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居住的人,去西藏一段時間,回來之後會有些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左耳。


近海地區也稱之為零海拔地區、低海拔地區,由於空氣中氧氣含量最高,因此到高原回來之後,有醉氧的感覺,表現為腦袋hun昏迷狀態,睡不醒。





因為 西藏屬於高原,氧氣比較稀薄 ,所以回來時會醉氧。



醉氧是氧氣濃度大而產生的一些反應,其實和高原反應一樣,醉氧也就是低原反應,但是比高原反應舒服,就是嗜睡。



也是輕微氧中毒。 去外邊走走,讓自己多吸收些新鮮空氣,至少讓大腦處於放鬆狀態,有時候稍微放鬆下也不會有事,而且反而對健康有利!



適當的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雪域高原攝影人


我是從拉薩坐飛機先到重慶,然後從重慶又坐飛機回深圳的,因為這樣機票能省下不少錢呢。

我在西藏呆了20多天,可能是第一次去西藏,太興奮了吧,光顧著欣賞美景,基本上沒有感覺到人們擔心的那種高原反應。反倒是回到深圳了,整個人都感覺暈乎乎的,一天光想睡覺,樓都不想下,飯也不想吃。之前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來跑步去了,從西藏回來後,早上從來沒有自己起來過,都是睡到自然醒,有時候連老公什麼時候上班走的我都不知道。就算是起床了,我也懶得下樓。這樣過了4天,第5天我才有了精神,下樓去山上轉了轉,後來又過了幾天,慢慢的生活才像之前一樣恢復正常。

剛開始我以為是自己在外面逛了50天左右才回來,在外面光想著逛,沒休息好,肯定是太累了,回來才整天光想睡覺。那就乾脆好好睡吧。以前從來沒有睡過這麼久都還想睡的,很擔心,以為自己逛了一趟回來怎麼了呢?後來上網搜了一下,才知道我這個樣子就是“醉氧”。

深圳是個沿海城市,綠化好,空氣好,含氧量很充足。常年生活在這裡,早就適應了這裡的一切。西藏屬於高原地區,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左右,空氣稀薄,含氧量非常低。去西藏呆了一陣子,身體剛剛適應了少氧,又回到深圳,就醉氧了,光想睡覺,不過慢慢緩幾天就好了,不必擔心,正常現象。








深圳梅子


本人長期居住在廈門、莆田、福州等沿海城市,多年來每年摩旅進藏一兩次,最短一個月,最長3個月。所以有些感受想談一談。

反問一下,您去西藏多長時間,幾天,幾個月?具體時長還有有些差別的。時間長了,生活方式都改變了,特別是三個月以上的藏區旅行者,心態也會改變,這裡不做討論。

時差

西藏和我們雖然都在東八區,因為祖國甚廣,其實有兩個鐘頭的時差。有一個我摩旅219到半夜11點,天才完全黑下來,然後伸手不見五指,一直找村落,有點怕怕的。

我經常摩旅回來海邊,要倒時差,有時候要一個月!不過現在經常做文字編輯工作,加上服務客棧客人,基本也是在凌晨2點鐘左右睡覺,也慢慢習慣了。

潮溼

南方海邊很潮溼,冬天是那種溼冷,特別在海邊,冬天颳風的時候根本受不了。西藏是乾冷,只要被子乾燥,睡覺還是挺舒服的,有暖爐。

醉氧

高原氧氣密度肯定不如海邊高,所以醉氧也是常態,一般表現昏昏沉沉,幹活沒勁,愛睡覺!醉氧也是非常危險的,不比高反。有人下了高原,麻痺大意,睡了過去,第二天再也沒有起來過!

有一年我認識的一個摩友從219下到葉城時候,就因為醉氧大意,愛睏昏沉,和桑塔納迎面相撞,掛了,那是他第一次摩旅西藏,我和他在318的4444標牌合影過,後來我再進藏,儘量避開4數字。不是迷信,在藏區走多了,會更多敬畏未知的東西。

話說從前我是無所畏懼的!西藏經歷生死後,我學會了敬畏,敬畏未知的一切!











