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下的信托业换名能否“脱胎换骨”?

在强监管、去通道的大背景下,多家信托公司都调整了战略发展计划,改名也势在必行。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已有超40家信托公司更换了名称,而新名称背后往往预示着新战略的起航。过去两年间,在防范金融风险、去通道化的监管要求下,信托行业受托规模已明显减少,风险亦在逐步暴露,受今年以来疫情影响,多家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产品已现延期。在国商信达的专家看来,未来大部分信托公司会把风险较低的项目作为侧重,加大对股权类、主动管理类信托业务的投入。

树立新形象,再现信托公司更名

3月23日,湖南信托发布公告称,该司名称由“湖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湖南省财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并已于2020年3月19日在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了名称变更登记。

湖南信托是2020年首家更名的信托公司,也是68家信托公司中第44家“脱胎换骨”的企业。据统计,目前已有一半以上信托公司更换了名称,其中大部分信托公司在更名后,总部并没有进行搬迁,仅少数公司进行了迁址。

严监管下的信托业换名能否“脱胎换骨”?

严监管下的信托业换名能否“脱胎换骨”?

国商信达的专家表示,信托公司更名也是全面战略升级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严控风险,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都有利好作用。

新名称往往预示着新战略,在严监管趋势下,信托行业亟须寻找正确“航道”。首要任务便是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迎战处置风险存量业务、去通道等多重挑战。

存量业务的关键就是降风险平安着陆。可以看到,由于优质资产荒来袭,高风险的理财方式越来越不安全,大量理财资金涌向比较稳健的固定收益类的信托,房地产、地方平台公司的融资成本下降较为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信托行业仍面临较大的到期兑付压力。国商信达的专家认为,这也是信托公司加强主业回归本源的必由之路,通道业务对信托公司的意义将越来越小,最后成为鸡肋,不过这个过程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转换,比较存量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趋势已然明晰。

隐匿风险充分暴露,主动管理业务成发力重点

在监管部门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和频率的背景下,信托行业之前被隐匿的风险也得到了更充分的暴露,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5770.47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159.71%。从风险项目数量看,2019年四季度末,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547个,较2018年末增加675个。

与此同时,信托风险资产率也有明显提升,2019年信托行业的风险资产从2018年末的0.98%大幅上升至2.67%。一家信托公司风控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是“防风险”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信托行业风险率持续攀升也是很正常的情况,经济大环境下行等因素必然引发实体经济产业的下滑,部分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这种压力也必然会相应地传导至信托公司。以往很多企业多少还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避免无法偿还的局面,现在借新的难度也增加了。

风险项目有所攀升,信托行业受托资产规模则保持下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1.6万亿元,较2018年末的22.7万亿元同比下降4.85%。“未来信托公司大方向上会收紧一些,大环境目前的确不好,相对高风险的项目很容易出问题,大部分信托公司会把风险较低的项目,例如政信项目,作为下一步的侧重。还有新基建模式,新基建的模式和传统基建信托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会更接近于工商企业类信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基建信托。交易对手面对更多的是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股权类投资,将来信托公司必然会加大对股权类、主动管理类信托业务的投入。”上述信托公司风控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险资认购信托计划加速

与此同时,2020年1季度已至末期,梳理来看,险资认购信托计划的动作频率明显加快,同比增幅约4成,其中动作最为频繁的,即为太平人寿、太平财险。

险资布局信托计划加速的背后,是信托行业整体仍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现状。最新数据显示,2月共有58家信托公司参与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发行1591款集合产品。2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1543.55亿元,较上月同时点相比,环比减少23.87%;从成立市场来看,2月共有54家信托公司成立1312款集合信托产品,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1094.31亿元,较上月同时点相比,环比减少43.85%。

尽管当前国内疫情得以控制,但部分企业面临营运难以立刻恢复的窘境,且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于国内企业经济环境仍有较大影响,导致优质项目、资产相对较少。在此前提下,信托产业也就面临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数据显示,金融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现环比上行趋势,基础产业类信托、工商企业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则均有明显提升。

信托业内人士指出,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的增长与政策刺激有关,属于短期爆发现象;新基建领域,国企、大型地方平台下的项目,涉及抗疫领域,在未来面对各种突发事项具有较好应急能力的项目则相对受欢迎;流动贷款方面,则更看好企业信用等级较高,或背靠国家资源的企业项目。

信托业内目前形成一定共识,即疫情之下,信托机构、保险机构的标的选择的偏好方面一定会有一定的调整,优质头部企业、稳健行业、应变能力较强的项目将成为青睐对象。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可选择、符合标准的优质项目确实有减少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商信达的专家提出,基于疫情原因,银保监会针对险资与信托公司的合作,或可以考虑将标准在一定期限内适当进行放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