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沙沙五歲了,媽媽最近又給她添了一個妹妹,但這對於沙沙來說卻是很不適應,生活完全給打亂了,以前,都是媽媽在旁邊陪著她,照顧著她;現在,媽媽沒有那麼多時間了,尤其是現在沒上學,因為疫情,每天呆在家裡,爸爸要上班,找不到人陪她玩、陪她述說成長的故事,小小的她除了看電視,沒有其它愛好,聽說同齡人都會寫字畫畫跳舞,媽媽的心不由地開始著急了。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1.女人,尤其是產後的女人,遇事不要忙著急,因為一著急就容易亂。

“你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摔了一跤嗎?想我當年,把頭都摔破了,我都不哭,這點事到你頭上了,就像扎心了似的,這點小事情,就哭個沒完沒了,出息點。”你家的孩子都不會這樣,為什麼我家的孩子說什麼都沒用呢?煩死了。”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微信那頭的她,除了抱怨就是對生活太多的無奈,孩子的哭聲把她哭亂了,她說她中飯都沒來得及做來吃,只吃了一桶泡麵。

一個女人承擔帶兩個孩子的責任,那種感受是很累的,但老人卻不這麼想。當我們再一次見面時,她比年前瘦了許多。

2.除了無知的承受,還是承受

有時候我真想安慰一下朋友,別急躁,別比較,更別抱怨,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會形成一種疾病,會讓自己提前衰老更會在近親間傳染,讓生活離自己心裡想要的樣子越來越遠。

父母遇事就“怨”,長此以往,孩子對“怨”的認識就會深刻,孩子的孩子也一樣,這種”怨“其實不是遺傳來的,而是環境在毫無準則地影響著他,慢慢瀰漫了他的心靈,變得痛苦不堪;就像湖裡的水,它清澈見底,上游不斷的流出汙水,下流無法排出,長年累月,無處流動的湖水,必然會臭氣熏天。孩子就是無法排出汙水的湖,無論路人怎麼罵湖,湖都是無辜的,孩子也是一樣,除了無知的承受,還是承受。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父母無意識自己的對孩子的傷害,就會使孩子心靈的創傷愈深。

3.看似連著根的關係會隨著人性對自由的嚮往愈演愈厭。

家庭裡如有一個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努力作出調整,這種“家族型”問題就會得以相當好的控制。


早上帶孩子去公園玩,在公園碰到一對母女。

媽媽說:“煩死了,天天疫情,走到那裡都是防疫,你趕緊把口罩給我帶上。”

女孩高高興興的在花叢中跑來跑去,媽媽的話似乎被這美麗的景物給擋在了耳外,女孩看了一眼媽媽:“我不喜歡戴那個東西,我想聞聞花香,而且戴口罩也沒用,我也不能每分鐘都戴啊,我受不了。”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媽媽搖搖頭:“你怎麼和你哥哥一樣,聽不進好話啊?這麼多年,真是受夠了,現在又來了一個你這樣的。你們兄妹倆,好的不學,壞的倒學起來很快,是不是成心和我作對。”

這時女孩依然玩著,不知疲倦的,又看了一眼不遠處的女人,沒說話,也沒戴上口罩。

不一會兒,我不知不覺的和那對母女站在了一起。手一碰,碰到了狗便。女孩說:“這是什麼啊,是那個沒素質的狗拉的便便啊”

媽媽說:“誰讓你要出來玩啊,一天不出去就難受,真是受夠你了。”

“要不是你非要跟著我,我早就找同學去玩了,和你待著沒自由。”

“這不是有疫情嗎?你怎麼和你哥一樣愛頂嘴啊?頂嘴算什麼本事啊。”不遠處的媽媽開始變得焦慮。

“我哥再不好也是你的孩子,你能這樣說嗎?”女孩白了一眼,說著與年齡不相稱的話。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母女的對生活的方式,碰到問題,先是抱怨,然後把其他不相關的事還聯繫到一起抱怨,最後生一肚子氣,擰出了壞心情,收穫了一個鬧心的女兒,除此,她還能收穫什麼呢?

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少小的心靈其實比大人要敏感的多,一句不恰當的話,大人感覺沒什麼,孩子可能會難過好久,嚴重的會扭曲孩子的心靈,錯失正確面對心活的態度。

“我生你養你,你都要聽我的,因為我都是為你好。”,這種霸道式的育兒法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小時候也許沒有辦法只能屈服,但是等到慢慢長大了忍受不了,有一天有能力還擊了,你說的任何一句話,他不僅不聽,還可能反著幹。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因為根也有問題,孩子不聽勸告,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現代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付出所有,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反抗愛的權利,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看似連著根的關係會隨著人性對自由的嚮往愈演愈厭。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不固執,擁抱彈性思維,。

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他的心理就會很累、對他的愛太過緊密、就會使孩子錯過了親身經入、換位思考的能力。

聽到的和看到的育兒法不一定適應自己,如果一定要強加在孩子身上,痛苦的不僅是孩子也是自己。

和人相處一定要設身處地的思考,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相互尊重,人人平等,以事對事,不能是拖泥帶水,心情不快就翻賬本。

付出了全部,卻遭到孩子的白眼,你的心酸是因為無知

很多程度上說,筆者以為,育兒是一種心理學,方法要有,心理要懂,沒有方法就沒辦法改變,不懂孩子就不能奢望你的教育有用,什麼時候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就是一種思維,彈性決定每一次的高度,不是壓制,長期壓制,關係就會變得脆弱無力。

生活中不是你付出的越多,就會得到的更多,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看遍萬種育兒書,到頭來卻還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除了沒有找準方法,就是你沒有讀懂他的內心,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什麼時候需要,父母怎麼給,都是滿滿的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