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人和山東棗林莊


皖北人和山東棗林莊

山東棗林莊與麻城孝感鄉、南雄珠磯巷和洪洞大槐樹等著名的移民出發地、集散地相比,實在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名。要不是去淮北調查,我們也不會知道棗林莊。

由於朱元璋是濠州人,明朝開國後,他就在故鄉設立了一個跨淮河兩岸的鳳陽府(治今安徽鳳陽縣)。鳳陽府雖然轄境極大,但因長期受到戰亂、災荒、瘟疫的三重打擊,已經殘破不堪,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土著人口還相當稀少,估計不過13萬。

根據文獻記載,從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 --1374),官方對鳳陽府至少組織過三次大規模的移民,這些移民來自江南的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府和山西北部的弘州、蔚州、定安、武朔等地。遷自江南的移民主要分佈在鳳陽府城及臨淮、懷遠、定遠、五河等縣,遷自山西的移民則集中在靈璧、虹縣、宿州等地,移民總數已超過了土著居民。

1991年秋,當我們在固鎮、靈璧、宿州調查時,聽到的還都是祖先來自山西的移民傳說,但向北進人濉溪縣時,就發現了明初山東移民的蹤跡。濉溪縣的地方誌編纂人員作了大量調查,在1987年編成的《濉溪縣誌·人口志))(評議稿)中就有這樣的說法:

本縣移民多在明洪武年間和清初徒入。建國前,濉溪城居住著周、吳、鄭、王、李、丁、梁七個大姓。當地有‘·東李西梁南北丁,周、吳、鄭、王居當中”之說。這些姓氏佔總人口的80%以上,均為移民。城東李姓,原籍山東省長清縣野樵窩,明洪武十三年,兄弟四人奉調南遷,老大遷居蕭縣南衝叮,老二遷居宿縣八孔橋附近,老三遷居路叮附近,老四遷居濉溪口城東李家橋,為李家村李姓始祖,繁衍數代後,因人口繁多,遷居到周圍村落。城西梁姓,原籍山西省青平縣,明初遷入灘澳梁廟、梁花園、梁樓等處。

長清縣今屬山東濟南市,今山西省卻沒有青平縣,元末明初也沒有這麼一個縣。仔細分析,發現青平縣當是青平鎮之誤。元代中書省的河間路在濟南路轄境旁有一塊飛地,其中有一個青平鎮,是青城縣的治所。洪武二年(1369)青城縣廢,十四年(1381)恢復,直到1948年與高苑縣合併為高青縣。因此,所謂“原籍山西青平縣”的梁姓實際上也是來自今山東高青縣的移民,與李姓是同一來源。


皖北人和山東棗林莊

據同書記載,城南、城北的丁姓,其始祖丁齊原籍山東陽穀縣,元末遷居蒙城壇城集,四世後分遷至濉溪。濉溪的移民後裔,除了原籍不詳者外,能夠追根溯源的,祖籍大多是山東,其中在明初遷人的又大多來自濟南府。

濉溪已是明朝鳳陽府的北邊,我們本來以為山東移民只是因距離較近而就近遷人,但從濉溪折向西南後才明白山東移民的分佈並不限於鳳陽府的北部。

今利辛縣明初屬穎州,也是鳳陽府轄境。這一帶關於山東移民的傳說更多,如一部《紀氏族譜》稱其先祖於洪武八年(1375)由山東萊蕪縣遷來。萊蕪縣在明初也屬濟南府,看來遷人鳳陽府西部的移民也是以濟南府為主要來源。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在民間傳說中保持著一個共同的移民出發地名。1988年利辛縣地方誌辦公室曾組織過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調查。儘管這次調查缺乏科學的設計和周密的安排,調查質量不高,形成的資料難以運用,但調查中眾口一詞的說法卻特別引人注目—祖先於明初遷自山東,很多人都說祖先來自山東“棗林莊”。需要說明的是,“棗林莊”並未見到書面記載,“棗林”二字只是按照發音記下來的,而一部分人將第二個字讀為"Lian",而不是‘'Lin"。至於棗林莊在山東哪裡,卻誰也不知道。

皖北人和山東棗林莊

南下壽縣,發現這裡也到處是山東移民的後裔。1989年編纂的《壽縣誌))(初稿)記錄了當地23個氏族,其中21族都是明洪武年間遷人的,大多遷自山東,幾乎所有的口碑記錄都說是來自棗林莊。霍丘縣的情況也是如此,《霍丘縣誌》(1989年評議稿)說:“據孟集區《孟氏宗譜》、葉集鎮《臺氏宗譜》、岔路鄉《田氏宗譜》、長集鎮《張氏墓地碑記》,明初到明中葉,霍丘接受了大批的山東移民。”不同的只是,壽縣、霍丘一帶的山東移民大多遷自濟寧,而不是濟南。明初濟寧屬兗州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