品的支配權,當然也包括女人。

通常情況下,皇帝的女人並不是只有一個,她們又一起生活在後宮中,在我們的印象中,後宮的嬪妃都是為了爭奪皇帝的寵愛而勾心鬥角、煞費心機,甚至不少皇帝的後宮,簡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她們圍繞著恩寵、生育、榮華、富貴等等,上演著一幕幕無休止的宮鬥戲。

當然,後宮嬪妃並不是在嬴政稱帝之後才有的產物,伴隨著男權社會的確立,女人就成為了男人的“私有財產”,只不過在君主或者帝王之家,對後宮裡嬪妃的稱謂有所不同而已。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正如《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後。

那麼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君主的香火嗎?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透過時光隧道看向周朝的后妃時,她們似乎很不服氣地再說:不要小瞧我們。

本篇筆者就從周朝獨立的王室經濟說起,聊聊周朝的后妃究竟在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象徵天子王權的“鼎”

周朝獨立的王室農業經濟。

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禮記·祭義》

不少人認為,古代的天子只需要坐在華麗的宮殿中指點江山就萬事俱備了,其實並非如此,至少周朝的天子不是如此,因為他們有時候還需要親自執犁把耕地。

正如上述《禮記》中的引用,說的就是天子有藉田千畝,在春耕之時,帶著禮帽親自耕種,而諸侯也需如此,只不過他們只有藉田百畝,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祭祀,從藉田得到食物也成為了祭品。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得知,周王室為了維繫日常開支,除了向諸侯國徵收貢賦外,還有獨立的王室農業經濟,而藉田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蠶桑和畜養。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桑樹

  • 先說蠶桑。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禮記·祭義》

說的是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當然這種“公有”,是為了王室或者諸侯自用,維繫日常生活,畢竟古代不像我們現在一樣,缺了東西,只需買買買就能解決日常所需。

  • 再說畜養。

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諸侯宗廟之事,必自射牛、刲羊、擊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國語·楚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子祭天,要親自射殺牲畜,而王后一定要親自舂好祭祀的黍稷,諸侯祭祀宗廟也是如此,當然這裡需要射殺的牲畜,就是王室或者諸侯自己所畜養,這雖然說的是祭祀的禮節,但也道出了飼養牲畜也是王室農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

周朝時期農桑是主業,畜養也不可或缺,耕、織、畜結合構成了當時小農經濟的典型形式,而這種模式最終能帶來什麼樣的效益呢?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正在吃桑葉的蠶

這點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給出了期盼,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這雖然說的是普通民眾,但王公貴族通過這種經濟模式,勢必也能滿足自給自足。

那麼周朝的后妃在這種模式中,是否只是坐享其成呢,很顯然,並不是,因為蠶桑等活動的生產,周王后妃是主要參與者、主持者和監管者。

周朝后妃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於蠶室,奉種浴於川,桑於公桑,風戾以食之。——《禮記·祭義》

養蠶和採摘桑葉在周朝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所有的後宮之人都可以直接參與,根據上述引用,我們可以得知,周王室會通過占卜的形式,在後宮中選擇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到公家的桑園裡採摘桑葉。

既然後妃在經濟生活中如此重要,那麼周天子的後宮后妃究竟有多少人呢?《烈女傳·宋鮑女宗》記載:夫禮,天子十二,諸侯九,卿大夫三,士二,說的是按照禮制天子娶妻的標準是十二人,不過這標準似乎有點少,而鄭注引《春秋說》亦言天子去十二妃為夏制,這也意味著周代情況似已經發生了變化。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西周時期的文物

此外,據《禮記·昏義》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則說明周朝以王后為首的后妃人數竟高達100多人,有些人就認為這只是一個虛數,並不屬實,不過如果結合周朝后妃的職責還得從事蠶桑生產,設置人數較多的后妃,也並不是毫無根據。

那麼周代后妃僅僅直接參與蠶桑生產就完了嗎,其實並沒有,她們還有製作衣履的職責,當然這點亦可以看成是蠶桑生產的組成部分,畢竟養蠶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絲綢。

《烈女傳·楚白貞姬》記載:妾幸得充後宮,執箕帚,掌衣履,拂枕蓆,託為妃匹,這裡的“掌衣履”指的就是製作衣履,當然這裡的衣履覆蓋面很廣,包括日常的衣物,也包括祭服、朝服。

由此可見,周朝后妃並不是並不是單純的宮廷消費群體,而是王室經濟的直接參與者,所以她們並不會給王室造成負擔,反而會為王室創造增值財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周朝設置人數眾多的后妃,那是有目的,畢竟多個人,也就意味著會創造出更多的王室財富。

周朝后妃與蠶桑生產。

詔後帥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以為祭服。——《周禮·天官》

既然蠶桑生產在王室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會受到周王室的格外重視,那麼周朝后妃是如何參與蠶桑生產的呢,我們來具體說說。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傳統手工織布機

正如上述引用所說,意思是周王下詔告訴王后率領外命婦和內命婦開始在北郊養蠶,以製作祭服,其中的“內命婦”指的是王后以下的九嬪、世婦等周王妃嬪,而外命婦指的是卿大夫和士階層的妻子。

由此可見,蠶桑生產活動是一種由王后親自主持經營,貴族婦女共同參與的模式,如《呂氏春秋·上農》記載: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