摩旅在線


如果只是去西藏旅行一段時間後回來,身體上的差別不會有太大,要說感覺不一樣,主要還是心靈上的吧,特別是第一次從西藏回來後,許多人回到家鄉,內心很長時間都無法平靜下來。說說自己的經歷吧。


人是會受環境影響和感染的。


對此,我深信不疑。


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珠三角工作和生活(算是在近海吧),在辭去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後,我準備了一場遠行。先去雲南呆了一段時間,在春節前一個月左右,再動身前往大理,然後到麗江,在麗江住了大概十來天,之後正式開始了滇藏線之旅。春節前往西藏方向走,不是一個好時間,人非常之少,少到你一路上基本上見不到旅行的人。人少沒關係,景不差就行了。冬日裡中甸的屬都湖,竟然出人意料地美麗,整個景區就我一人呆在湖邊,發了好久的愣。最讓人難忘的當屬在我初見梅里雪山的那一刻,淚崩,一路上再多的艱辛都是值得的,在一些無以言表的自然美景面前。


從德欽開始沿滇藏公路繼續北上,路過一個叫佛山(非珠三角的大佛山)的小村子,然後就到了西藏境界,人生第一次踏進西藏這片土地,內心有說不出來的激動。在鹽井,這個位於西藏東南邊陲的一個小鎮,我度過了在西藏的第一個夜晚。


我到現在都記得,我在鹽井那條當時還顯得有點破舊的小街邊吃加加面時的情景,而今的加加麵店,已經成了鹽井上的一個傳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人一生所經歷過的事情太多,能記住的又太少。但我至今還記得那一夜,一晚都沒怎麼睡,因為有人一直在外面唱著歌,不知什麼唱法,聲音高亢,淒涼入骨,直擾夢鄉,讓人情緒起伏,直至有些迷茫。我想那晚失眠的應該不只我一人。


總算是半睡半醒地合了會眼,次日起來後,發現歌聲不見了,竟然落有所失。出門後,才發現四周的群山山頂全是白茫茫地一片,昨晚應該下了一夜的大雪。眼前的景色跟昨天剛到之時,反差太大了。

……

從西藏回來後,回到繁華的珠三角,眼前生活了這麼多年的地方,居然一下子變得很陌生。頭腦裡拂不走的,總是那茫茫群山、梅里、冰川、藍天白雲、還有藏族小孩在偷望你時的那質樸單純的明眸……


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落期,我才慢慢回到了之前的生活節奏,但內心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空蕩蕩的。


高原有毒,請勿輕試。


有一種病,叫懷念西藏。


許多地方,人一生通常只會去一次。但去過西藏的朋友,十有九會想以後再找機會去。QQ裡有幾位平時聯繫也不太多的老驢友,差不多每年都要跑到西藏去。許多男人對西藏的感情,遠甚於對女人,這不是病是什麼。


在西藏時,撕去了我們平日在都市時的偽裝,做人的慾望也變得更低了,你會發現,我們費力所追逐的諸多欲望,在這空靈的自然面前,竟然顯得如此萎瑣。在拉薩時,曾遇到一位藏族老奶奶,她幾乎每天都在城區各地向過往的行人和遊客討錢,給少了她還有意見,剛開始我心裡還有點嫌她煩。直到後來有一天我在汽車站坐車時,又見到她上車來向人討錢,車站的工作人員,一位大姐,在車要開時,催老奶奶下車後,告訴了大家,說這老奶奶幾十年一直在拉薩討錢,然後把所有的錢全捐到了昌都的一家寺院去了,她自己不留一文。


我們能做到一輩子做一件事情,但卻從來不是為了自己麼?信仰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西藏回來之後,肉體感覺上的差異和變化是小,思想和心靈上的改觀,更值得去思索。


流浪的石頭高


9年前去的一次,是和兩個朋友自駕去的。一路從上海遊玩過去,大約是5.1長假後過去,回來已經是9月了。當時是繞路走,浙江去遊玩了台州,溫州,麗水。江西特意去了上饒,九江。之後走武漢,宜昌,恩施一路都遊玩了一下。重慶,四川大部分城市基本都逛了一遍。

然後再進的藏,藏區有名的地方基本逛了一遍,然後還去了珠峰大本營。我朋友也是牛,在珠峰大本營,把一個從尼泊爾過來的澳大利亞美女給泡了。現在已經定居澳大利亞,2個孩子了。

