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读书心得之三——陆澄问鬼

题记:之前几年,一直在学习阳明心学,也反复阅读《传习录》,但只是在看和思考的层面,没有自己总结,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趁着这次机会,重新研读一遍《传习录》,也顺便做一些读书心得笔记,一起与大家分享。笔记的顺序是按照本次研读的顺序写的,难免出现到了后面的理解和前面的理解有出入的地方。但我觉得也无妨,正好是一种思想变化的历程,让这些读书笔记记录下来我们思想上的成长经历,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阳明心学读书心得之三——陆澄问鬼

知行合一

今天阅读的段落是《传习录(上)》中的陆澄问先生的一段话。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陆澄问:“有的人夜晚害怕鬼,怎么办?”

先生说:“这种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亏欠,所以害怕。若平时的行为合于神明的心意,又有什么可怕的?”

马子莘(陆澄学友)说:“正直的鬼不可怕,但邪恶之鬼不理会人的善恶,所以难免有些害怕。”

先生说:“邪鬼怎能迷惑正直的人?就单说这一怕,就足以说明此人心邪了。之所以会被迷惑,并非鬼迷惑了人,是自己的心被迷住了。例如,人好色,就是被色鬼迷;贪财,就是被财鬼迷;不该怒而怒,就是被怒鬼迷;怕不该怕的事物,就是被惧鬼迷。”

“定为心之本体,即天理。动与静,只是在不同时间下的表现。”

思考:

集义,集义语出《论语·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是孟子解释浩然正气特征的一段话。

老辈儿人也常说的一句话:“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我想老辈儿人常说的这句话,和先生讲的“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是一个意思。

还有一句“一正压百邪,邪不压正”,和先生讲的“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也是一个意思。

所谓的鬼,都是“心邪”。先生以色鬼,财鬼,怒鬼为例做了说明。认为即使有鬼的存在,也害不了正直的人。被迷,只能说明心“不正”,因为“好色”,所以才被“色鬼”迷住;因为“好财”,所以才被“财鬼”迷住;因为“好怒”,所以才被“怒鬼”迷住;因为“心有所怕”,所以才被“惧鬼”吓住。

最后,学生们把先生的一句话写在了后面。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心不动,是本体,是天理。我在这里以星星举个例子,我们的内心好比北极星,北极星不动,定在那里。其他星星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绕着北极星运动。外部的所有动,所有的现象,都是围绕着心去运动的。也就是先生所说的,定者心之本体,动静所遇之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