這其實也和治理國家一樣,地位越高,承擔的職責也越多,周朝后妃在這種模式下,不僅需要親力親為,而且還得監督其她貴婦要盡心盡力,不能有所懈怠。

這點也在《禮記·月令》中有著明確規定,即:后妃齊戒,親東鄉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說的就是后妃們齋戒,親自到東郊採桑,禁止婦女裝飾打扮,減少她們的其他雜務,以鼓勵她們有更多時間投入養蠶。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蠶絲

當然既然有了職責規定,那考核自然也不能少,所以這就需要“分繭稱絲效功”和“比其大小與其粗良而賞罰之”,以此達到“無有敢惰”的目的。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周朝后妃有後、夫人、嬪、世婦、御妻之別,而御妻的地位是最為卑微的,但他們卻是蠶桑生產的主要監督和承擔者,這也好理解,畢竟周朝后妃中御妻的人數最多,所以她們也是被考核的主要對象。

此外,周朝還設置了專門輔助王后管理和考核嬪妃蠶桑活動的官員——典婦功,《周禮·天官》記載:典婦功掌婦式之法,以授嬪婦及內人女功之事齎……辨其苦良,比其小大而賈之物書而楬之,以共王及後之用,頒之於內府。

有了職責規定,有了考核標準,這就夠了嗎,當然不夠,因為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所以就需要按月付給從事生產者粟米,即“稍食”(也就是月俸),而御妻也負責“均其稍食”。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蠶和蠶絲

由此可見,王室的蠶桑生產活動中,主持經營者是王后,生產的主體參與者是後宮嬪妃,此外還有協助王后進行管理的專門官職,這是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也是王室經濟供給的重要保障,這也進一步指出了,周王后妃在王室生產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不單單是為了傳承香火。

周朝以後妃從事蠶桑生產的目的。

古之帝王必有命民……命於其君,然後得乘飾車駢馬衣文錦,未有命者,不得衣。——《尚書大傳》

周王室讓后妃從事蠶桑生產,僅僅是因為王室日常生活中自身所需嗎,其實不然,如果這是生產的唯一目的,那麼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後宮嬪妃參與,也沒必要制定一整套的規章制度來保證,所以還有其它的目的。

那就是為了滿足周王賜予臣子命服的需要,正如上述《尚書大傳》中的記載,則是說明了帝王命民才得衣,當然這裡的“衣”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衣服,而是“衣絲”。

周朝等級制度森嚴,為了強化王權的需要,統治者會動用一切手段來貫徹這種等級制度,而服飾的差異,則是其中一種手段,貴族和庶人的服飾區別主要在質料上,即貴族才能穿絲帛製成的衣服,衣絲也就成為了貴族特權的象徵,平民“無命不得衣”,這就出現了“命服”。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周朝的等級制度

周朝時期的命服均為絲帛織品,《周禮正義》記載:未有織者為絲,已織者為帛,凡王宮及公卿大夫之服,並染絲而織之,無士以下,則服染繒,《玉藻》雲:‘士不衣織’,是也,這則進一步指出了衣絲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

周朝時期官員隊伍已經相對龐大,這也就導致了天子命服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天子要命服,最起碼要先有服,而這服從哪裡來,當然並不能讓臣子們自己做,不然不就亂七八糟而無章法了,所以只能後宮嬪妃承擔起製作命服的責任。

周王在分封策命時,命服是十分重要的,受命者首先應得到能體現自己地位的命服,如《公羊傳·莊公元年》記載:命者何?加我服也,所以命服的這種性質,再加上週王室其他形式的賜服,這就導致了命服等王室製衣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周朝時期的后妃很忙。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周朝都城(模擬圖)

說到這,不少人又會說了,難道不能讓增加點男人分擔這項忙碌的工作嗎,其實還真不能,因為從養蠶到最後的製成衣服,這中間需要的數道程序,都決定了婦女是最適宜的生產者,此外,周王的後宮也並不是外人想進就能進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並不全是為了傳承香火,至少周朝后妃並不是如此,以周朝王后為首,后妃們主要以蠶桑生產的主持者、參與者和監管者的身份直接為王室經濟做出貢獻,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周王室的蠶桑生產活動,除了滿足最基本的衣飾需求,更多則是為了滿足政治上的需要,周朝的統治者必須藉助服飾來區分等級,進而維護周王的最高統治權,也就是說后妃們從事的蠶桑生產通過命服的形式間接地為王權專制做出了貢獻。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周朝的故事

周朝的后妃不僅有著為王室創造財富的經濟職責,而且成為了周朝王權政治的間接促進者,所以她們並不是純粹的後宮消費群體,也不會為王室開支造成負擔,所以儘可能多的設立后妃,是一種增加經濟收入的需要,而不是周朝國君單純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私慾。

這也難怪當我們認為周朝后妃主要的職責是傳承香火時,她們會憤憤不平地認為,是我們小瞧了她們。

對此,您怎麼看?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這裡的周朝其實是指西周時期,到了東周時期,隨著禮崩樂壞程度的加劇,等級制度也遭到破壞,王室后妃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本文暫不分述。】

參考文獻:《禮記》、《國語》、《孟子》、《烈女傳》、《周禮》、《周禮正義》、《尚書大傳》、《公羊傳》、《呂氏春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