回來走的是甘肅,陝西,河南,安徽,江蘇那一路,基本也是一路玩回來。這輩子玩得最累的一次,都不知道怎麼玩了4個多月的。

回來之後我最大感受就是累,天天睡不醒。基本一天16個小時在睡覺。基本就是晚上11點左右睡,中午11點左右起床吃飯。下午2,3點繼續睡,到5,6點起來。人就是感覺醒不過來,大約這樣的狀態,保持了近10天。


捷哥愛旅遊


去拉薩,從杭州出發,路上需要五十幾個小時,太漫長了,儘管思想上作好準備,還是不怎麼適應。所以返回時不想再坐火車而改坐飛機(去時若坐飛機怕高反劇烈,回返時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彼時心想要是去拉薩有高鐵就好啦。火車越過唐古拉山口時,胸口有點悶,不過也沒傳說中那麼可怖,喝了幾口水就好了,也沒吸氧什麼的(車上有吸氧設備,據我來回走動觀察,似乎吸氧的人也不多)。拉薩平均海拔3650,沒什麼不適。參觀布宮安檢要過兩次,每次進去人數為13人(包括講解員),每次允許參觀時間為45分鐘,時間控制的比較嚴格。婦女不允許穿裙子進入。布宮分紅宮與白宮兩部分,本人因對藏傳佛教不怎麼了解,所以在講解員講的時候幾乎要打瞌睡。去大小昭寺也如此。從拉薩去林芝,大巴車要翻越米拉山口(海拔5120,風很大,景很美,只是胸悶,沒辦法久待)。林芝海拔2900,景色是真的不錯!











回望208187425


去西藏旅行一段時間,不僅是在近海居住的人,一般在平原上生活的人,回去之後都會有一種感覺,瞌睡,身上軟,天天想睡覺,這實際上是醉氧的表現,官方名稱叫低原反應,身體需要恢復一段時間,一般一週到一個月,都有可能的,就是懶床,不想起來,對不對?



怎麼應對這個情況,其實特別簡單,我個人建議和經驗,以及對這方面簡單的一些瞭解,可能這個時候你的血壓比較低,你去做身體檢查的時候,會有一些特殊的指標較高,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比較瞌睡,這個時候要是進食,一些維他命,包括維生素C,建議每天喝一罐紅牛,喝一杯茶,與之抗衡,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血液速會非非常慢,導致的瞌睡,喝茶還有喝功能性飲料,會促進心臟跳動,同時,促進身體恢復機能,睡個兩三天,之後按照我說的這個方法,去操作就行,一般一週見效。

特別是去自駕遊,從西藏回來,路上一定要預防低原反應,也就是醉氧,一般情況,從高原下來以後,兩三天內到家後,就會出現這樣比較瞌睡的情況,快的情況下,24小時內,所以一定要注意駕車安全,確保行車安全,路上有可能要喝點紅牛,咖啡,來進行提神。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到西藏自駕,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注公眾號,藏區自駕遊,恢復關鍵詞,就會有一系列關於西藏旅行的一些小常識,祝你們玩的開心哦…


超級自駕遊


如果只是去西藏短時間的旅遊,可能會出現高原反應。因為突然的海拔升高,特別是3000米以上的海拔,會因為空氣稀薄、氧氣中含氧量少、低壓等一系列極限條件而破壞人們在低海拔狀態下已經形成的身體狀態,從而導致頭疼、頭暈、嘔吐、氣短,胸悶等一系列症狀。這種症狀因人而異,嚴重程度也不一樣,一般到高原的第二天開始爆發式出現。如果上高原之前就已經採取了很多防範措施,比如提前口服紅景天,或者出現高反後及時吸氧休息也會降低反應的程度,隨著時間的延長會逐步緩解直至消失。反過來,一旦人體開始適應這種高原氣候,再回到低海拔甚至零海拔地區,也同樣會因為氧氣的增多、壓力增大而出現嗜睡、睏倦、食慾不振等一系列問題,我們俗稱為“醉氧”,因為氧多而醉,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體質的人對醉氧無感,回到低海拔地區後沒有適應過度期。因此,上高原出現高反的比例比較大,特別是越是強壯、體重較重的人越有可能出現高反,因身體在高原地區需氧量更多所致。而下高原出現醉氧的比例也總體偏小。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這些,我在西藏日喀則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生活了兩年。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西藏等高海拔地區生活了較長時間的人,身體已經完全適應高原環境,再次回到平原後身體會出現很多問題。和我同時支教的同事早我三年進藏,工作五年滿後回到老家鹽城,就出現了心臟和肺部的很多問題,我不是學醫的,沒法給你詳細介紹病理,但據這個朋友的體檢報告,和高原生活時紅細胞增多症有很大關係。

總之,高原地區生活真的非常辛苦,外界條件之差難以想象,即便是臨時去高原旅遊也一定做好防範措施,特別要注意保暖、多喝水,身體一旦不適儘快就醫,高反有時候非常危險,可不是能硬抗就能緩解的。


柒無奏


從西藏回來已有多日,相比剛回來的頭一個星期,感覺明顯好了不少,說明身體已經基本適應了家鄉的環境。       剛回來時的第一週,身體機能還沒有調整過來,還真的有些不適應,主要表現為慵懶、乏力、嗜睡,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醉氧”症狀吧。    

       24小時內從西藏遠涉萬里回到內地,兩地冬季的差異很大,當時的感覺特別明顯,記憶也很深刻。

       冬天的西藏很乾,幹到鼻子粘膜出血,幹到手術的傷口很難癒合(有蕪湖援友因襠部囊腫而不得不回到內地來進行手術,以期傷口早日癒合,儘量縮短請假時間),幹到新鮮犛牛肉都能被直接風乾(有數位援友直接在當地採購新鮮犛牛肉拿回宿舍風乾一個月後再寄回家),相比較而言,內地的空氣溼度要大得多,像安慶這些天最低溫不超過零下2度,大多時候最低氣溫都在零上,遠低於西藏山南的零下十幾度,所以這邊的空氣含水量比西藏就大不少,我的切身感受就是在西藏時額頭上長的兩個細小的瘡包一回到內地立馬就軟化了,自動冒水,鼻子裡面也舒服了很多,不那麼幹了。

       冬天的西藏很冷,我在的那段時間每天的最低溫大多都在零下十多度,最低的達到了零下十八度。早上最冷,一直到中午日到中天時都很冷,氣溫只有到半下午的時候才升上來,最高也就十度上下,與冬日的安慶日最高溫差不多,但是一到傍晚,氣溫又迅速走低,很冷。每天單程騎行五公里上下班,能明顯地感受到冬日西藏的冷酷。相比而言,我們這裡騎行外出時的感覺就只能叫暖和了。

       冬天的西藏陽光好到暴,陰天極少,因為這個季節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幾乎沒有,乾冷,空氣水汽含量非常少,所以冬日的西藏山南大多是烈日當空照,藍天做襯托,白雲很少見,與夏季時的藍天白雲形成顯明對比,冬夏季的共同點就是紫外線都是超強,這一點貫穿全年,亙古不變。反之,一回到內地,連續十多天的陰沉天氣,幾乎見不到太陽,引得援友們紛紛在微信朋友圈裡曬對比照,笑談“懷念西藏的太陽”。近兩日安慶天氣轉晴,也是太陽當空照了,不過抬頭望時,這裡的太陽沒有西藏的太陽亮和熾烈,天空的差別就更明顯了,西藏的天空藍得讓人覺得太乾淨了,而家鄉這邊的天空始終是灰濛濛的,根本見不到藍天。這個應該不能完全歸因於空氣汙染,應該還與海拔低、大氣分子稠密、水汽含量大等因素有關。


小聰見聞


常年近海居住的人因為離海水太近,海邊空氣溼度和鹽分過重,而影響居住者的身體情況和飲食習慣,海邊一般海拔較低,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影響不大。

西藏是高原地帶,陽光輻射比較厲害,相比海邊空氣乾燥了一些,海拔比較高,如果不做好高反防範的話,是有八九點的人會高反,進藏要徐徐漸進,慢慢適合高海拔。一般短時間的停留返回以後身體不會有什麼太特別的感覺,在西藏的時候經常頭痛,回來症狀減輕了,心慌現象減少了,看到西藏美麗的自然風光,感受祖國的遼闊地獄,山與海的視覺衝擊是最大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